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1-05-28 12:04: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孙子兵法》这一中国传统军事著作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宋淳桐,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员16队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与军事司法。
      中图分类号:E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70-0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军事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对《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
      一、战略持久战和战役速决战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道:“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战争持续太久对国家没有利,必须速战速决。毛泽东同志认识到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从实际出发,批判继承。他以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辩证地看待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提出了弱小一方战胜强大一方的战略战术,那就是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上的速决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日双方的长处短处。他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工业基础差,综合国力弱,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较差,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兵员充足,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进行的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上居于主动地位,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形成了抗日民众统一战线,取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反观日方,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兵军事素质和大兵团协同作战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综合国力远超中国,但是日本人口少,兵员不足,土地面积小,资源匮乏,而且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取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通过对比双方的长处与短处,毛泽东同志认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获胜方是中国,否定了“亡国论”与“速胜论”,但是这场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继而提出了战略上实行持久战和战役上实行速决战的指导方针,即战略上持久抗战,同时争取战役战斗上的主动权,确保每次战役战斗速战速决。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充分运用军事辩证法思想,客观分析了国共两党的优势和劣势,认为经过多年抗战的共产党及军队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高度团结统一,通过缴获日军大量物资,使得军队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善,军队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国民党发动内战,企图扼杀抗战胜利果实,是无法取得民心的,而且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部队士气低落,尽管有部队430万和美国的大力援助,但最终必将失败。毛泽东同志制订了详细周密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较量,解放军相继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后毛泽东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最后进行三大战役,完成了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
      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关于战略持久战和战役速决战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成功地指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采取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说要想争得制胜的先机,就必须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捷径,把不利的条件转变为有利的条件。孙武所说的迂直之计更多的注重于战术方面,毛泽东同志不仅在战术方面重视迂直之计,而且在战略层面也提出了迂直之计,这就是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
      渡江战役过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已经消灭殆尽,剩余的100多万军队已是乌合之众,其中战斗力较强的只有白崇禧集团和胡宗南集团。这两大集团都尽量避免与我军直接决战,特别是白崇禧集团机动性极强,多次逃出第四野战军的战术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将国民党残余部队消灭于大陆境内,如果被其逃跑,会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定。他认为以往适用的迂回包抄是一种近距离小迂回的战法,在如今国民党军队溃逃的时期这种战术很难发挥作用。他发现,第四野战军在追缴白崇禧集团的过程中,林彪和白崇禧都专注于战术上的较量,忽略了战略上的制胜。于是,他提出了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在给第四野战军首长的电报中指出:“白崇禧集团兵力少,本钱小,机动性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我军决战。部队作战时,无论在什么地方,均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和我军作战。” 根据这一新的战略方针,第二、四野战军分别成功地将胡宗南集团和白崇禧集团歼灭于大陆境内。实践证明,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完全适应于战略追击阶段的新特点,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打歼灭战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在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不同的情况下应当如何作战,强调集中兵力,一举歼敌,如果兵力不占优,则要尽量避免作战。毛泽东同志形象地表述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其中“打得赢”本质上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在兵力的集中程度、作战方法、选择歼敌对象方面,毛泽东同志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
      (一)在战争的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由于在战争的不同时期我军兵力、敌军兵力、作战形式不同,“集中优势兵力”的兵力集中程度和作战规模都不相同。毛泽东同志根据这一情况,强调兵力集中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要把握好“度”,对人民军队兵力集中的程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红军时期,红军的数量处于绝对劣势,兵力集中程度并不高,红军实行灵活的运动战战法,寻机在运动中歼敌,红军“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面对的是战斗力比国民党军队强数倍的日军,实行的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法,毛泽东同志规定要集中三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进行作战。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更加强调兵力的集中程度,要求各野战军在作战时要集中五倍或六倍于敌的兵力,打大歼灭战。

    推荐访问: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 继承 思想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