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信贷支农发展的国外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1-04-12 20:00: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总结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印度国家农村发展银行、印尼人民银行、玻利维亚团结银行的信贷支农发展实践,然后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必须从选择合适的政策、强化自身建设、加强监管等三方面来推动我国信贷支农的发展。
      关键词:信贷支农;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
      
      一、国外主要金融机构信贷支农发展的实践
      目前世界上各国实行小额农贷的机构多种多样,有非政府组织、社区合作金融组织、非银行金融中介、商业银行等形式。小额农贷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有银行担保贷款模式、合作社模式、社区银行模式、信用联盟模式、乡村银行模式、小组贷款模式、个人贷款模式和村镇银行模式等等。在所有国家的小额农贷制度中,最典型的是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GB),此外,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村行系统成功实现“降级”从事小额农贷服务并且实现了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的农村信贷支农体系
      1976年,乡村银行首先在孟加拉国的Jobra村得以创办,1983年当局允许其注册为银行。在此之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具有典型的层级组织结构,这包括乡村银行自身组织结构和借款人组织结构两个相互连接的部分。首先,设在首都的GB总行构成自身组织的第一个层次,分布在各地的分行构成第二个层次,每个分行之下有10个左右的支行,支行是GB的基层组织。每个支行有6~7名工作人员、2~3个培训人员、一个会计和一个经理。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支行之下设有营业所,直接面向贷款小组开展业务。
      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所谓“传统模式”的第一代乡村银行和称为“广义化推广模式”的第二代乡村银行两个阶段。改革发生在2001年,但其酝酿过程却始于1998年的严重洪涝灾害,灾害使许多农户变得一无所有,不再能够适应传统模式中严格而明确的还贷规则,这些规则事实上不允许任何的偏离,而一旦客户偏离规则,就很难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在矛盾不断扩散并可能导致普遍危机的时候,乡村银行对其自身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从而塑造了所谓第二代乡村银行模式。
      (二)印度国家农村发展银行(NABARD)的小额农贷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印度为缓解贫富差距,帮助农业人口脱贫解困,引入了颇具特色的小额农贷发展模式。小额农贷机构主要有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NABARD)、非政府组织的金融或非金融中介、信贷合作社以及非银行金融公司类小额农贷机构。这些机构在印度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积极的补充作用,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成绩。印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NABARD)于1992年启动的“银行与自助小组连接”的小额农贷项目,将银行、政府、NGO、农户和联保小组的作用进行了有效整合,在业务覆盖面和机构可持续性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该模式中,各种非政府组织(NGO)或政府部门,在农村地区推动小额农贷自助(联保)小组的成立,并承担这个过程中由客户识别和培训等活动引起的相关费用。然后银行通过其业务部门向成熟起来的联保小组发放信用贷款,以小组成员间的连带担保责任保证按时还贷。该业务的典型结构有三种:其一,“银行-联保小组-成员”,该结构中,银行直接面对农户,自己推动和扶持联保小组的建立,并对其发放团体贷款;其二,“银行-促推机构(NGo或者政府机构)-联保小组-成员”结构,由NGO志愿或政府部门负责推动联保小组成立,银行对小组发放团体贷款;其三,“银行-NGO小额农贷机构-联保小组-成员”结构,NGO小额农贷机构充当了金融中介的角色,银行把资金批发给这些小额农贷机构,再由它们面向联保小组发放贷款。
      (三)印尼人民银行(BRI)的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机制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国有银行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69年开始在全国建立3600个村行(UNIT),被政府指定向农村地区提供贴息贷款,性质相当于政策性银行。20世纪80年代BRI对其村行系统进行改革,根据商业银行的规则,创造了全新的组织机制和金融产品,成功地将银行的商业利益与扶持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合在一起,成为制度主义信贷支农模式的代表,在国际上与孟加拉乡村银行(GB)齐名。
      印度尼西亚BRI村行系统的核心业务是发放小额贷款并吸收自愿储蓄,其他产品、服务和开发都围绕支持这项中心任务展开。在这个工作系统中,所有的产品开发都以下面三个基本思想为基础:一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村行的存款和贷款等产品,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的;二是赢利性,必须覆盖自己的财务和运行成本,并且赢利,没有任何补贴;三是简单易行,标准化管理,并高度透明。
      印度尼西亚BRI村行的基本服务是普通农村贷款和4种存款业务。村行在一个家庭中可以认定一个可以偿还贷款的生产活动,就可以以这个项目的名义发放普通农贷。普通农贷是非常灵活的,由家庭的一项生产活动取得,但是在其他经营活动需要时可以改变用途。普通农贷不支持投资风险高的项目。
      (四)玻利维亚团结银行(Bancosol)的小额农贷制度
      1987年,美国的非政府拉美行动国际(ACTION International)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在玻利维亚搞信贷支农的试点,成立了一个名为PRODEM的非政府组织,主要为城市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提供小额贷款。为了自动瞄准目标对象,对新的借款人的借款规模作了限制,不超过100美元,以排除非贫困人口获得贷款,而以后只要借款人按时还贷则可以逐渐增加贷款规模。贷款要求3-8人的小组联合担保,任何成员的贷款拖欠将使整个小组丧失贷款的权利。与前孟加拉所不同的是,这种小组是一种正规的相互的担保人制度,如果小组中任何人的贷款拖欠,其他人将联合承担偿还责任;而且其目标群体不是单纯的贫困人口,而主要是城市的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即积极进行经济活动的贫困人口。由于玻利维亚大量的城市微型企业或自我雇佣者的存在,对信贷支农业务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信贷支农业务发展迅速,而且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商业化的运作。
      1992年,PRODEM进行了分化,把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分单独分离出来,成立了玻利维亚团结银行(Bancosol),成为第一个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非政府组织,而且也是玻利维亚盈利最好的一家银行。
      二、国外主要金融结构信贷支农发展的主要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贷支农业务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在解决贫困农户融资问题上取得了成功,因此信贷支农成功的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总体而言,国外主要金融结构发展信贷支农的经验主要体现为:
      (一)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是各国信贷支农的基本做法
      政府的金融政策和国家的金融改革对信贷支农的发展十分重要,实践表明,制定出有创新的、前瞻性的政策,特别是相应的鼓励措施是信贷支农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对信贷支农大多采取了鼓励发展的政策,并且实施了相关的支持手段。
      (二)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信贷支农业务发展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的信贷支农模式千差万别,以各种方式存在,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模式、正规金融机构模式、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社区合作银行模式、村银行模式和国家级信贷支农批发基金模式等。各国在选择自己的信贷支农模式的时候,均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具体政治模式、经济体制、金融发展状况等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信贷支农发展模式。

    推荐访问:支农 信贷 启示 实践 国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