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使役表达在英语教学中的思考:日语中的使役态表达的三种意义

    时间:2018-12-24 03:35: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对使役关系的表达手段单一,没能灵活运用学过的英语使役动词。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母语给学习者带来的习惯迁移、又与母语本身词化程度有关。这就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使役表达 迁移 词化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在语句生成的过程中,同一种语义在一种语言之内可能和多种语言形式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语言之中,用以表达这种语义的语言形式,更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些语言形式,或表现为特定的语法结构,或以词的形态变化的形式出现,或表现为一种无标记的零形式。从语言输入或语言识别的角度来看,把这些不同的语形表现,通过语义同一这一内在的纽带联系起来,显得十分重要。“使役”(cause)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universal)的特征。这一点在现实世界中能找到实在性的依据。事物出现某种行为、变化或状态,可以是自身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外在作用的结果。在后一种情况下,某一事物出现某种行为、变化或状态,总有另一事物施以外在之力。这种外在之力联系下的两种事物的关系,表现到认知上,就是“使役”这一语义范畴。同样的,“使役”这种语义特征在人们寻找语言形式生成语句时,映射到句法上,则有各种具体的表现,实现为不同的“使役”形式(causative form)。而这些形式又处于不同的层次,并在从语言形式到语义的语言识别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的认知价值。
      
      二、原因分析
      
      1.“迁移”(transfer)理论
      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看“在大学外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中,很大部分错误都与其母语有着直接关系。”上述学生写的句子,虽然在表达上并无错误,但从其对应的汉语翻译中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在表达使役行为时,或多或少受到其母语,即汉语,习惯表达的束缚,习惯用“使(令)变得(感到)”这一思维模式,转而译成对应的英语句子。这一现象显然是母语给外语学习者所带来的一种“迁移”(transfer)。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在形成一种新习惯时,原有的旧习惯会对新习惯的形成过程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上被称为“迁移”。迁移理论被众多语言学家所采纳,如《跨文化语言学》一书的作者Robert・Lado就对这一现象十分感兴趣,并在书中断言:“那些与母语相似的语言特征会使学习者觉得容易;而不同的语言特征则会令其感到困难。”
      现代汉语中,使役表达多借助“使,让,令”等具有明确使令性的助动词。于是中国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常常习惯性地将头脑中成形的汉语直接翻译为对应的英语表达。这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学生作文中倾向使用“make+宾语+补语”这一结构。
      2.“词化”(lexicalization)理论
      为何汉语中多借助“使,让,令”等具有明确使令性的使动词来表达使役关系,而英语中却常常可以以单个动词直接表达呢?这里还涉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另一个差异―――词化程度不一(degree of lexicalization)。
      对于同样一个语义上较为复杂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表达法称为综合型表达法(synthetic expression);另一种是用一个短语来表达,这种表达法称为分析型表达法(analytic expression)。
      英语中用来表示使役关系的综合型表达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一些直接表达使役关系的简单(动)词。这类词按照词性也可以再分成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动词,即只有动词一种词性,例如:
      annoy 使不悦,惹恼
      embarrass使觉得不自然,尴尬
      confuse 使糊涂,迷惑
      英语中另一类表示使役关系的综合型表达法是由词缀en-,-en,-fy(-ify),-ize(-ise)
      等构成的派生词。如:
      en-enchant 使喜悦、陶醉
      enlarge使变大;扩大、增大
      -enfrighten使害怕;吓唬
      quicken使加快;变快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些与英语使役表达法相应的汉语综合型表达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汉语中本身具有的一些固定动词,如:吓唬,吹捧。二是采用复合法构词的词化方式,一般是以动词+形容词(补语)这一结构合成,如:使恼怒→惹恼;使变大→扩大。第三种是将“使+宾语+补足语(形容词)”这一结构中充当补足语的形容词直接当动词用,如:使混乱→混乱→confuse;使普及→普及→popularize。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英语中主要只有两种综合型手段来表达使役关系,但其数量较大,而且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在现代汉语中有其对应的综合型表达,其余大部分都要借助“使+宾语+补语”这一分析型结构来加以表达;语言学家认为,综合型表达法是一种词化的表达法,因此,其丰富与否也与该种语言的词化程度、形态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讲,“在表达使役关系方面,汉语的词化程度比英语低,更多地使用分析型表达法来表达”。而在汉语中,使役关系的表达手段有限,过分依赖分析型的表达方式,即“make+宾语+补语”这一结构,或其类似结构。这样,当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思维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显现在头脑中,当这种思维转译为英语这种语言时,便带上了明显的汉语烙印。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学生会在作文中过多地使用“make+宾语+补语”这一结构。
      
