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时间:2021-06-27 16:00: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实施霸权的产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体系的迅速崩溃既缘于体系内部的固有矛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作为霸主国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与收益的逆转所导致。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霸权稳定论;霸权衰落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72-05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成立之初曾被誉为是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并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该体系并未如其设计者所想象的那样长期运行。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各国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该体系从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工作算起,其历史只有24年,如果从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算起则不过13年,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际经济与金融专家罗伯特?特里芬就预言了美元的这一结局。特里芬教授分析指出: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问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被称为“特里芬两难”。[1]特里芬教授从国际金融角度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结构性缺陷的分析,不仅被之后众多研究者所引用,其预言的准确性也为后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明。目前来看,从经济、贸易、金融等学科考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来论述这一问题的成果则相对较少。吉尔平曾经指出:“每一种国际货币制度都有赖于特定的政治秩序”[2],货币体系的改变往往也体现了各国权力分配的变化。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拟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运用霸权稳定论中的相关理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期丰富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霸权稳定论简介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最早由基欧汉提出,由麻省理工经济学教授金德尔伯格奠定理论基础,再由克拉斯纳和古尔甲等人补充成形,加以完善。霸权稳定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秩序需要建立和维护,这时需要基于各国的实力进行权利的分配,从而出现霸权国;霸权国要恪守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致力于自由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首先,霸权的存在是特定经济秩序的保障,即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繁荣需要霸权的维护。霸权绝对和相对势力的下滑会导致秩序的紊乱。当霸权国明显强于他国时期所形成国际经济秩序要稳定于霸权国权力下降时期所形成的国际秩序;其次,霸权国要提供整个体系中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和“集体物品”,公共产品所特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性质决定了“搭便车”现象的必然存在,从而导致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为了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霸权国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同时,成本的担负会使霸权国不堪其负,最终导致霸权的衰落和霸权国的更替。
      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主要指稳定的国际货币,最早将霸权稳定理论运用到国际货币合作领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其著作《1929—1939年的世界经济萧条》中他首次提出了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金氏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最为稳定的货币体系是“金本位”,这就要求有国家愿意用自身的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的最后清偿手段,也就是按照某个稳定的官价,自由兑换黄金。证券、股票市场的稳定,意味着各种商业票据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贴现,通过贴现和兑换,以此来获得和保持资本的流动性。在国内市场上,一般是投资者向商业银行要求票据贴现,商业银行向本国中央银行要求票据再贴现,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为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贴现的“最后贷款者”。也就是说必须由某一个国家来关心“公共利益”并愿意承担“公共成本”,这个国家即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领导者。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国出于维持国际通货体系稳定的需要,必须允许本国黄金自由地流动,承担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在金德尔伯格看来,只有出现了这样的领导者,国际货币体系才能够真正稳定下来,而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部分原因则是因为英国没有能力继续发挥其世界会融领导者的作用,美国又不愿意取而代之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器”。金德尔伯格反复强调了“领导国”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也用历史经验性的证据指出了单个国家作为霸权国,担负国际经济的“公共成本”的局面无法维持很长时问。
      吉尔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霸权稳定论,特别是对霸权必衰的趋势作了深刻的论证。首先,他从市场机制的角度作了分析。霸权是建立在霸主国压倒一切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之上的,但衡量一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标准,既不在于现有的生产能力大小或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而是在于该国经济自我改造和全球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是很难长时间保有的,因为竞争机制使市场上的经济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竞争优势是流动的,是不断从一国转向另一国的。新的竞争强国必然要求政治权力的再分配,老的霸主不断面临后起者的挑战。正如吉尔平所言,“市场力量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格局,破坏了霸权,开创了全世界最终必须适应的新的政治环境。”[3]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吉尔平又从成本收益角度论证了霸权国家是在自身的经济活动中加速衰弱的趋势。为了支付维持霸权的成本(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霸主国家的经济剩余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根据经济学中边际收益递减法则,霸权国家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与从中获取的收益是成反比的。随着公共商品的数量增加,每一单位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增加而其边际收益减少。“霸权国内消费(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和为保护这种(自由经济)体制而付出的防务开支,比国民储蓄和生产性投资增长更快”,[4]再加上存在白搭车者,霸主国往往长时间为保证公共商品的充分供应而付出了远远超出其应付的成本,从而使霸主国在经济上逐渐无力负担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进而迫不得已放弃霸主地位,让位于其他新崛起的更有竞争力的国家。

    推荐访问:布雷 霸权 衰落 美国 瓦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