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感悟中国山水画“意境”之美|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试讲稿

    时间:2019-05-07 03:25: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遐思无限”,而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对于“意境”之理解有如何能够集思广益呢?本文探讨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问题。
      关键词: “意境” 中国山水画 高中美术教学
      一、“意境”的定义
      “意境”的定义,众说纷纭。《词源》只简单地解释为“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按说“意境”和“境界”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不专作探讨,只将“意境”定义为“情景交融的诗意联想效果”。在山水画中,“意境”是作者感情移入到山川时的诗化表现,所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教学过程中探讨“意境”的定义,需要引领学生了解感悟不同时期的绘画、诗歌、社会状况和人文因素。
      二、中国山水画的诞生
      中国山水画的诞生或者说发明,是受山水诗启发的,作者是精通诗文的文人士大夫。因此山水画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源于诗歌的“意境”表现这种天赋。宗炳的“言象之外”、“畅神”之说和王微强调“有以神明降之(就是感情移入)”的主张,是最早强调山水画需有“意境”的经典画论。为此,“意境”成了山水画的要素之一,它是构成山水画精神灵魂的因素。文人士大夫在用山水诗表现崇尚自然、散淡心境,与天地相和、心物关照的精神生活之余,感到还不够具体,便产生用绘画的可视性来补充的需要,“意境”当然是画的最终目标。所以山水画的“意境”之基础,即是文化精神。单纯把山水画的“意境”说成是文学性的反映是简单肤浅的。那是不懂“意境”,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西方绘画区别,简单套用西画理论在现代主义时期反对传统绘画的文学性,主张纯化绘画性的观念,来企图全盘西化中国画的一种说法。“意境”所包含的,除了文学外,还有哲学、历史、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意识观念和思想精神。因此,它是艺术“境界”的基石,也就是说,没有这些丰富内涵,就不会有所谓的“境界”。“意境”的产生,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不可想象的。有鉴于此,在中国古代,不具备文化优势的民间绘画才会长于人物画而拙于山水画。山水画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之一,从魏晋时代的诞生期到文人阶层消亡的近代,一路走来,无论成长、成熟、发展和嬗变,统统离不开文人士大夫。
      三、不是心想表现“意境”就有“意境”
      “意境”与个人的天赋、个性、气质、学识、艺术见解和审美理想等内在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位画家要想选择“意境美”为自己的创作取向,至少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第一,拥有较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对诗词文学有所涵泳,自己能够写诗,在面对山水时,能有诗情涌动,否则何来“意境”?第二,同样拥有较深的文化修养,但不会写诗,则需对诗文有较高的悟性和理解力,能够借助别人的“意境”,准确表现自己的切实感受。这里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古代,山水画的作者即使不是隐逸之士,也应该有着“烟霞痼疾,泉石膏肓”的癖好,无限热爱大自然,面对山水才会像面对情人那样诗兴大发,才有涌泉般的“意境”源源而出。他们不是为画山水而画山水,而是将山水作为精神寄托的工具,这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生活状态。
      用画来表现诗意,如《渔庄秋霁图》就是这种诗意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融“诗意入画”,画本身成了诗的化身,画不必依诗而存在,成为“无声诗”,这里要求画的立意、笔墨、布局甚至色彩都完全诗化,如林风眠的《秋鹜》,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吴冠中的《山村》都是运用“无声诗”来表现画的意境的,诗与画贵在含蓄,画中的空白、虚实、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诗词的比兴手法等都在于追求含蓄的艺术效果。
      四、“意境”的层次
      “意境”有着高低深浅的层次之分,这就是“境界”问题。我们往往说这个人“境界很高”或者“不高”,“意境”也如此,举例说来就很清楚。例如徐渭的《墨葡萄诗》一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很有“意境”,把自己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牢骚都表露了,但这只是患得患失的情绪,“境界”不高。在传统文化修养中,儒家入世思想和道释出世思想,往往是文人士大夫应该兼而有之的,前者激励他们实现投身社会的理想,后者可以平衡人生失意时的心理,使人拥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淡定心态,从而过得怡然自适,悠然自得,不会牢骚满腹,自我烦恼,这才是智慧的人生“境界”。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之所以具有修身养性功能,就是因为能够提供给画家透过“境界”外化的机会,抚平心中块垒,如果“境界”不高,作用就不大。
      再看看什么是“境界”高的“意境”。郑板桥《墨竹图》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中的“意境”,从关心个人穷达得失升华为关心民间疾苦,“境界”显然高出太多。只要拥有这种“境界”,出仕就可以关心百姓,在野同样可以。例如李鳝的《扁豆蚱蜢图》诗:古木秋风豆叶黄,依稀此地有农桑。可怜江北机声少,莫听花间络纬娘。他从纺织娘的叫声,联想因为遭受天灾而影响纺织行业的民众疾苦而给以关注与同情,“境界”和郑板桥相同。
      从这两首诗词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对于境界高低的要求和在绘画“意境”表达上的高低之别,从而理解士大夫阶层对于“意境”层次的潜在要求。
      综上所述,山水画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艺术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观众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只要我们心有灵犀,亲身感受,就能领悟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史鸿文.中国艺术美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山水画 之美 中国 意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