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从街道空间设计看旧城住区更新】 路桥街道最新旧城规划

    时间:2019-05-21 03:22: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回顾我国既往旧城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六榕寺社区更新为例,探讨街道空间在社区更新的重要性,通过整体性、人性化、可步行和文化性的街道空间的营造达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reviewing the updated thinking of previous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taking Liu Rong Temple community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et space in community renewal,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building walkable and cultural street space with integrity, humanity.
      关键词: 旧城住区;街道空间;六榕寺社区;文化氛围
      Key words: old urban residential area;street space;Liu Rong Temple community;cultural atmospher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53-02
      1 研究的缘起和方法
      近年来,我国城市在高速度、高强度、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城市老城区的历史性住区,已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面临何去何从,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位于邻近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历史性地区,其所在区域不断升值寸土寸金的地段优势,常常使得这类住区成为房地产开发商首选的再开发对象,而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往往忽视历史性住区固有的多种价值,以新建项目取代;另一方面,即使这类住区中的一部分,因其固有的某方面的价值得到认可而走上更新之路,但回顾这些路子,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历史性住区的存留、不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延续的诸多问题。
      1.1 旧城更新模式总结 在我国,旧城更新一般有基因式改造模式、保护更新模式、有机更新模式三种。基因改造模式是从历史性住区的居住形态中提取一些居住形态的“基因”要素,在新住区中加以承袭沿用,比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区;保护更新模式是对历史性住区的部分居住空间形态及环境加以保留、改造和再利用,比如上海新天地;有机更新模式是指有区别的对待历史住区中的不同价值、不同性质的居住空间有区别的对待,比如北京南池子社区。
      由于我国社区发展历史及建筑方式,往往采用的里弄、胡同等组织方式,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时,除去建筑本身的休憩更新外,公共活动以及发生往往集中在里弄、胡同的交通空间上,即街道空间。
      1.2 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本次研究调研的缘起来自对广州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究,通过对广州市旧城区住区的调研,选取兴龙街社区、长庚后街社区、六榕街社区作为调研对象,研究街道空间的文化氛围在旧城人居环境的营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兴龙街社区基本保留了原貌的竹筒屋和传统的街道空间;长庚后街社区尝试进行社区的街道空间改造,但局限于区位条件较差,投入较低,改造不彻底;六榕街社区借六榕寺的文化传承的契机,同时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政府投入较多,六榕街社区的改造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下文主要介绍六榕街社区具有文化氛围的街道空间的改造。
      2 六榕寺社区概况
      2.1 社区概况 六榕寺社区位于荔湾区,中山六路北侧,现用地总面积约0.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690人。六榕街以六榕寺而得名,六榕街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就是广州城内的主要街区,明清时更有重要的官府设在街内。街内有遐迩海内外距今1500年历史的六榕寺、战国时期的越王井和广州最大的宫观三元宫等。其中六榕寺就是该地区的代表,六榕寺位于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
      2.2 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的街道空间(下文称六榕街步行路)是六榕街社区的一部分,范围为南起中山六路北至六榕街社区中心,东接六榕街。包括街口及六榕寺一部分。
      3 六榕寺社区更新的重点:街道空间营造
      3.1 整体性的街道空间 本步行路多个出入口,并且都做了较好的设计。与六榕街相接的出入口连接一个小型广场,起到很好的疏散人流的作用。社区道路约有6~8米宽,都经过较系统设计,为砖铺地,路旁有较好的植物种植。居民较少侵占社区道路,道路景观较好。社区道路存在一定的高差,通过台阶和无障碍斜坡连接,形成完整的通行空间。社区建筑多为6-8层,多建于80年代,在改造过程中经过统一的立面处理,建筑形式较为统一,界面较为整齐。
      六榕街社区的空间改造较为成功,功能不单调,空间丰富,并且与该地段内的旅游景点六榕寺有机结合又不影响居住区的正常生活。改造方案将六榕寺、六榕街文化广场、老年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六榕街社区中心、入口空间以及街道通行空间等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一段较长的步行路与城市道路相接。这段距离并不算太大的步行路上分布着商业、居住、餐饮、文化、娱乐、办公等功能,并且比如商业等功能与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能方便的到达又有疏散人流的空间。
      从空间结构、功能联系、街道通行、建筑形式、街道景观上来看,六榕街步行路都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造设计,具有街道空间整体性的特征。
      3.2 人性化、差异性的街道空间 六榕街步行路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人的角度出发,创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5个层次,人只有当其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六榕街步行路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人们不同的层次需求的特点,创造具有差异性的街道空间。体现为街道空间布局的层次性和序列性。   从六榕街社区居民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出发,将住区街道空间划分为社区中心公共活动空间、社区游园和街道通行空间,由此呈现出公共的、半公共的、私有的特征,形成一种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向私密渐进的空间序列。
      首先是社区中心公共活动空间,适用于社区居民集体活动,设计中采用道路分割、片墙隔音等手段减少对周围住宅的干扰,是居民锻炼身体、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的空间。其次是社区游园,采用台阶分隔的方式在有限的社区空间中分隔出社区游园,采用多层次绿化的方式创造绿色空间。主要是公共活动的补充,是三两好友聊天的好去处,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是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最后是街道通行空间,由于本区为旧城改造区域,住户入口开向街道,为了减少对住户的干扰,在南向入口处街道是直线型,不设停留空间。
      3.3 步行化的街道空间 步行化的街道空间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适宜的步行尺度和可座憩的空间。
      3.3.1 街道尺度 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来研究二者之比D/H,根据观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

    推荐访问:旧城 空间设计 街道 更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