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信任

    时间:2021-07-05 12:03: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推进,社会发生着深层次的变迁,民众对政府和政治系统的信任程度亦在遭遇挑战,为深刻把握当下民众内心的真实状态,拟从诊断政治信任的推论性指标、行为指标和言辞指标出发,对当前中国东、中、西部十五个省市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产生上,政治信任的利益倾向明显;在性质上,政治信任的特殊主义倾向明显;在构成上,政治信任的结构单一,政治信任的外部化倾向明显;总体上来说,呈现下滑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推论性指标;行为指标;言辞指标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9-0014-11
      作者简介:郝宇青,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教
      授、博士生导师;胡焕芝,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
      (上海200241)
      政治信任在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增进社会凝聚力,建构出有机的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而且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简单化,从而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关于政治信任的作用,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就明确指出,信任“首先是一种个人和社会的解放,是对业已实现的平衡之惰性、权威的重压或风俗的黏胶式藩篱的挣脱。是踏上建设之路,而非叛乱、摧毁之路,建设一个物质需求能够不断得到满足、自然愿望能够不断发展的世界”。既然政治信任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处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政治信任的状况又是如何呢?如果政治信任状况表现不佳,那么将会对当前中国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构成不利影响。此时,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修复政治信任,以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创造有利的社会政治条件。
      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的状况,“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研究”课题组采用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提出的诊断信任状况的推论性指标(功能替代品)、行为指标和言辞指标三大指标体系设计问卷。之所以采用什托姆普卡的指标体系,就在于波兰曾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而相较于美国国家选举研究(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 Studies)、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和新民主晴雨表(New Democracies Barometer)等提出的关于政治信任的指标而言,什托姆普卡针对波兰社会信任状况而提出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于中国。而且这三个指标体系注重于“‘软的’、无形的变量——比如意义、符号、规则、价值、规范、代码、框架以及叙事的形式——的文化的解释”,因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政治敏感之于问卷调查真实性的损害,从而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
      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课题组对中国东、中、西部十五个省市进行了深入调研,共发放2250份问卷,回收问卷2111份,问卷回收率为93.8%;在剔除填答严重缺损及无法通过逻辑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046份,问卷有效率为96.92%。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l7.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基本概况。总体而言,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相比照,调查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所在地区等主要指标上均与全国人口状况较为接近,由此表明,本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数据具有较高水平的信度。
      一、推论性指标状况
      按照功能主义推理的逻辑,“当信任缺失的时候,其所产生的真空状态将被某些提供相似功能并满足对确定性、可预测性、秩序和其它相似东西的渴求的备选安排所填充”,这些即可称之为信任的功能替代品(因为它是按照功能主义推理的逻辑而进行的,因而也可以称作是“推论性指标”)。这就是说,在政治信任流失的情况下,民众往往不愿(有时候是不能)请求政府来保障他们的权益,而是转向了非正式结构,以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和心理上的慰藉。因此,当一个政治系统缺乏信任时,就会出现其他功能性的替代品,来代替政治信任发挥相应的功能;同时,政治信任的功能替代品越多,就意昧着政治信任危机越严重,政治系统本身遭遇的危险也将越发的窘迫。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当下中国政治信任的功能替代品主要是以宿命论、腐败(就民众来说是行贿)、社会治安秩序的防范、家长式统治、信任的外部化等样式出现的。
      1.宿命论的反弹趋势
      “宿命”一词源于宗教,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命运在出生之前就由天意注定,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科学与民主理念的传播,宿命论已经遭到批判和摒弃。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却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存在宿命论的反弹之势。
      在具体数据方面,对于“相比于个人努力,成功更依赖运气”的观点,28.68%的受访者都持认同的态度,29.96%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而否认这一观点的也不到一半。对于“人生道路上,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命运”的观点,32.93%的受访者表示相信,而32.23%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从数据上看,人们对带有“宿命论”观点的三种不同态度的比重都约为30%左右,这表明当前“宿命论”的观念即使尚未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其势力不可小觑。同时,崇尚宿命论就容易形成对外在神秘力量的信奉和依赖,在行为上就容易导致投机行为,相信存在冥冥之中的运气,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很好的例证。有50.52%的受访者表示“理解信仰宗教(包括外来宗教)”,28.12%持“一般”态度,只有21.36%的受访者表示不理解。对于“投机致富的人的态度”,有28.3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羡慕,35.83%持“一般”态度,35.73%则不羡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相信命运的回答是一致的。
      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民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如意和无能为力,民众很难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在正当、合法的体制中无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于是,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外在的力量,转而相信上帝、命运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宿命论观念反弹的主要原因。“宿命论”的传播与反弹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治信任功能替代品的作用,政治信任表现出流失之势。

    推荐访问:中国 过程中 信任 社会转型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