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_伊斯兰教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时间:2019-04-24 03:26: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保持信仰核心一致性的基础上,包容信仰者之间存在的对宗教的多样性理解,吸纳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信仰者文化传统的特点,从阿拉伯民族的信仰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宗教。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共存,既是伊斯兰教经典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们所认可的,也是上千年历史的事实。今天,穆斯林应承继这一传统,在维护信仰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为弘扬伊斯兰教的伟大精神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关键词:伊斯兰教;统一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B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12012)02-0054-05
      一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即中国穆斯林所说的“清真言”,表述的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纲领,也是穆斯林信仰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具体来说它表述了两层意思。首先是崇拜独一的最高主宰真主,除真主外别无其他神灵,这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和总纲,其他一切信仰细则皆由此派生规定;其次是诚信先知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给人类的使者,他的职责是奉主命向全人类“报喜讯”“传警告”。不过,虽然先知穆罕默德是人,不具神性,也不是被崇拜的对象,但是他以身作则,是后世所有穆斯林仿效的最佳典范。这一只有10多个字的表述虽然简短,但是却清楚地表达出伊斯兰教的核心精神,也正是今天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15亿多穆斯林统一性的表现。因此在今天,一个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不论他/她是哪个国家的公民,不论民族、血统、语言和肤色有多大差异,不论他/她居住在非洲贫瘠的沙漠边缘,还是发达的欧美国家,都需要对此内心诚信、言语表达、永记不忘。
      同时,纵观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对于信仰核心有着一致认知的前提下,伊斯兰教内部本身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这首先表现在伊斯兰教关于不同问题的主张和认知不同而出现的分化当中。先知穆罕默德创立和宣传伊斯兰教的过程,也是致力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他在世期间,不断以“统一”“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分裂”(21:92;3:103)来教导穆斯林。正如《古兰经》告诫穆斯林的那样,“你们应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42:13)。然而,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后,早期的乌玛当中就因为对继任者的选择问题而出现了意见分歧,这种政治上的异议随后促生了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
      在之后千余年历史中,和任何其他宗教一样,伊斯兰教的信仰者因为在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产生了更多的分化,衍生出众多的派别。具体来说,有因为对伊斯兰教教法的不同意见和理解而形成的哈乃斐派、沙斐仪派、马立克派、罕伯里派等多个教法学派,有对宗教体认方式认识不同而形成的苏非派与非苏非派之分,还有由于宗教哲学主张的异同,而产生的盖德尔派、穆尔泰齐莱派、艾什尔里派等等。
      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对伊斯兰教进行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极大地丰富了伊斯兰宗教学术的领域,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为穆斯林的智识探索和现实生活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认知的存在,使伊斯兰教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了多样性的历史。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穆斯林在宗教的核心信条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却从来不是一个单一化的人群。在中世纪独占鳌头的伊斯兰文明,正是这一多样性的人群创造出来的。
      伊斯兰教当中蕴含的多样性还体现在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出现的地方化和民族化。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吸引原本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接受伊斯兰教的同时,也受到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在信仰者对核心信条的认同之外,其礼仪、语言、宗教建筑、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带有地方性文化的影响。
