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教学相长下一句是什么 [提高教师倾听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时间:2019-05-13 03:24: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程开始以来,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效,给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对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提及,认为教师已经是成人,年龄到了听的能力就会随之到位,实际远非如此,教师需要把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一种专业素养,加强培养,这样才能使我们善于听出学生的需求和要求,理解学生的表达,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使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一、 听出学生的心理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口无遮拦”,学生的纯朴的语言中在表达着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的需求,教师善于倾听,就能使学生获得鼓励,增强自信,喜欢学习。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拼音“p”时,老师往往让学生先看图说话,然后引出p的发音。在看图说话的环节,第一个学生说:“小红在上坡”。第二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站起来说:“小红背着书包在上坡”。第三个学生举起手来:“小红背着书包,吃力地在上坡”。对于我们来说,学生们在扩句,句子的意思还是在上坡呀。但是,我们分析学生语言的背后是什么呢?学生想与众不同,学生想让老师关注自己,学生在听小朋友的回答,也在积极思考啊。如果教师“听”不出学生的这些想法,如果学生的表现背后的内容教师不思考,精彩的回答,被视为平淡,甚至被看做“无知”,学生需要得到鼓励与表扬的心理需求一再遭冷落,我们的学生还会有激情吗?我们的学生脸上还会有阳光吗?我们的学生还愿意再去积极地倾听与思考吗?
      二、 听出学生的要求
      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一年级的数学课开始,教师要求学生做口算练习,大约两分钟后,对做得快的学生提出要求:“先不要往下做了”,学生不假思索:“老师,那我干什么呀?”
      片段二:在一次二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有学生随口说到:“老师,怎么观察呀?”
      我感叹童言无忌,也感叹教师的冷漠,多好的调整自己教学的机会,就在教师的冷漠中溜走了。原因是教师不会听,没有听出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告诉他应该在停下做题的等待过程中干什么,学生在提醒教师:“您要求不够细致,需要改进”。二年级的学生的话在告诉教师“我不会观察,需要您教给我怎么观察”。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话,一是还没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所以不能互相倾听各自的声音,而只是要求学生要听老师的话语。二是还没有从学生身上学习的意识,对“教学相长”的理解过于狭隘,更多地还是认为自己就是主体,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这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思想观念。
      三、 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标要求我们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乐于学习。但是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我们便于掌握,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很多时候却难以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我们不可能一一做了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会听,能够“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利用他已有的经验去理解知识,获得感悟。如在学习米,学用尺子测量时,教师为了引出测量的需求,让学生们说说如果知道桌子有多长可以怎么办?学生们有的伸出手来,用拃来比,有的说用小棍来比,还有的说要用绳子来比。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呢?用拃来比的学生是否使我们想到了成人量某个长度时所用的方法?那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一拃大约有多长,我们是否也想到了用步子测量呢?用小棍比比的方法不就是尺子的原型吗?只不过尺子的长度不是我们规定的一个单位罢了,用绳子比比不就是我们的尺子已经成型了吗?三种回答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不理解,但我们应该是已经“听”出来了,这就是学生的经验,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学生眼中的反映。“拃”,“小棍的长度”,“绳子的长度”,这就是不同的长度单位,我们需要像秦始皇一样统一一下,让学生们看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尺子,实际生活中有像小棍那样的硬尺子,也有类似于绳子那样的软尺子罢了。“听”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才会自然、深刻,这全在我们教师的听的功夫。
      四、 听出学生的思维
      “听”出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如,在找比 大,比 的数时,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找0.16(?)和0.2之间的数时只是说到0.17,0.18,0.19三个数,教师应该听出学生的 思维局限在两位小数,应该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认识到不仅可以是一位小数,也可以是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不仅可以是有限小数,还可以是无限小数,不仅是不循环小数,也可以是循环小数。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才可认识到两个数之间的数的无限性。
      再如:
      共63根小棒摆成的如图所示的三角形,能摆成几个?
      大部分学生的算式是(63-3)÷2,有一个学生却列出了(63-1)÷2的算式,教师要能从学生的表述中“听”出思维的不同,而不只是理解算式的意思。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是分类,从图中可能更容易看出来,第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拼成,而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却是每增加两根小棒就多出一个三角形。第二种方法的学生可能只是知道自己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并不知道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教师应该在听出学生的思维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想想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他的思维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使其思维得到提升。这个学生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又想办法进行统一,假如说把第一个三角形的最左边一根去掉,那这道题就会简化为每两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相对深刻的思维使得算式反而简化。教师“听”出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明晰与深刻,也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教师倾听能力的提高,将使“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将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关系中得到更好地发展,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推荐访问:教学相长 倾听 提高教师 能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