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使用考试答案 [镇静催眠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方法]

    时间:2019-05-12 03:30: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88-02  【摘要】人们服用催眠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安眠,并能保持近似自然生理状态的睡眠,且服药睡眠后可被唤醒。在实验动物中,“催眠”则指药物导致更大程度的伴有肌肉张力减弱、翻正反射消失、无意识的中枢抑制状态。本文将目前镇静催眠药物研究方法分为三大类:行为学观察法,神经电生理方法以及神经生化分析方法,并依次展开说明。
      【关键词】:镇静催眠,药理学,研究方法
      睡眠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行为,也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睡眠过程中,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都得到恢复和休息。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睡眠不足已成为当今都市人的普遍现象。因此,镇静催眠类药物今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镇静催眠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1. 行为学观察法
      行为学观察法是通过仪器或人工目测考察药物引起中枢神经抑制或兴奋时,动物自主活动量的减弱或增加情况。这类方法能直接明了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适用于药效的初步评价。多数药理实验方法都建立在延长巴比妥类或其他催眠药的睡眠时间的基础上[1],来考察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
      2. 神经电生理实验方法
      神经电生理方法是利用神经系统电信号检测、神经元突触回路电信号诱发、微电极记录和膜片钳等多种技术,记录不同层次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信号。如:大脑皮层电信号、各种脑组织神经元群体的场电位信号、单个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信号、以及神经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电流信号等。分析这些信号在药物作用下的变化情况,从而研究药物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
      神经电生理研究(从总体到离子通道)有多个层次的方法,但大致可以分成离体(in vitro)和在体(in vivo)两大类。离体研究法的优点是:不存在血脑屏障能灵活改变灌流液成分,并能清楚地观察到神经组织或神经细胞的形态,准确把握药物作用部位和信号检测部位,可以观察神经系统单一突触回路细胞群体,到神经细胞膜单个离子通道等不同层次上的反应。但离体研究法要求使用的药物成分比较单一,特别适用于各种神经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中药粗提物或中药煎剂,受其中杂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将干扰离体实验结果的评价。在体电生理研究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种联系回路完整的情况下研究药物作用的效果和机制。离体实验中得到的药效分析结果最终也需要在体实验进一步证实。在体实验还可以使用多种给药方式,考察不同制剂的药效反应,包括皮层脑电图描记、自发或诱发场电位、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法等。
      3. 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分析法
      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分析法是利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分析法、PR-PCR技术等,直接或间接测定中枢神经系统不同脑组织部位各种生化物质,包括神经递质、受体、代谢产物等的变化情况。
      3.1 脑微透析-HPLC检测技术
      神经递质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其在活体状态下的生理作用和代谢活动等是多年来一直倍受关注的问题,但由于实验技术方面的困难却未能很好地解决。神经递质的测定通常通过断头取脑,制成匀浆进行分析。因此实验结果易受到样品预处理等因素干扰,且时空分辨率差,难以反映脑内递质的瞬间变化。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的出现对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微透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自生物活体内进行动态微量生化取样的技术。因其独有的微创性和取样的连续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各种病理生理现象的探索性实验、神经生物化学的监测和药物代谢研究。自1972年Delgado发表第一篇有关微透析的文章后[2],微透析技术逐渐发展并日益成熟。
      3.2 RT-PCR技术
      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主要原理为提取组织或细胞中的总RNA,以其中的mRNA作为模板,采用Oligo(dT)或随机引物利用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而获得目的基因或检测基因表达。RT-PCR使RNA检测的灵敏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使一些极为微量RNA样品分析成为可能,可用于检测脑组织中基因表达水平。
      3.3 酶联检测技术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用于IgG定量测定的文章,使得1966年开始用于抗原定位的酶标抗体技术发展成液体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测定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定性或定量分析。目前可提供许多种属动物的ELISA试剂盒,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因子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张均田, 张庆柱.神经药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7
      [2] Delgado J.M.,DeFeurdi F.,Roth R.,et a1, Dialytrode for longterm intracerebral perfusion in awake monkeys, Arch. Int. Pharmacodyn Ther., 1972, 198:9-21

    推荐访问:药理学 镇静 催眠 药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