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人本主义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1-07-17 20:02: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完整人格”,其精神要点在于注重人的自由意志与自身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理论核心与语文教學大纲中倡导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理念相一致。
      一、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理论核心强调人性的本质是善的,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人就会自然地成长。他们尊重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1]而人本主义课程论建立在其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2],这种意识的觉醒开启了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将人的个性解放纳入世纪发展的中心。各国教育界在此思潮的影响下,纷纷提出有关人本主义的系统理论,并将其运用进各门学科的发展进程中,将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形成放在现代教育的首要地位。
      二、人本主义的内涵及特点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最终目标,注重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人的意志及开发出个人的价值。在西方社会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切为了人”、宣扬“人性”,提倡“个性解放”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在东方,人本主义体现为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意识。“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人,万物之本也”是将人置于中心,是一种信念。
      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语文学科建设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培养完整人格。马斯洛认为,“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向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3]在解读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种传统媒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每篇课文传达的中心思想,精心组织符合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浅层导入语切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由“倾听式”转向“参与式”,将知识如流水般沁入心灵,悄无声息地使学生得到课程目标中所要求的能力层级的锻炼。
      (二)课程内容: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式的情感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人格的养成与发展,在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基调上,对教材内容加以处理。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愿意学习,并且期待学习效果,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以达到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课程实施: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教师需要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方面,每个环节都应充分考虑学情,设计出适应学生实际能力的计划方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的理念符合人本主义核心思想,而课堂就是一个学生与外界密切联系的实践场所,教师进行教学就是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教育方面,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而不应进行干涉和过多的控制。”[4]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以完成自我实现。比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权利,先培养口头作文的能力,再落实到书面写作就不担心无话可写了。
      (四)课程评价:人本主义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传统的评价标准是以教育者的角度进行成绩的评定,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局限于智力的衡量。人本主义课程论认为传统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提倡用自评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这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受教育者意识到个人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获得进步而不是同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发“认知”与“情意”。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发展。
      三、人本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目标是不谋而合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深刻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情感性,也因此使得这门学科成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在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用“美育”思想阐述了他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看法。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5]说明美育偏重于情感的激发,唤起人内心的感性冲动。将审美教育思想运用于语文教学当中,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开发学生的智慧,用理性的头脑设计教学步骤,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但仅仅实施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投入感情感染、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冲动,使之如激流一般喷涌而出,以获得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通过智育与美育的共同实施,完成最终的德育目标,也就是使人精神境界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情操的陶冶,用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结合体达到“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教育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的审美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一)案例一:语言美
      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事理性说明文时,我注意到它的特殊之处。事理性说明文本应该是艰涩、难懂的,是非常具备学科性专业介绍性质的,一般来说都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这篇文章却摆脱了这些特征,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陌生的物候学知识阐释得易于了解,并且说明顺序非常清楚,极富有条理性,说明语言生动典雅。比如文中第1自然段对四季特征的描写:

    推荐访问:人本主义 初中语文 思想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