      “一个穆斯林必须以经训、教法为日常(宗教的和俗世的)生活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反映了伊
      斯兰教信仰、礼仪的统一性……穆斯林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思维、行为的,它在各不同地区和民族
      中有着自身地方的和民族的特点,体现出各信仰伊斯兰教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性。”
      以伊斯兰教传人到中国后的情况为例。在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之后,不仅在外在形式方面与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还在思想内容方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明末清初出现的以儒释经、以儒诠经活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儒”对话。当时,伊斯兰教已经普传到中国各地,但是却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教门出现衰微之势,穆斯林“止知我为教中人,至教之所以为教。究懵懵焉而莫得其指归”,一方面是统治者的歧视和教外民众的误解,使得穆斯林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压力。为解决这一困境,一些穆斯林学者认识到要向穆斯林普及宗教知识,更要主动地寻找路径,进入传统中国社会,这条路径就是调和与儒家思想的矛盾,“以儒释回”。
      穆斯林学者开始用汉文译述伊斯兰教教义,汉文著译活动由此开启。译著活动最早开始于中国东南地区,这里是穆斯林最早的聚居区之一,也是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地区。汉文著译活动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中国伊斯兰教四大经学家的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这些学者学贯中西,四教(儒、道、佛、伊)兼通,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概念来翻译注释阿拉伯文、波斯文典籍,用儒家思想阐发伊斯兰教理,也用伊斯兰思想发挥儒家天人性命之说。这一活动“实为回教徒以中国文字阐扬回教学术的开端”,具有“凿山开石之功绩”,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在传人中国后所出现的本土化特点。
      二
      伊斯兰教当中存在的多样性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多样性并没有影响或是削弱伊斯兰教的核心信条,相反,它是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古兰经》的经文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说明:
      “你当依真主所降示的经典而为他们判决,你不要舍弃降l临你的真理而顺从他们的私欲。我已
      为你们中每一个民族制定一种教律和法程。如果真主意欲,他必使你们变成一个民族。但他把你
      们分成许多民族,以便他考验你们能不能遵守他所赐予你们的教律和法程。故你们当争先为善。   你们全体都要归于真主,他要把你们所争论的是非告诉你们。”(5:48)
      这则经文明确提到真主把人类分成了多个群体,并为每个群体制定了一种教律和法程。也就是说,真主在创造之初,就没有打算把人类塑造为一个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群体。因此,信仰者群体当中出现的多样性,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世风日下、社会腐败,真主传递的信息被淡忘,或是审判日就要到来的标志,这一现象本身就是真主在创造人类之时便明晓了的。
      《古兰经》中的这一思想在“圣训”当中也有反映。“圣训”中也提到信仰者群体中存在的多样性。其中最为著名的那则圣训被称做“关于分派的圣训”(hadith al-tafriqa)。在逊尼派六大圣训集中,有四本收录有这则圣训,什叶派的著名圣训集中也可见相似的记载。这则圣训的核心内容是“犹太教徒分了七十一二派,基督教徒也分了七十一二派;我的教民分了七十三派”,后代的学者们在论及伊斯兰教当中的派别时常常会用到这则圣训。
      当然,不同的派别对这一圣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历史上,一些穆斯林学者将其作为为本派的正当性和存在的合理性辩护的重要依据。在一些版本中,这则圣训的后面还接着几句:“犹太教徒分了七十一二派,基督教徒也分了七十一二派;我的教民分了七十三派,其中七十二派都是进火狱的,只有一派是进乐园的。”“只有一派”指的就是自己一派,那么与本派观念主张和做法不同的其他派别就是应该进火狱的。一些逊尼派学者说这一派就是“大众派”,也就是作为多数的逊尼派,也有什叶派说这一派指的乃是什叶派。更有学者明确地表明,在那72个该下火狱的派别中,有20个属于什叶派,还有20个属于哈瓦利吉派。
      但是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对这则圣训作出了与之不同的解释。他们承认信仰者当中存在的差异和不同,但是同时指出,这种差异和不同并不影响个人的穆斯林身份。裁决一个人是否是穆斯林的权力不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于真主。因为凡人具有易错性,没有任何俗世的机构或是权威人士有权力宣称自己对神圣经典和律法的解释是唯一正确的和权威性的,更不能据此裁定持不同意见者为异端。正如《古兰经》所说:
      “如果你们为一件事而争执,你们应当使那件事归真主和使者[判决],如果你们确信真主和末
      日的话。这对于你们是裨益更多的,是结果更关的。”(4:59)