      三、帮助学生摆脱母语束缚,使学生学好、用好英语使役动词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使役表达上的单一性暴露了传统词汇教学的弊端。如前文提到的不少使役动词,在学生阅读中几乎构不成任何困难,而学生在表达上却很少去“触及”,而是反复使用“make+宾语+补语”这一结构,这反映出学生对这类词的使用意识不强。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出系统性。词汇的学习虽是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但绝不是盲目、散漫的。英语中的使役动词,与汉语现有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差异,是英语词汇丰富的一种体现。而这些词相互之间在构词、意义、使用等方面都有其共性。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教授这类词汇时,体现出这种系统性,而不是单一地,孤立地只教授某个词的音、形、义、用。
      英语中的这些使役动词有不少都可以通过添加后缀-ed,-ing构成不同意义的派生形容词。而在传统词汇教学中,为便于学生区别,教师常以“-ed类形容词形容人;-ing类形容物”来加以简单区分。这种概括其实是片面的、不恰当的。例如:He is interested in music.和He is an interesting man.这两句中形容词interested和interesting同为修饰主语“he”,按照传统区分办法显然说不通。而区分的关键是要把握这两种后缀的本质区别,即由-ing分词转化来的形容词通常带有主动意义,而由-ed分词转化来的形容词则通常带有被动意义。作为使役动词interest,表示“使……感兴趣、使……觉得有趣”,添加了后缀-ing的interesting,仍然保留原来的主动意义,表示“使……感兴趣的、使……觉得有趣的”。因此He is an interesting man表达的意思是“他是一个使别人觉得有趣的人”,或者简言之“他是个有趣的人”。而添加了后缀-ed的interested带有被动意义,表示“被吸引的,感兴趣的”。因此He is interested in music.可以理解为“他被音乐吸引”,或“他对音乐感兴趣”。同样道理,也能理解a charming girl(一个迷人的姑娘)和a charmed girl(一个被施魔法的姑娘)。
      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使役动词的共性,通过比较、归纳等手段体现其系统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类词的认识与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还应把词汇的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因为只有输入达到了一定量,才会有输出。教师可以在课堂用语和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提高这类词的出现频率,使学生加深印象;或利用课堂及课外练习,采用造句、编故事等手段,培养学生对这类词的语感,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当学生对这类词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尝试去用。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口头、书面表达中多运用,培养他们仔细推敲词汇的习惯。这样,学生对这类词才会从被动的认知过渡到主动的运用,已掌握的词汇才不会僵死,而是具有活力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通过前面部分的分析,已经知道在使役关系的表达上,汉语的词化程度不如英语高,这一点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学习者无法改变的,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中国学生就无法摆脱母语所造成的干扰。要让学生摆脱母语束缚,关键还是要帮助他们养成用英语思考的语言习惯,逐步改掉用母语思考、再把母语翻译过来的旧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起始阶段,学生很难做到摆脱母语思考的习惯,作为写作课教师应该可以预见布置的文章会对学生构成多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与他们所学内容接近的、适合用英语表达的短文,而不宜选取那种需要详细分析思考的、英语表达难度较高的话题。这样学生可以就近从所学内容中找到适合的表达,而不必过多依赖汉英词典去逐词逐句翻译。
      
      四、结束语
      
      中国大学生在英语使役关系表达方面的手段单一是有其必然性的。一个人的思维形式是“受他没有意识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母语的思维形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造成这一手段缺乏的重要原因。但是,传统英语教学的片面性也负有一定责任。认识到这一点,外语教学者就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英语不只作为一种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只有这样,语言学习才能真正为交流服务,学生学过的词汇、表达才不会僵死,他们才会有使用的意识,他们的思维才不会始终受母语左右。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Kei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李荫华.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推荐访问:使役 英语 表达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