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维特效应:传染性自杀

    时间:2020-02-20 09:22: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全球最大代工厂富士康在短短5个月内,就发生了N+1连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更专业的称之为“维特效应”。如今,人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传染性自杀。   
      什么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菲利普斯(Dave Phillips)1974年提出的。众所周知,它起源于200年前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轰动一时,而且在整个欧洲揭起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为此,好几个国家曾一度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维特效应”后来在多个领域被延伸,菲利普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追踪从那时起开始一直到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接着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身亡的消息后,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自杀者。这里面贯穿着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当拥有相同的工作环境、相似的人生经历的人遇到了大体相同的矛盾和困惑时,其中有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其他人也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自杀手段来解决问题。
      菲利普斯是通过对1947年到1968年之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每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比平时多了58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杀死了58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者就越多。
      
      自杀也有明星效应
      菲利普斯对“维特效应”的研究中,最突出的一项证据是媒体报道了玛丽莲・梦露的自杀新闻之后,那一年全世界的自杀率便增长了10%。可见,明星这群生活在放大镜下的天之骄子,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大众效仿,包括自杀。
      在近几年的华人圈,人们最熟悉的明星引发的多米诺自杀事件,应该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的自杀。从当天深夜到次日凌晨的9个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的自杀有关。而当月,香港一共发生了131宗自杀身亡的案件,比当年3月份增加了32%。
      日本和韩国都是全球高自杀率的国家,在这两个国家的娱乐圈也能明显感觉得到。韩国明星动辄就悬梁自尽的新闻,已经多得让人麻木。但2008年10月2日,被誉为韩国“国民天后”的女星崔真实在卧室洗手间内自杀身亡,依然震惊整个韩国,甚至韩国当局也担心,鉴于崔真实在韩国的影响力,可能引发更多和她生活经历相似的人模仿自缢。而事实上对“模仿自杀事件”的疑虑也确实应验了。据统计,2008年10月自杀者为1793人,比9月的1083人增加710人(65.6%),比2007年10月(967人)增加85.4%。此外,当年11月和12月自杀人数也分别达到1288人和1118人,同比分别增加了53.3%和46.7%。一起明星自杀事件,韩国一个月内的自杀人数就激增了6成,明星自杀效应的威力可见一斑。
      明星一直被要求树立公众榜样,引导正确的行为导向。但自杀者已让人唏嘘,举这些例子,只是验证了“维特效应”的源头若是名人,影响力度会更大。
      
      “维特效应”不需要惩戒,需要治疗
      自杀在基督教国家被视为懦弱、胆怯、不负责任的行为,严格说来是一种罪。在中世纪的欧洲,自杀甚至要被判处为谋杀罪,尸体要受到残酷的对待,自杀者的财产也要被没收。英国的法律规定,自杀者的尸体必须埋在十字路口,尸体的脸上要压上石头,再用一根尖木桩穿过尸体,钉在土里,在木桩上书写自杀者的姓名与罪恶。以此来警告行人不要有犯此罪的念头。而当时法国的法律也规定,发现自杀死者的尸体,要将尸体倒拖过城市街道进行示众后,再挂到绞架上示众。这都是因为在中世纪自杀被看作是受到魔鬼引诱的结果。自杀属于不吉利的死亡,是基督教认为的魔鬼和邪恶力量在作崇。惩罚自杀者的尸体,其用意既在于驱魔除怪,又在于警戒世人。
      如今的文明社会,早已不存在严格的宗教惩罚,对自杀者更多的是怜悯之情。但如何控制“维特效应”,却是人们该思考的问题。在如今这个媒体高度发达、信息革命的时代,我们能更好控制的,或许是消息传播的方式及舆论的引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事件的过度渲染,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暗示。特别是对有相似处境的人群影响更大。社会认同原则得到的是种病态的展示。因此,媒体的职责在于正确、如实报道,不夸大不隐瞒。但一窝蜂地为追求新闻价值而过度渲染自杀事件,只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是“维特效应”。
      我们并不缺乏对那些负面社会事件的了解和原因剖析,但我们缺乏的是一种人文传播精神,即对那些相似处境,同样有心理危机人们的关注。我们满足了传播中的知晓性,但也应满足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和负责任的引导。再好的心理医生也无法预测谁有自杀倾向,更无法解决每个人的心理问题。媒体在“维特效应”事件上,除了作为真相的传播者以外,或许还能充当大众心理医生的角色,利用手中的话语权,为大众传播正确的人生观。
      
      
      人类十大心理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又叫禁果效应。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从众心理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晕轮效应
      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
      
      马太效应
      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在经济、教育、股市等领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宏观经济需要考虑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
      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期望效应
      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霍桑效应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维特效应
      源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出版后,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维特自杀,“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刻板效应
      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破窗效应
      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推荐访问:传染性 维特 效应 维特效应:传染性自杀 维特效应是什么 霉菌的三致效应不包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