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朝闻道:中国近代名士珍闻录

    时间:2021-04-09 16:03: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林纾(1852-1924):译界之王
      
      ◎林纾任教北大,有一门课在下午两三点钟,是人一天中精神最不好的时刻。
      某日,当看到底下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林纾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振奋。只听他说:“有个风流的和尚,某日走经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干,请他继续。他说:“没什么,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
      学生的睡意也被他驱走了。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但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林纾为最后一位桐城派,他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先儒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
      ◎琴南先生善文,曾自负地认为自明代归有光之后,六百年来无一人古文可与己比肩。先生年轻时在故乡福州,就说过:“我的一支笔靠在南门城墙上,没有人搬得动。”
      ◎先生自幼刻苦,曾在居室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先生浸淫古文,研究欧阳修二十五年,研究韩愈四十载,终得古文神妙。
      ◎先生善诵。有次讲授韩愈《祭十二郎文》,先生以凄楚哀抑的声调,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其声呜咽,似闻啜泣。学生中有身世同感者,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讲解这五字,费了一小时还没结束,连上四堂才讲完这一篇。
      ◎他讲古文,极注重音调,每一篇的句读长短伸缩,抑扬顿挫,无不反复朗读,常令学生依他的音调,朗读多遍。并说好文章如朗诵得法,间以丝竹,其合拍悦耳的程度,与名伶所唱的好戏,并无二致。先生还说,只有操福州音,才能读得淋漓痛快,丝丝入扣。
      ◎1897年,先生四十六岁,夫人刘氏去世,正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归来。王精通法语,劝之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以解愁绪。但林不识外文,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笔录之。刘氏之死与茶花女之死,使先生与小仲马有相同的心境,所以此书能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严复语)的效果。先生后来以如画笔调回忆当时情景:“回念身客马江,与王子仁译《茶花女遗事》,时则莲叶被水,画艇接窗,临楮叹喟,犹且弗释,矧长安逢秋,百状萧瑟。”
      ◎新文化怒斥先生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先生嘲笑白话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谁是谁非,在我心中至今没有定论。但先生是真正知道古典的美,发自内心疼爱古典。这一个“疼”字,把今天多少跑学术的人给比了下去。
      ◎少年时的林琴南,读书异乎寻常地刻苦。
      进房间,他必定停下来,往门边的墙上瞧着什么,原来墙上贴着一张字条,抄着一段文章或者一个问题。林琴南要将它默诵一遍或想出答案,才进屋,否则就一直站在那里。
      进屋走到书桌前,他也不立马坐下,原来桌上砚台压着一张纸条,他要读一遍或想通一个问题,才会坐到椅子。
      他把自己独特的方法戏称为“抬头不见低头见”。
      坐着,拿起桌上的一本书,闭上眼,随意翻一页,指一个地方,睁开眼瞄一下所指的段落,然后就背出上下文———他要求自己对课文熟悉到这个程度。
      别人从书中寻章摘句挑出一二,问他出处,他也能答上来,还往上串下连将整段背诵,如流水喷涌。看了文章,他将词汇整理归类,数数全篇用了多少好词佳句。然后掩卷思考,细细琢磨,加以领会。
      ◎中年以后,林琴南专攻唐宋古文兼及《左传》、《史记》等,对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特别醉心。据他自己说,至七十岁,治韩愈古文四十年。每得韩愈一名篇,就贴在案头,拿东西盖上,每天早晨掀开读一遍,然后盖上默背,数月后烂熟于心才换上一篇新的。韩愈文集他翻阅了十多遍。
      ◎晚年的林琴南,拒绝了袁世凯和段祺瑞的邀请去做官,也拒绝了为吴佩孚作画。大隐隐于市,他躲在陋巷吟诗作画,“今日王城成小隐,修篁影里掩柴扉”(林琴南七十自寿诗)。据说,他很爱到附近南半截胡同的广和居去吃饭,每次吃饭前,店家都要拿出早准备的荣宝斋上好书笺,请他把要的菜名写在上面,然后把那些菜单装裱成册,成为当时的佳话。
      ◎他一生浸淫古文研习,研究欧阳修二十五年,研究韩愈四十载,具有浓郁的古文情结,是清末民初唐宋派古文的绝代大家。1918年林琴南在上海中华译书局《文学尝试》第一期上所载《论文》中说:“为文有两要:一曰获理,一曰适道。盖文有古今,而理与道无古今。自秦汉以至唐宋,虽间有统系派别之可言,必根于理而当于道,则一也。”他钻研经史子集,尊崇孔孟程朱,心仪韩柳欧苏,把儒学和古文奉为天下文人至要。他酷爱古文,几至痴绝,曾宣誓“拼此残年以卫道”!
      
      陈独秀(1879-1942):独而秀,秀而独
      
      ◎毕业时候,师生照相。老师前排,学生后排。陈独秀和梁漱溟坐一起。梁漱溟谨慎,把脚放在椅子底下;陈独秀豪放,把脚伸到梁的前面。
      相片出来后,班长孙本文给陈独秀送了一张。他一看,说:“照得好,就是梁先生的脚伸得太远了一点。”孙本文说:“这是你的脚。”
      陈独秀的气象,真是豪放。
      ◎沈尹默的书法练成,与陈独秀有关。有一次,陈独秀在朋友家看到沈尹默的字,批评道:“这个人的字,其俗入骨。”这句话让沈尹默耿耿了好久,发愿在书法上有番成就,后来果然如此。
      ◎陈独秀老家有独秀山,今人多以为独秀山是因陈独秀而得名。其实不然,相反,是陈独秀以独秀山而名。独秀山矗立在怀宁县境中部,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绝水长,独具特色。据当地地方志记载,独秀山“潜岳绵亘,落平冈百里,顿起此峰,形势突兀,条干所为,明柝可数”,“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
      纵观陈独秀一生,起起落落,也可谓“独而秀,秀而独”。
      ◎徐志摩与陈独秀一次邂逅时,在《西湖记》中这样写道:
      昨夜散席后,又与适之去亚东书局,小坐,有人上楼,穿腊黄西服,条子绒线背心,行路甚捷,帽檐下卷———颇似捕房“三等侦探”,适之起立为介绍,则仲甫也。彼坐我对面,我谛视其貌,发甚高,几在顶中,前额似斜坡,尤异者则其鼻梁之峻直,歧如眉脊,线条分明,若近代表现派仿非洲艺术所雕铜像,异相也。
      (1923年10月16日)
      ◎陈独秀在1919年的《每周评论》上曾有过《研究室与监狱》的名论。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而这些话,并非他徒逞一时之快的豪言壮语,而是身体力行的自箴之词。1932年他第五次被捕,在解往南京的火车上,他呼呼酣睡,了不在意。在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向他求字时,他率尔而应,提笔就写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几个大字。在狱中,他听到有可能处死的消息,却毫不畏惧地说:“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提我下狱处死,不欲生在此恶浊社会。”

    推荐访问:珍闻 名士 中国近代 朝闻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