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刍议中国传统家庭女子道德教育特点

    时间:2021-06-16 08:02: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相比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价值特点在古代社会更明显,中国传统社会,女子主要的职司场所是家庭。在父系男权社会,女子始终是协从、辅助的地位。因而,围绕婚姻家庭生活这个道德实践场域,卑顺、卑弱成为对中国传统社会女子道德的总体品质要求;女子道德教育和美育、智育、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可资现代社会借鉴吸收。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庭;女子;道德教育;特点
      [作者简介]刘颖,同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邵龙宝,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092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8-0164-04
      
      一、围绕性别身份教育展开
      
      中国传统社会是父系男权社会,女子则被认为是男性继嗣制度的“附带的受益者”女子处于屈服顺从的地位。同时,和社会分工职司场所联系,女子在自然农耕经济条件下,生产生活范围主要被限定在闺门之内,馈食之间:“寝门之外,妇人莫问”(司马光:《家范卷一·治家》);“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宋若莘《女论语》),可见,“男人是社会的,女人是家庭的”是长期以来根深蒂固于人们头脑中的思想。
      费孝通曾说,女子一生有两个时期,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这种观点和中国古代社会强大的性别地位差异相映照,女子教育以服从父权和夫权为中心,几乎每一女训文献都有涉及与丈夫、舅姑及夫家其他人相处的伦理问题,对女子进行驯服教育。班昭《女诫》被推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并条理化、理论化的女训,她写此训的初衷相传为身染重病,恐未嫁女儿们“不闻妇礼”“取耻宗族”。《女诫》七章,以男尊女卑为基调,告诫女儿们要以卑弱、敬慎、曲从的精神事舅姑、和叔妹。郑氏《女孝经》亦云“女子之事舅姑,敬与父同,爱与母同”。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化组织,在传统中国也是女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女孩社会化为人妇不完全是在夫家完成的,广大训主极为重视女孩在“从父”期间的道德储蓄,以儒家经典伦理思想教化女儿。诚信、仁爱、礼义是儒家--伦理思想重要内容,受此影响,家族长辈在训诫女性家庭成员过程中也以此为据。“非礼教之法服,不敢服。非诗书之法言,不敢道。非信义之德行,不敢行。”(郑氏《女孝经·邦君章第四》)
      另外,非常值得现代社会所借鉴的还有,女子在作为教育客体被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如何做一个言语举止端淑的教育主体,即,怎样做母亲的母仪教育。许多女教文献都专著“母仪”一章,“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长成,教之有序。训诲之权,亦在人母”(《女论语·训男女章第八》)。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责任重大,和现代社会“女人天生职业是母亲”的号召遥相呼应。除阐述母仪意义外,诸多训主还详细论说具体行为规范:“夫为人母者,明其礼也。和之以恩爱,示之以严毅。动而合礼,言必有经”。(《女孝经-母仪章第十七》)“为教不出闺门,以训其子者也。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fl缶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姑息,严格不至伤恩”(仁孝文皇后《内训·母仪章第十六》),详细讲述严慈相济、合礼有经的为母之道,对男女孩子不同岁别,不同教育内容都有仔细论说,教育闺门女孩子学习要用善道教子,使之为善。这恐怕是最早的家庭学校雏形。父母家长养育后代于私我是完善自己,于公众国家则肩负传递人类社会文明重任。“治天下之大本
      :日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从母教始;母教之本,必从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现代研究也表明,母亲素质对于儿童和家庭影响甚大,“13个非洲国家的数据表明,妇女识字率提高10%,儿童死亡率下降10%。而男子识字率的提高对此几乎没有影响。”“教育一个男子,只是一个人受到教育;教育一个女子,则是几代人受到教育。”“母仪”教育是一种“储备家长”制度。应当被现代社会重视,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古代家庭这种深思熟虑做母亲的教育,和女子被排挤于社会生活之外关系甚大;第二,传统社会母仪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重德取向一样,具体内容有精华也有糟粕,从人类文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需要今天的我们审慎之,明辨之。
      
      二、美育与德育互渗
      
      真、善、美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三种价值追求。审美既是对合规律性的求真与合目的性的向善的超越,也是后者的源泉与前提基础。美育重要的教育作用之一是陶冶道德情操,引起爱美的感情,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美好事物的基础上,产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美和美感对于人的精神发展、道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训主们意识到美育和德育的关系,针对女孩子的性格特点,借助美育开展道德教育。
      
      (一)外表美类比心灵美
      在古代女子道德教育过程中,“妇容”被喻为“女四行”之一。女子容貌的美丽是女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人的外貌是天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闭月羞花的美貌,古代训主们要求女子要有洁美外貌,以外表美类比心灵美进行道德教育。有两方面主要表现:
      1.梳洗打扮过程中整饬心灵。如,蔡邕教育女儿:“故览照试面,则思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主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面一旦不洗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蔡邕:《女训》)作者将饰面与修心进行类比,教诫女儿心灵美美于外表美。“夫面之不修,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心灵德行不休整,遭贤人厌恶就无法容身了。
      2.外貌着装洁美、素朴、忌奢华也是女德的重要内容。班昭要求女儿“不必颜色美丽也”,“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女诫·妇行第四》)“五彩盛服,不足以为身华。贞蘋率道,乃可以进妇德。”(《内训·修身章第二》)在女子穿衣着装上面,司马光以历代节俭后妃为榜样进行教育说:“固以俭约为美,不以移丽为美也。”(《家范卷九·妻下》)袁采要求女子不可奇装异服,“妇女衣饰,惟务洁净,尤不可异众,且如十数人同处,而一人之衣饰独异,众所指目,其行坐能自安否”(《袁氏世范卷二·处己》)。郑太和《郑氏规范》:“诸妇服饰,毋事华靡,但务雅洁,违者罚之。”对服饰华靡的要处罚,通过这一措施使家庭女性成员懂得:容貌美丑是天生的,关键要洁净持重,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女子操行可嘉,助益社会风化美善。
      
      (二)艺术美与行为道德善
      萧伯纳曾经说过,没有艺术,现实的粗陋将使这个世界变得不堪忍受。中国古代荀子认为音乐

    推荐访问:刍议 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 女子 家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