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金门协议》架起人道主义桥梁_架起沟通的桥梁

    时间:2020-07-31 07:25: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9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金门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签订了《金门协议》,这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如今20年过去了,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而深入,许多隔膜和禁忌已经消除,曾经的历史风云也不再是秘密。近日,马英九在公开场合多次引述和重申《金门协议》,回顾两岸破冰互动的往事。《金门协议》开启了两岸谈判契机,随后有了海协会、海基会的成立,两岸交流以民间组织先行的方式逐步推进。记者为此专访《金门协议》谈判代表、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台湾事务部副部长的张希林先生,听他揭秘当年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惨案:46条人命催生谈判契机
      
      记者: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交流是怎样开始的?
      张希林: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这就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两岸音信隔绝近40年,怎么寻找亲人?好在红十字会有一项传统的工作,就是“查人转信”。
      记者:但是,当时两岸是不能直接通邮的。
      张希林:是的,两岸红十字组织分别把民众的寻亲信息制作成表格,通过总部在瑞士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来中转,程序很繁琐,工作量巨大。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台湾事务部,我担任副部长。记得信件最多的时候,每天超过1000封。后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信件通过香港中转,速度快了一点,但仍然是间接联系,很别扭。
      记者:当时红十字组织是两岸同胞联系的唯一渠道?
      张希林:民众层面没有别的渠道。一封信转来转去,起码一两个月时间,有些老人没有等到和亲人见面就去世了,非常可惜――这就要求我们设法提高联络效率。也是偶然的机会,1990年,台湾红十字组织副秘书长常松茂先生的夫人刘凤子女士来大陆旅游,在宜昌突发急病入院。大陆方面很重视,组织上安排我带人赶到宜昌看望刘女士。经过积极治疗,她最终痊愈并平安返回了台湾。常松茂先生为此事主动打电话给总会时任副秘书长的曲折,打破了台湾当局“不能和大陆方面直接联系”的禁令。关于尽快实现直接联系的问题,两岸红十字组织初步形成了共识。
      记者:我们知道《金门协议》是关于人员遣返问题的协议,为什么是这个问题率先提上了两岸交流的议事日程?
      张希林:这就要说起当年发生的两起惨案。是这两起惨案直接促成了《金门协议》的签订。1990年7月22日,福建省平潭县发现了一条搁浅的小渔船,船舱被钉死,里面有26个人,其中25个已经死了,仅有一名幸存者,经抢救脱险。幸存者介绍说,船上的人都是福建沿海的渔民,因为近海资源枯竭,为了谋生,当时有很多人尝试私渡到台湾去。结果这二十多个人在台湾被抓,台湾当局把他们关在船舱里遣返回大陆。船舱很小,密不透风,在7月份的海上,这25个人就被活活闷死了。幸存的这个人是发现船板上有个绿豆大的小孔,他凑近呼吸,才保住性命。
      记者:惨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希林:舆论反响太强烈了。无论怎么说,这都太有失人道精神,所以两岸红十字组织就介入事件调查。可是这件事还没查清楚,8月13日,又一起惨案发生了一也是大陆跑去台湾的人,台湾海军派军舰押送大陆渔船,两艘船行驶到海峡中线时,军舰掉头返航,一下把渔船给撞沉了。渔船上有50个人,21人被淹死在海里。
      记者:两超惨案,迫使两岸必须紧急商议遣返事宜了?
      张希林:对,这是当务之急。私渡的原因很复杂,却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我们要设法保证安全便利的遣返,不能再发生惨案了。可以说,正是46条人命,催生了《金门协议》。
      
      金门:军事禁地的神秘来客
      
      记者:关于遣返问题的商谈,为什么选在金门?
      张希林:一开始不在这里。台湾当局提出,谈判地点应该不在台湾也不在大陆,要去第三方,比如日本、新加坡等地。我们认为,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要到其他国家去谈?最后,谈判地点定在了金门。金门岛是很特殊的地方,算是军事禁区,对台湾民众也不开放。当时,台湾红十字组织的秘书长陈长文,和台湾当局“行政院长”郝柏村关系密切,陈长文也担任军方的法律顾问。陈长文后来说,两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郝柏村提出,可以到金门来谈。我们也觉得金门离厦门很近,就定在那里。时间定在9月9日,当时代号叫“909行动”。
      记者:那为什么协议签订是在9月12日呢?
      张希林:因为一场台风,海上风浪大,只好推迟两天。双方人员9月11日到达金门岛,9月12日正式签订协议。
      记者:双方都去了哪些人?
      张希林:大陆这边5个人: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韩长林、国务院台办交流局副局长兼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理事乐美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台湾事务部副部长张希林、福建红十字会副会长计克良、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方庆云。我们5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台方来了4个国民党员: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文、副秘书长常松茂、国际事务关系组主任徐祖安,这3个人都是台湾红十字组织成员,我们之前也都有过联系。第4个人很特殊,我们一看不认识,他自我介绍叫邓中正,大家互换名片,他老先生掏了半天掏不出来。
      记者:这位邓先生是什么人?
      张希林:大家开始都有点拘谨,后来坐下来聊天,聊熟了他才说,邓中正是假名字,他的真实身份是台湾军方的中将。
      记者:你当时心情如何?
      张希林:我有点紧张,也觉得新鲜、好奇。能跑一趟金门,在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是从厦门出发,坐渔船过去,对面的常松茂先生也是坐着渔船来接我们的。你知道在海上看到对面来船,就好像从海里冒出来的一样。台风刚过去,风还是有七八级,常先生那时都70多岁了,亲自出海迎接我们,令人油然产生敬意。
      