      正因为此,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安萨里(1058--1111年)说:“任何一个认为真理只属于某一个教义学家的人,其本人是最近于离经叛道的……因为他把只属于先知的品级赋予自己的导师,认为他得免于谬误。”
      在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鲁米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似的说法。他认为穆斯林乌玛中的差异性是真主所前定的,乌玛成员的意见不同并不会让统一乌玛的理想不可实现。他主张,个人应该尽力克服宗派主义的差异,走向更高层次的觉醒。不过由于个人内在的性情和愿望的不同,人本身就存在内在的差异,因而每个人都是多样性的合一,可以说每个人内心中都有72个派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完全相容的。相反,对于一些人所纠结的派别之争,鲁米予以了批评。我们可以从著名的《玛斯纳维》中,找到不少段落。比如:
      3219——世界上有七十二个教派,
      到复活日之前都会顽强地存在。
      这个世界,黑暗将掩盖真理,
      那个世界,将亮影投向大地。
      这七十二个教派直到复活日时,
      都会争论不休,不把观点放弃。
      3227——两个对立的教派都各执一词,
      每个宗派都为自己的教义沾沾自喜。
      当回答不出对方诘问,便强词夺理,
      这种吵闹直到复活日也不平息。
      正如鲁米所说,人类对信仰的见解各自不同,并因此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直到复活日。其中或许有对有错,但是,请把关于对错的判断权交与真主,因为相对于真主的“全知全能”,人类是生活在“黑暗”(或说阴影)之中的,并不能清楚地对每个派别的主张作出判断。人们不应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精神的追求,但更应当尊重别人对于真理的探索。
      简言之,对于同样一则圣训的解读有多种,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如果运用今天宗教对话中的术语来区分,我们可以说前一类认识是排他主义的,即认为重点是这一圣训的最后一句——“只有一派是进乐园的”,据此认为除本派之外的其他派别都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是不能进天园的。另外一种则是包容主义的,即认为这则圣训认可了信仰者分为多个派别的现实性和正当性,并以此则圣训为论据,来说明穆斯林天然具有的多样性。伊斯兰教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多采取后面的一种态度。
      与这一认识相应的是,伊斯兰教中似乎没有今天中文中所谓的“异端”一词。这个词语源自希腊文的hairesis,直译为“选择”,在希腊化时代指某一哲学流派或学说。基督教兴起后,逐渐被用来指那些与正统理论相悖、或是教会权威公开排斥谴责的神学观点和派别组织。在伊斯兰教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此内涵外延一致的词语来对应。早期的东方学家们曾经把阿拉伯语中的多个词语翻译成基督教语境中的“异端”,其中包括bidet(创新或说标新立异),ghuluww(极端、过头),llhad(偏离正道),但是这些词语在伊斯兰教中都有其特定含义,与基督教中所说的异端有明显的区别。
      三
      自产生至今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从西亚传播到了北非、中亚、东南亚、东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美洲等各个地区,如今分布在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超过15亿,占全球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伊斯兰教与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互动,在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方化。在伊斯兰文明这一大框架之中,这一地方化趋势促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南亚伊斯兰文化、东南亚伊斯兰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等多个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次级文化系统。这使得伊斯兰教及其信仰者呈现出多元和丰富的面貌,让它在处理各种差别时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对异议的宽容比很多人所认为的要更加丰富、复杂和微妙。这与近代严苛的瓦哈比主义思想兴起以后,带给世人的那种不宽容的印象大相径庭。   因此,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一直对内部存在的多样性持包容的态度。因为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穆斯林区分为不同的派别,但即使一些人的意见与公议不同,也并不妨碍他是一个穆斯林。在历史上,虽然一些派别因为观点过于标新立异受到主流学者的批判,但是对许多教法学家来说,承认真主独一、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的人就是穆斯林。真正有违于信仰的是多神崇拜和违背先知的逊奈。除此之外,即使一个穆斯林犯下了其他大罪,他/她仍然是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史上,就不乏以此为依据的判决。比如沙斐仪教法学派就认为,即使因为意见不同而导致信徒的分裂、甚至因此引发叛乱,但是这些叛乱者仍然当被视为穆斯林。也就是说,他的家庭和财产应受到尊重和保全,如果被俘,也不应立即处决或是卖身为奴。公元932年大卡迪伊本·布赫鲁勒(Ibn Buhlfil)的判决就更加宽松。他拒绝谴责叛乱的卡尔马特派为不信者,因为他们在信件的开头赞颂了真主和先知。
