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犯罪预防设计:现代警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1-05-08 16:02: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犯罪预防设计是现代警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逻辑构建基于犯罪心理学的理性选择和集体能效原理。通过实例分析犯罪预防设计在现代警务中的应用模型,提出现代警务发展需突出前置性预防和智能化手段,构建由减少触发犯意的社会情境结构至矫正犯罪人、强化司法效果的三层犯罪预防模型,借助现代警务科技,加强警务改革中犯罪预防机制的构想。
      关键词: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设计;犯罪预防模型;现代警务
      犯罪预防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同属警务工作的基本组成内容,其难点在于需前置于犯罪活动的发生,难以验证和证伪。在警务大数据背景下,现代警务工作引入前沿学科理念和科技手段,通过大量理论构建和实验验证提出犯罪预防设计手段,在不增加警力耗损和浪费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重置部分环境构造减少引发犯意或吸引犯罪人的社會情景,或增加显性犯罪风险以遏制犯意发展,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一、犯罪预防设计的内涵及应用模型
      (一)犯罪预防设计的内涵
      犯罪预防是指行为主体在犯罪活动实施前或侵害后果产生前对其所尝试的一切阻止性行为和意图,行为主体可以是个人或集体 。随后,犯罪学家拉布将“公民对犯罪的恐惧”也归纳进犯罪预防的定义,即“犯罪预防是指一切减少犯罪活动和对犯罪恐惧的设计和行为” 。在司法层面,犯罪预防指以具有法定主体身份的行为主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充分运用相关科技手段,以警务和司法活动为主要行为方式打击犯罪,震慑潜在犯罪人,提升公民对法治社会和执法人员的信任度,以此形成良性闭合循环。
      犯罪学视角下的犯罪预防设计还包括研究类型犯罪的原因及阻隔手段,其中以生态犯罪学的研究为代表。该学科从研究社区犯罪信号入手,结合城市规划理论、犯罪心理学和群体行为学理论,通过改变部分社会环境强化自我防御意识,降低犯罪机会的出现频次,淡化犯罪信号的暗示效果以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
      (二)犯罪预防设计应用模型
      1961年,美国犯罪学家简.雅各布研究了城市中建筑和犯罪的关系,提出通过设计城市部分街区改变个体行为,减少可能引起犯意的环境结构,从而降低犯罪。这一理念不仅首次将城市建筑规划纳入犯罪预防机制,居民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也作为变量被提出研究,被视为犯罪预防设计的起点。
      随后,奥斯卡.纽曼受此理论影响,将其深入发展并应用于公共住房设计。纽曼在其著作《防御空间》中提出,科学的空间设计与犯罪控制率成正相关影响,传统观念中作为安全保障的门锁和守卫并不能有效遏制犯罪。几乎同年,杰弗里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犯罪学,将空间划分为四种分类:私人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提出了著名的CPTED原理①。该原理指出,由于个体对于私人空间具有本能的占有心理和私人化意识,在受到潜在威胁时会产生领地意识并实施抵抗行为;当多个个体对特定空间产生认同感,即归属感,个体则会在集体利益受到威胁时共同抵御风险,形成集体能效②。
      由此,将城市空间个体化或集体化,形成个体认知上的“私人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加强空间认同感,会有效提高个体的自我保卫意识,强化群体在半公共场合的监控作用和责任意识,如在居民小区周围安装有识别性的栅栏,强化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栅栏虽不能实质上抵抗犯罪入侵,但可以清晰地将公共空间划分至半私秘空间,提升住户对该区域的有意监控,降低犯罪侵害。
      1976年,英国犯罪学家布莱亭翰和浮士德结合犯罪类型和犯罪人心理,将犯罪活动按演化顺序分为犯意触发阶段、犯意转化阶段和犯意实施阶段,提出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以准确预防犯罪。克拉克的情景预防假说对前者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式,他假定犯罪嫌疑人会在任何情况下理性选择①,通过评估犯罪收益、实施难度和被发现后的后果选择是否犯罪。由此,通过环境设计增加犯罪难度、提高作案后被发现风险或降低犯罪收益可延缓甚至消减潜在犯罪人的犯意触发,从而实现犯罪预防。这一环境设计的核心,即三层级犯罪干预模式被系统地研究并推广实施,成为最初的社会犯罪预防模型。
      1.初级预防阶段:减少犯意触发情景
      初级防御阶段以环境犯罪学为根本,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与关系,并以日常行为理论和机会理论解释犯罪模型,设计可控的社会变量,运用环境设计和心理暗示等方法将犯罪机会尽可能消减,从根本上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几率。如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性犯罪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性,即聚众斗殴、闹事等行为高发于大量青少年同时具备空闲时间并缺乏监护人看管的时期。由环境犯罪学分析,群体(大量在校学生和社会青年)与社会结构(学校或家庭)的互动产生犯罪结果的原因是:缺乏被监管时间与闲暇聚集时间高度重合。在不额外增补警力和警备资源的前提下,调整各学校的上下学时间被作为犯罪预防手段,将大量青少年同时聚集的时间错开,减少犯意激发机会,显著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
      2.次级防御阶段:消除犯罪信号
      次级防御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及时发现潜在犯罪人或犯罪信号②,以相应干预手段提高作案达成难度、阻断实施犯罪的可能性或及时教育以转化犯意。以公安情报工作为例,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防控人员信息库具有自动报警功能,当发现有作案嫌疑的人员(如有前科人员、惯犯、累犯、正受到公安机关监视居住等措施的人员)出现在犯罪热点区域,或出现犯罪信号(帮派聚集、闲散人员反常行为等),应及时比对数据库信息,排查其不良社会行为记录或犯罪前科,针对不同类型人员进行个性化干预,如走访谈话、专项社区教育、加强路面巡逻频次、提高盘查密度等,及时打消犯罪人员作案心理。
      3.第三层防御阶段:犯罪人矫正
      第三层防御阶段是整个犯罪防御模型的核心,即对潜在犯罪人的司法结果威慑和对犯罪人的矫正救济。由于这一阶段的研究客体已经突破了前两层的防御体系,表明是具有主观恶意,在权衡犯罪收益和风险后“理性选择”实施犯罪活动。为阻止其进行其他犯罪活动或造成进一步社会损害,第三层防御体系包括警方采取强制性手段,如抓捕、拘留、移交起诉;救济性手段,如社区教育项目、社区服务项目或其他第三方社会机构矫正项目等。

    推荐访问:犯罪预防 警务 选择 发展 设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