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还原方法

    时间:2021-07-07 12:02: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理解是人的精神活动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现象,我认为至少作为学习型理解,其实质就是还原,即把概念还原为表象,把原理还原为思路,并达到概念与表象的统一,原理与思路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課教学之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说这种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做还原性思维以达到真正理解内容的目的。还原的具体形式有两种,即概念还原和思路还原。
      关键词:理解;概念还原;思路还原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1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049-07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讲一些什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就是讲解的内容,教师所应该做的是一些通俗化口语化的复述,至多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增加或更换一些例证,强调或突出一些重点而已。这显然是一种缺乏思考的简单化观点。还有一些同志较多地谈论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这一提法本身比前一种看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如何转化的问题上,除了强调通俗化、联系实际以及透彻性、契合性等原则之外,也没有提出更多具体的意见。笔者认为,这种转化可能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还原。其基本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溯到它赖以形成的低层次的概念,需要的话直至最简单的表象。二是在概念还原的基础上把原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思路。并把它们讲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真切感,实在感,并达到真正理解。所以,可以肯定,就思政课的教学来说,讲课就是引导学生做还原性思维。并认为这个做法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下面做具体说明:
      一、所谓学习型“理解”就是还原,所谓讲课主要就是引导还原
      对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不理解,什么是从不理解到理解,每个人在内心中都有无数次切身的体验。但是真要从道理上搞清楚,并用语言说清楚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创新性理解,它是指在新的事实和原有理论相矛盾时,提出新的概念和原理来统一或解决这个矛盾。这种理解显然不是还原式理解。另一种是学习型理解。这种理解就是还原,就是对在别人那里早已形成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依据和过程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再运作一遍,以达到概念与表象的符合,结论与思路的符合。从它的总体思维方向来看,这是原理论形成过程的逆过程。也就是说,一种理论的形成过程从总体思维进程来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思维、从思路到结论的过程,而学习别人理论的过程则是,或主要地是从结论到思路、从概念到表象、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不断地假设思路、假设表象,然后再进行表象到概念、思路到结论的总结和概括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这种过程使学习者头脑中的概念和结论与所学理论中的概念和结论基本一致了,那么这个理论也就算真正理解了。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假设表象和思路决不是在没有任何指示情况下的胡乱猜测。因为只要是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不是孤立的命题,就一定包括论点、论据、论证。其中的论点就是原理论的结论,论证就是它的思路,论据除了更为一般的理论之外就是事实,也就是给它提供感性和表象的东西。这些情况表明其中有些表象原理论中已经提供了,只不过对学习者来说可能不够充分和熟悉。对于思路来说原理论已经提供了,只是对学习者来说还没有对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亲身的思维实践,所以不熟悉或者连类似的东西也没想过。然而,经过学习,也就是经过还原和总结的过程之后,学习者自己再得出与理论原创者大体相同的结论。教师的主要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做这种还原性思维。但是,决不是,客观上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做这种思维。
      这里的问题是概念和结论都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当学习者得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之后,怎么知道它们和理论的原创者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的含义相同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两者的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相对一致是完全可能的。这种一致的可能性建立在两个信念的基础上。第一个信念是语言文字或者说同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既有变动的方面,也有相对固定的方面。如果说变动的方面是引起我们对理论的学习者和原创者头脑中的思想是否一致产生怀疑的原因,那么固定的方面就是使学习者相信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与原创者的大体一致的理由。如果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没有相对稳定性的话,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和全部文明就不可能靠它们进行传递,但事实上从古到今都主要是靠它们进行传递的。所以,对学习者来说只要自己的思想打通了,而且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只能用原理论所运用的语言文字才能准确地表达,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就是原创者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第二个信念是人类的基本思路,即逻辑的格式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它虽然也有发展但和具体知识相比要缓慢得多。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与交谈,争论与辩驳,也才有逻辑一门学科,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我们现在所说的从结论到思路、从概念到表象和与之正相反的思路。如果人类没有基本一致的思路,任何推理,任何对彼此思想的猜测和认识都是不可能的。在有了基本一致的思路的情况下,如果说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概念和结论不大容易相互比较,那么把它们分解为较低级别的,即更接近感性事物的概念时就容易比较了。然而还原论的学习方法已经完成了这一步。如果他所分解后达到的感性认识与原理论创立时所总结的感性认识相一致,那么也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两者所得出的概念和结论是大体一致的。剩下的问题是学习者如何知道自己所假定的感性认识与原创者的感性认识相一致的问题。对此是有办法的,首先,原理论可能作为论据和例证已经列举了一些事实,它还可能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一些现象,这些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和原创者共有的极为重要的感性材料。其次,应该从原创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中猜测出来。总之,有了这两个信念做基础,学习者通过各种推理方法是能够断定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结论与原理论所包含的内容是否一致的。比如,原理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强调不同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可以通过总结和概括能够了解到其中最基本的内涵及其思路。再如学习者可以用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说明一些原理论已经说明的问题,看两者是否一致等。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还原 思想 方法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