•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喷泉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运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1-07 03:27: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教学理念和背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描述的是诗人游历时遇到山峦重重,水道弯弯,以为无路,却发现实则有路。诗中蕴涵丰富的哲理:即使陷入困境,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契机;也说明对于身边事物,我们如果能换个角度来观察,摆脱主观的成见,可能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现在不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会生搬硬套,迁移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在平时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最生动直观的实验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喷泉实验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实验装置和现象的分析上,造成很多学生孤立地学习喷泉实验,对于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迁移等不够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不利的。本文以“喷泉实验”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实验原理,努力改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变化,用开放性教学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情景引入,诱发思考:壮观的火山喷发、绚丽多姿的音乐喷泉,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你知道火山喷发、音乐喷泉产生的原因吗?图片显示:火山喷发、音乐喷泉(见图1、图2)。
      图2 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西安大雁塔广场喷泉)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交流,得出原因:内部压强增大,超过外界大气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教师:同学们,产生喷泉只能通过增大压强吗?让我们来看一下HCl的喷泉实验装置(见图3)。
      提出问题:该装置为什么会产生喷泉?
      学生:HCl极易溶于水,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烧瓶中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入烧瓶。
      教师:归纳总结:产生喷泉的直接原因――压强差,要产生喷泉的必要条件是:P(外界压强)>P(瓶内气体压强)+P(水柱产生的压强)(见图4)。
      具体方法有二:
      方法1:保持P不变,增大P,产生压强差,如火山喷发和音乐喷泉。
      方法2:保持P不变,减小P,产生压强差,如HCl的喷泉实验。
      教师:引发喷泉的操作是什么?
      学生:将滴管中的水挤入。
      教师:发散思考:同学们,你能否用图5装置完成喷泉?
      学生:相互交流,发表各种意见。
      生1:缺少引发喷泉的装置,故无法产生喷泉。
      教师:很好,说明这位同学考虑了引发喷泉的关键操作,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虽然这里缺少滴管,但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引发喷泉,比如: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HCl受热膨胀,一部分顺玻璃导管被赶出,过会儿手拿开,HCl收缩,气压减小,有压强差,就可以发生喷泉了。
      教师:充分肯定该生意见,并介绍一些其它的方法,如用冷却剂冷却一段时间再打开夹子,或用注射器通过长玻璃导管,将水注射烧瓶中,立即将长玻璃导管插入水中,等等。
      发散思考:如果图3装置,烧瓶中气体为氯气,其它不变,能产生喷泉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议论纷纷,逐渐意见变为一致:不能,因为氯气只是可溶于水,不能使烧瓶中气压发生显著减小。要产生喷泉,就要增大氯气溶解度,可以将烧杯和滴管中的水换为NaOH溶液。
      教师:总结: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表1)
      以上方法都是在不改变外界压强的情况下,减少烧瓶中气压,从而产生喷泉的。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同学们,让我们来换个思维角度,如果规定图3烧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无法通过减少烧瓶中气压来引发喷泉,如何实现喷泉?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讨论,同学们得出一致看法:只能增大外界压强,但如何做,一筹莫展。
      教师:及时点拨:在烧杯中真正需要增大的是虚线框中气体的压强(见图6);进一步提问:怎样只增大虚线框内的气体的压强?请大家画出实验装置。
      学生:思考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改用锥形瓶并使用橡皮塞密封即可(见图7)。
      图6 装置示意图?摇?摇 ?摇?摇?摇图7 装置示意图
      教师:趁热打铁:如何增大锥形瓶中被密封处气体的压强?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相互交流。
      生1:锥形瓶中加入盐酸和CaCO,产生CO,增大气压;
      生2:锥形瓶中加入金属钠和水产生氢气,增大气压(见图8);
      生3:将锥形瓶的水换成易挥发的液体,如酒精,并将锥形瓶浸入水槽中,加入浓硫酸或生石灰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使锥形瓶中蒸气变多,气压增大,从而产生喷泉(见图9)。
      图8 装置示意图?摇?摇?摇?摇?摇图9 装置示意图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回到图3,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烧瓶中将出现红色喷泉,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例题。
      例:填表(见表2)
      学生:纷纷动手,填表。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见表3)
      表3
      教师:思维拓展:喷泉不只可以变色,还可以人为控制,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装置(见图10)。
      问题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问题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II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问题3:若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烧瓶I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启发。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问题2: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问题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思维启发:若在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控制a、b、c开关,还可以分别得到红色和蓝色喷泉,请同学们回去后思考具体操作。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先生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不断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品德。
      在本案例中,我通过对自然界存在的喷泉现象和HCl喷泉实验装置的比较,分析产生喷泉的原因,抓住压强差这个关键,迁移到其它装置,使学生的视角在不知不觉中,将喷泉装置和其它熟悉的知识和实验仪器联系到一起。实践证明,整堂复习课,学生们都非常投入地进行探讨和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同学都开始尝试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决,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喷泉 教学设计 案例 实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