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论教学中培育民族意识的紧迫性

    时间:2021-06-10 00:07: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面对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特征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民族相互交流频繁,碰撞难免,变数增多,教学中民族意识的唤醒和增强日益紧迫。而现实的教学实践以知识为本位,忽视民族意识的培育,致使民族知识缺乏、民族精神表达的非理性化现象突出。这既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拓宽教学任务,重视培育民族意识刻不容缓。
      关键词:民族;民族意识;教学;培育;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2-0111-04
      
      民族意识是反映属于某个民族或民族联合体的人关于本民族或民族联合体及其与其他民族或民族联合体之间关系的各种情感和观念的社会意识。它包括单一民族意识和民族联合体意识。前者亦即狭义的民族意识,如56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后者亦即广义的民族意识,如中华民族意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形象地唱出了我国的多民族特性。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特征,一言以蔽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的有与无、健康还是狭隘,对民族的自信心与凝聚力、团结与稳定、发展与繁荣、和谐与兴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各民族间、世界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学校中培育民族意识的任务日益艰巨。然而,我们当今的教学,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于民族意识培育的缺失。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认识模糊,民族意识表达存在非理性化和虚拟化,甚至狭隘、极端。这与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对民族意识带来的挑战不匹配,与全国各族人民所期盼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不相称。教学要迎接挑战,加强培育民族意识。
      
      一、全球化与多元化对民族意识培育的挑战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总是资本、商品不断寻找市场,县界、省界、国界不断被超越,跨国公司铺天盖地,人才流动的范围和数量迅速扩大,“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世界变平了。……平坦的竞争平台不会仅仅吸引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给他们激情和力量,同样,愤怒、失意的人们甚至是人类的败类同样会更容易集结起来。”全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密切合作的程度及其复杂性令人惊奇,强势经济挤占弱势经济的现实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民族经济无形中受到打压,民族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和不同程度的遏制。其次,表现为文化的多元化。几乎与经济的全球化同时相伴的乃是多元文化的出现。地球上的各个知识中心统一到了一个单一的全球网络中,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展示,并“以其文化特异性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全球化使得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碰撞日益激烈。这既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和创新民族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加之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文化所处的弱势地位,“弱势文化加上全球化,如果再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清醒的民族意识,就会出现难以预计的后果。”第三,全球化还表现为信息化。世界变平是科技、是电脑、是Windows和Google搜索引擎、是因特网、是光纤“高速公路”带来的。正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将各类人才联系在一起。信息化以及与之相伴的网络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人不出家门即可获得铺天盖地的大量信息,又能缩短人们交往沟通的时空距离,使得交流更方便、搜索更快捷、影响更深入。但是,经济和文化较为强势的民族和国家也通过信息的强势,对发展中国家和民族进行政治理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渗透。同时,信息化还使得一个国家、民族处在一个信息透明、开放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观念、思潮、商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和心灵,很多影响温情脉脉、不露声色,但却让人毫无戒心和不加防备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世界在变,人们使用的技术手段在变,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也在变。但是,几十年来变化缓慢的却是学校和教学。我们的教学几十年如一日地信奉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育个性的任务,事实上是专注于应考需要的“知识”。教学作用和任务的窄化、细化和具体化,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教学的任务和作用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改造和拓展,民族意识的培育、民族精神的弘扬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前教学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和差距,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根本任务,特别重视“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即使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无论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仍然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只重视升学所需知识的死记硬背,至于学生的民族身份是什么、各民族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怎样,很多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很少在教学中真正关心和了解。有的教师甚至自身也缺少正确的民族知识和健康的民族意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理论和口头上说重要,实则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国内各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民族间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彼此不了解,缺乏必要的相互关心,民族文化的安全问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殊不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就是衰弱,一打就垮,受人宰割;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就会空虚,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役。”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作为单一民族的民族意识要加强,超越单一民族的“国族”意识更待加强。
      
      二、城市化与市场化对民族意识培育的挑战
      
      城市化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必要途径,城市化的过程必然带来市场的繁荣,而市场的繁荣又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和市场化相互交织又必然会带来城市居民成份的变化,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并存、具有不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共同生活和生存于同一个人口密集的城镇,交流、交往日益便捷,但世界性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问题难以避免。随着我国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迅速发展,公路、铁路、民航、船运等立体运输网络逐渐形成,座机、手机、网邮、快递等多渠道通讯工具日益建立,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国内各民族间经济、生活、交往日益频繁,同一个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聚居现象受到一定的冲击,以汉族为族体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更加典型和突出。如维吾尔族、藏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特产和特色文化在内地颇有市场。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汽车,韩国的服饰和化装品也都在我国有一定的人气。从利弊而言,这本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各民族间的

    推荐访问:紧迫性 培育 意识 民族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