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规制理论的逻辑演进

    时间:2021-07-10 00:02: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fzsh/fzsh201325/fzsh20132594-1-l.jpg
      摘 要 西方国家的规制理论是应市场失灵而产生,应政府失灵而改进,其基本路径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成为政府规制经济的正当理由,但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会失灵。两者都会“失灵”的结果就是促使政府规制制度不断改进,以协调两者的平衡。
      关键词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协调
      作者简介:王雪,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75-03
      规制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从产业组织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政府干预问题,政府为什么干预,如何干预,干预是否有效以及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如何寻求次优方案。
      由于规制是国家对经济事务的直接干预,由于国家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因此一般认为规制思想伴随着国家的诞生而产生。比如英国的规制可以追溯到都铎和斯图尔王朝时期(1485年后)高度干预的政治体制。这一时期,几乎所有领域的产业和贸易都被严格的、细密的法律控制。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盛行。然而,由于这些思想未系统化,当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易”的理念,因此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规制理论。现代意义的规制理论是19世纪产生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美国的规制理论在州层次起始于1839年的罗得岛法,在联邦层次以1887年州际商务委员会(ICC)的建立为标志,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如今,规制理论经历了公共利益规制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激励性规制理论等阶段。
      一、市场失灵:公共利益规制理论产生的催化剂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和巩固时期,为满足商业资产阶级积累货币和扩大市场的要求,各国通过国家专政力量,打破封建势力对国内市场的阻挠,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为市场运行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迅速堆积起来,为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市场失灵
      市场天生就是以追求效率为已任,以帕累托最优为目标。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以后,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社会要求建立一种比较自由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自由”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主流。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主义赢合了这种要求,认为市场(又称为“看不见的手或无形之手”)是天生的资源配置专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获取信息、创造财富的动力和潜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率,从而将整个社会的有限资源通过市场在全社会予以有效地分配和使用,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影响,并迅速成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决策的依据。在此情形下,国家干预理论几乎遭到了完全的否定,国家的活动仅限于与公共安全防范有关的事务,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进一步积聚,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优势得以放大,亚当·斯密创造了自由市场的神话。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具有内在的、固有的缺陷。市场机制一般只能保证资源边际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相等,而无法保证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相等,当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不相等时,对整个社会而言,资源的配置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这就是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整个社会处于低效率状态。主要表现在自然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
      自然垄断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由于在自由竞争状态下,每个企业都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但某些行业的经济技术特点造成一家企业就能满足全部市场需求的自然垄断状况,比如电信、自来水、电力、煤气、天然气、铁路、管道运输等,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先期投入资本大(比如铺设管道等),产品供应方式的非竞争性(比如管道或者线路太多,则会造成高成本的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规模经济实现经济效率。规模经济意味着生产更多产品时,单位产品分摊的成本越来越小(又称为成本弱增性)。市场机制对这些现象无能为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社会的实质不平等加剧,自由竞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诱因。
      市场失灵的明显表现莫过于公共产品。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分。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私人产品通常是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却不可分割,其效用不可分割。其次是非竞争性,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能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搭便车”现象。第三是非排他性,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即受益不具有排他性。例如国防、治安等。由于公共产品的这些特点,使投入不能产生产出,难以形成市场价格,必然导致“搭便车”行为。市场对此类产品难以提供,只能由政府提供。
      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性是实际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的外溢。具体而言,外部经济是私人收益的外溢,外部不经济是私人成本的外溢。因此,在发生外部性的场合,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就会偏离。由于企业的抉择是基于企业成本和企业收益的比较,而不是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比较,外部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对外部性加以纠正,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基本达到均衡。
      (二)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产生

    推荐访问:演进 规制 逻辑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