      谈判:争议词汇体现中国智慧
      
      记者:谈判的过程是怎样的?
      张希林:之前大家已经交换过意见,见面谈起来就比较快,主体内容很快就成型了,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
      记者:现在我们看到的协议文本,主要确定了遣返作业须符合人道精神与安全便利原则,以及遣返对象、交接地点、遣返程序等事项。当时你们讨论较多的问题是什么?
      张希林:由于政治原因,一些表达方式存在争议,以前又从来没有落在字面上,所以需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词汇。比如落款的时候要写年号,陈长文说他习惯用民国纪年,我们主张用公元纪年,这怎么办呢?不知谁提出来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干脆用中国农历,天干地支。后来一讨论,这也不行啊,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之后就有重复了,谁知道你说的是哪年?最后就没办法,还是各写各的,只是我们商定,对外不公布落款。
      记者:协议正文总要有时间表述吧?   张希林: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了,我们用的是“本年”。《金门协议》开头第一句是:“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韩长林、陈长文等于本年9月中旬在金门对双方参与见证其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举行工作商谈,经充分交换意见后,达成协议。”这句话里学问很多,除了“本年”,还有“两岸红十字组织”和“其主管部门”,这都成为后来沿用的表达。在书面用语中,双方都不称“红十字会”而称“红十字组织”,大家都巧妙回避了敏感词汇。
      记者:类似的细节还有哪些?
      张希林:比如“偷渡”这个词我们也回避了,一般国与国之间才叫偷渡,我们叫“私渡”,完整的表述是“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说“规定”而不是“法律”,因为如果是法律,就涉及法统问题。说“进入对方地区”也是回避了“越境”问题,不然这个“境”是国境还是边境又没法说。总之涉及政治争议的词汇全都回避,这是达成文字协议的基础。但是也因此有批评意见,后来有人说,《金门协议》的缺陷在于,整篇协议里一次都没有提到“中国”。
      记者:你对这个意见怎么看?
      张希林:我说《金门协议》里没有“中国”,恰恰是因为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一群中国人谈事情,为什么还要特意指明“中国”?此处无声胜有声!
      记者:有关两岸人员遣返交接事宜,《金门协议》在执行层面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张希林:最重要的原则写进了文本,就是“人道精神”与“安全便利”原则,不能再出人命了,也不能绕来绕去。双方确定的交接地点是“金门-门”、“马祖-马尾”这样两对,遣返用船也规定为红十字专用船,民用船只加以引导,船上只能悬挂白底红十字旗,不挂其他旗帜――这就又回避了“国旗”。所以,今天看这个协议的文本,充满了相互妥协与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影响:具体事务不妨坐下来谈
      
      记者:谈判过程辛苦吗?
      张希林:9月11日到金门,双方就立刻进行了初步商谈,然后他们安排我们在岛上转转。晚上大约11点钟,乐美真来找我,因为我当时38岁,是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乐美真说希林年轻,我们俩开个夜车,把今天谈的东西整理出来。主要是他拿主意,我出谋划策,我们俩折腾到第二天凌晨3点,把双方意见汇总抄写出了两份手稿。
      记者:手稿还在吗?
      张希林:非常可惜,现在找不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2号,韩长林、陈长文两位秘书长在协议上签了字。
      记者:那么今天看来,《金门协议》有着怎样的意义?
      张希林:现在有两句正式的评价,第一句是说,《金门协议》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官方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协议。第二句话说,这是两岸民间团体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涉及法律问题的一次积极尝试。除了这两句话,我们也能看到金门这个小岛见证的历史。从1958年“炮击金门”,到1990年《金门协议》,两岸关系从分裂和敌对,逐步走向融合,这是历史进程的缩影。而且我觉得,《金门协议》还有个启示作用:从此以后,两岸很多具体事务的问题,不妨坐下来谈。能不能谈成,《金门协议》的成功签订就是一个回答。
      记者:《金门协议》发挥的具体功效是什么?
      张希林:二十年来,两岸遣返作业一直在按照《金门协议》的规定进行着。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双向遣返已实施212批,遣返私渡人员以及刑事犯、刑事嫌疑犯共计38800余人。我认为,《金门协议》在两岸架起了“人道”的桥梁,它是46条人命催生的协议,也从此避免了惨剧的发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链接:《金门协议》不仅属于红十字会
      曲 折
      
      1990年在海峡两岸关系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4月16日,台湾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常松茂给我打来电话,他的夫人在大陆生病了,常先生请我给予关照。这个电话谈的是私事,却是两岸红十字组织负责人第一次互通电话。这显示了很积极的迹象:我们可以直接联系!
      到了五六月间,徐亨、常松茂一行来大陆访问,我和常松茂进行了会谈,并且达成了五项口头协议,内容涉及台胞寻亲查人工作、台胞来大陆和大陆民众赴台衍生的伤、病、亡及证件逾期等事宜。我们商定两岸红十字组织应给予积极必要的协助。我管这个口头协议叫“君子协定”,因为没有签署书面文件。
      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前期沟通为《金门协议》的签订做了重要的铺垫。可以说,两岸红十字组织是在当时的特殊时期,被推上历史舞台的,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应该永载史册。由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铺设的这条交流渠道,为沟通两岸关系,维护两岸民众的权益和福祉,发挥了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金门协议》是两岸之间的第一个正式协议,虽然只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但是该协议的签订说明,两岸是可以坐下来解决问题的,真的做到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今天我们纪念《金门协议》签署20周年,不是仅仅纪念属于两岸红十字组织的20周年,而是整个两岸关系的20周年。通过两岸红十字组织这个渠道签订的《金门协议》,体现了两岸走向和平、开始亲密交流的进展,我想这应该是《金门协议》最大的历史功绩。

    推荐访问:金门 人道主义 架起 《金门协议》架起人道主义桥梁 人道主义赔偿协议 人道主义补偿协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