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十五”以来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分析

    时间:2021-01-25 04:01: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十五”以来我国出现了宏观投资的低效率与微观投资的高效益并存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国家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企业对于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理解的巨大分歧。本文认为,在现有的生产要素市场产权不明晰且定价机制扭曲的环境条件下,企业投资的高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要素价格掠夺和社会财富转移基础上的,企业的私人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成本。因此,政府把重心放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管制方面,以科学的发展观调整和改善工业投资的基本格局,通过控制资本过高的不合理利润率,迫使其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830-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1-0053-0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领域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其形成主体是用于工业生产经营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表现为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这些资产在使用上具有长期性、不能移动性、专用性等经济特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形成效率,以及拉动投资品市场需求所形成的宏观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对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产业绩效以及资源
      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全社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投资效益分析
      
      在贸易平衡的国家,社会总产出的使用从大类上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于直接满足人们生活目的部分;投资是指人们通过建设和购置资本品、中间投入的材料,以及存货等形式形成的部分。作为生产的手段,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生产消费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投资对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此消彼长关系,过高的投资率容易形成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其次,高投资率一般是与高资本有机构成密切相关的,其直接体现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品工业增长,并且由于重化工业较长的产业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分工关系;此外,由于工业投资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易于形成过于乐观的大规模在建投资。
      1-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及资本—产出比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0%—35%之间,积累和消费保持了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开始步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由2002年的36-1%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2-2%,平均每年上升超过4个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时期。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外延的基本建设的方式,表现为各种工商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遍地开花,房地产项目在全国蔓延,导致投资效果低下。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是某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期的国民收入增加值的比值,它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1996年前还介于1—3之间,1997—1999年迅速则上升于3—6之间,2000年之后我国的资本—产出比趋于稳定,但基本介于3—4之间,与1996年之前相比投资效果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
      投资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2年之前,我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其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急剧下降,2003—2006年分别为62-6%、58-8%、60-2%和57-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与2002年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10%左右(见表1)。
      
      2-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工业资本—产出比变化
      1984—1988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阶段;经过1989—1990年的低潮,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工业投资又经历了1991—199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95—2002年中国工业处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环境当中,工业投资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直到200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重化工业、房地产业等高速发动,出现了2003年的激增,2004—2005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36%左右的投资增长,2006年又在2005年高位投资额的基础上增长26%,达到4-8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
      我国工业投资最近几年的迅猛增长,主要表现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增长上。根据2004—2006年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2004—2006年我国城镇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长31-8%。其中采矿业增长最快,达到40%;制造业为34-2%;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较慢,为21-8%。在采矿业当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达到46-4%,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采矿业的投资增长均在60%—70%之间。对于采矿大省来说,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国内电煤需求紧张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对工业原料产品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制造业当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塑料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拉动明显,这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超过了40%。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压力,但由于煤炭、石油储藏和开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限制,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供给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大量依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由于我国工业投资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外延扩张方式上的,投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投资效率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投资效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全社会资本—产出比水平相比,我国工业的数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显示工业投资较之全社会投资,特别是比重越来越高的房地产投资,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有效率的部分。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工业生产能力上,且生产能力的计量受到专门技术的影响。实际上,当企业和行业出现产能不足时,理论上只能通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
      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相互影响
      工业生产能力在理论上实际上是一个很难严格界定的概念。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生产能力是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固定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所形成的产出能力。由于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可以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可变量。例如,即使机器设备一定,增加人力配置可以提高产能;或者,改变机器设备的运转强度、运转速度,都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产能的这种变动性的幅度,与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有关。一定的固定资产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长期产量,经济学上把这个产量定义为工业生产能力,它一般是一个区间。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新增生产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等。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可以增加工业生产能力,而迁建和恢复则只起到简单再生产的作用。
      新增工业生产能力是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指标出现的,表现为一定的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或者在既定产能条件下的最小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的数量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即在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而不论投产后的实际产量如何,表现为产品年产能力、处理原料能力、设备数量或容量、建筑物容积容量面积或长度等。

    推荐访问:固定资产投资 效益分析 我国 工业 十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