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的思考

    时间:2020-12-14 16:01: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高于其他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此类产业有5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有三个支撑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二是高水平的资本运作体系;三是高效率的市场营销体系。其中,人才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开发人才大部分来源于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知识高学历人员。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的大众化阶段,但是,就目前状况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技术产业的结合不很紧密,造成了人才供需的矛盾。
      
      一、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现状
      
      1 人才层次配置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匮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不足。2002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约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不足5%,约为350万人。按照高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与全国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约3%)放大3倍(10%)来分流高级技工约35万进入高技术企业,也难以弥合40.6万人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2002年我国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毕业10881人,但真正进入高技术企业的不到10%(约325人),而同期高技术企业就需要近6000人,显而易见应届毕业研究生很难满足高技术企业的需要。
      2 供需总量的行业间差距十分明显。以2002年为例,通过分专业考察应届高技术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发现,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供大于需,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则是需大干供,其中电子通讯企业缺口占当年需求人数的82.3%,医药制造业高技术人员供需基本相当,供过于求的状况尚不严峻。
      3 人才供需地区结构基本相称,但东部地区高技术人才供需在未来可能会渐趋紧张。一方面,从上面的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培养的地区结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高技术人才的供需地区结构基本相符,东部地区不论在人才需求还是人才培养上其比重都占有绝对优势(都在60%以上)。但另一方面,从高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的地区变化趋势分析,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同期东部地区硕、博士研究生录取的比重却表现为不断下滑。今后东部地区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会与高技术产业需求产生更大缺口,高技术人才供需趋于紧张。
      
      二、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 传统的高技术人才观尚未改变,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尽管从1996年开始,毕业生分配机制开始向市场需求决定转变,但“唯学历主义”和企业“学历高消费”等现状普遍存在,导致相当数量的技校不得不关门,造成实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恶果而残存的大中专技校则想方设法提升办学档次,以培养低素质的高学历毕业生取代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更加剧了“学历贬值”,最终导致技术人才的大量减少与大量初中以下水平人员得不到职业教育相并存,出现非技能劳动力与“高学历人才”之间的断层,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 教育上的计划为主与人才需求上的市场为主相冲突,导致专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高校专业设置虽经历了1999年国家教育部级的调整,但仍以传统专业结构为主要依据,其基本结构往往在7、8年内保持稳定;而市场激励和国家产业政策倾斜所催生的新的产业增长点(高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直接受市场左右的。计划性的专业设置机制难以与市场调控下灵活多变的人才需求结构保持大体协调,尤其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期,这种人才供需结构不适应的矛盾就越发凸显,表现为新兴高技术行业人才长时间内短缺(如电子与通信)与传统高技术行业(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人才供给过剩相伴随。
      3 宏观导向与微观实际相去甚远,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毕的地区、行业择业观。在地区选择上,毕业研究生首选工资水平、社会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较大优势的东部;在行业选择方面,由于福利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及社会保障差异,硕士以上毕业生普遍倾向于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对经营风险较高的高技术企业则望而却步。
      4 人才市场不健全、不规范,不利于各类人才向高技术企业的自由、有效流入。我国人才市场经过自1992年以来十四年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不完善,国有企业在难以利用人才市场吸收高技术人才,同时,大量在职高技术人才也很难流向自己心仪的企业;二是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功能不健全,对交易咨询、人才评估、人才培训等中介功能采取漠视甚至回避的态度,缺少像猎头公司之类的民间中介组织;三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如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政府对人才市场的调控机制不健全、调控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都阻碍高技术产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的自由、有效流动。
      
      三、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之对策
      
      1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开展高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对于高技术研发人才,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技术产业的紧密结合。首先要对有关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育才机制;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阶段教育走出学校,参与产业发展实践,提高高技术人才可适应性;同时要加快高校自身素质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高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选拔高技术产业内部急需提升行业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人才培训,争取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2 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进行高技术产业人才有效激励。首先,应保证产业内研发费用的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从整体上提高对研发工作的经济支持;其次,应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将研发人员的贡献股权化、期权化;第三,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确保高技术人才和其所在机构对研发成果的共同所有权;最后,还应设立行业奖项,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两方面的激励作用,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3 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促进高技术产业人才合理流动。一是产业内流动应以打破所有制限制为核心,促进高技术产业人才在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的流动。二是通过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等方式使东部高技术产业人才到中西部地区进行中短期的工作和服务,并通过户籍和人事档案管理仍在原单位保留、设立的专项奖励津贴和功勋荣誉奖励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三是产业间流动应以消除部门条块分割为核心,促进高技术产业同相关产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交流。四是国际流动应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核心,促进国内外高技术产业人才双向流动。
      4 以协调和服务为中心进行高技术产业人才宏观管理。一是在人才培养上,要着力发展“学以致用”的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将实习和实践活动作为这些专业研究生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依托中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形成高素质的高技术产业劳动者群体,依托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造就高技能生产人才。二是在人才流动上,要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通过法律法规和宏观调控措施确保用人单位和人才的主体地位、维护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平竞争,形成具有鲜明高技术产业特征的、信息充分且联网贯通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够整合国内外两方面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流动服务体系。三是在人才发展上,要特别强调机制和环境的优化改善。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高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股权期权激励、实行年薪制以及其他有利于创新和绩效提高的收入分配机制创造性尝试;通过立法、行业管理规定、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曝光和打击力度;通过取消高技术产业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高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生产人才岗位聘任制来打破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四是将高技术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发展情况纳入高技术产业统计中,为人才宏观管理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决策依据。

    推荐访问:供需 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 矛盾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