      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内部一直各种观点学说众多,有些甚至互相抵触,但是却都被视为伊斯兰教的一部分,乌玛内部的不同意见,常常被认为是真主之仁慈的明证。当然,伊斯兰教历史上也有统治者对不同意见的打击和镇压,比如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麦蒙为了推行穆尔泰齐莱派学说,实行的质询制度;此后哈里发王朝对一些苏非主义奉行者,比如哈拉智施用严酷的刑罚;伊朗萨法维王朝建立后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对民间影响很大的苏非教团进行清洗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判断一个派别或是主张是否可以被容忍的标准,更多是政治性的,而非宗教性的。那些威胁到国家、王朝或是社会的正常组织结构的派别和个人,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打击和制裁。一些因其距离遥远、或是实力不足,无法对现存秩序造成侵害的持不同意见者,即使其意见更为偏激和极端,往往会得到容忍和姑息。
      在伊斯兰历史上,虽然也有因教派而起的冲突,但是与基督教历史上各个教派之间的血腥冲突和残杀、所谓正统对异端的血腥镇压相比,其烈度很低,规模也不大。但是,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到20世纪之后,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之争反倒因为夹杂了其他因素而日益激化。一些持有极端主义思想的派别时常对其他派别的穆斯林进行攻讦,指责其背离了信仰的正道。在一些教派冲突比较激烈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确认其他派别为非伊斯兰教、将其信仰者从穆斯林群体中排除出去的要求。这种做法使得本应和睦相处的穆斯林社团内部矛盾重重。
      比如,因为逊尼派占居的人口优势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逊尼派常被外界认为是伊斯兰教中的正统派、主流派。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不论人数的多寡,逊尼派和什叶派都是伊斯兰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正如当代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侯赛因·纳速尔所论述的,两派在很多时间、很多地方都是和平共处的,双方一起合成了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但是,现在依然有个别国家不承认什叶派的穆斯林身份,使同样为一国公民的什叶派穆斯林只能作为二等公民,在宗教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也有一些逊尼派穆斯林在以什叶派为主体的国家中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实践自己的宗教。
      与教派相关的暴力冲突也在日渐增多,穆斯林们在不断付出血的代价。自萨达姆政权倒台之后,伊拉克国内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时有发生,至今仍未平息。巴基斯坦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则时间更久,至今已持续近30年,数千人因为教派冲突伤亡。但是,这种冲突以及对其他派别的不宽容态度,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些国家的穆斯林群体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问题,相反还毒化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使得穆斯林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教派冲突中,本应信仰和平之宗教的个别穆斯林,因为教义主张上的差异或是现实政治的目的,认为只有自己才唯一正确,指责其他人是与自己对立的异端或是伪信者,轻易地把别人判定为非穆斯林,甚至对其他穆斯林犯下了人身伤害的罪行。这种做法是与伊斯兰教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传统不符的,也与《古兰经》所倡导的精神背道而驰。
      在各古代文明中,希腊人把世界划分为“希腊”和蛮族,犹太人把世界划分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以树立“我”与“他者”的界限。但是,承继其后的伊斯兰文明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作出了“有经人”这一划分,把生活在周边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涵盖在有经人这一名称之下,并予以保护。在之后的历史演进中,穆斯林愿意适应信仰环境的新现实,不断扩展“有经人”的思想,把更多的宗教团体纳入到“亚伯拉罕的宗教”这一分类之中。这说明伊斯兰教不仅在宗教内部,而且还在宗教外部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包容性、认可多样性。
      纵观伊斯兰教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正是在保持信仰核心这一一致性的基础上,包容信仰者之间存在的对宗教的多样性理解,吸纳了不同地区和民族信仰者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纯粹的信仰、礼仪和生活习俗”。正因为如此,它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穆斯林,从阿拉伯民族的信仰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宗教。今天,穆斯林正应该继续从《古兰经》和圣训中汲取包容性的因素,承继历史上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的传统,在维护信仰的核心理念基础上,为弘扬伊斯兰教的伟大精神、为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推荐访问:伊斯兰教 多样性 统一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