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广西莲塘 [李宪暠《莲塘遗集》中的广西风物考论]

    时间:2019-04-15 03:17: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李宪暠《莲塘遗集》作于作者寓居岑溪期间,其诗作多有吟咏广西地区的人文胜迹、自然景观、地方特产、民风民俗等种种风物。本文即拟以何梦瑶乾隆年间所修《岑溪县志》、谢启昆嘉庆年间所修《广西通志》为主要材料依据,对《莲塘遗集》所吟咏的这些广西风物逐一作以考证,以期为我们全面认识作者的诗歌、作者的思想风貌以及清代广西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李宪暠;《莲塘遗集》;广西风物;考论
      清乾隆年间,在今山东高密地区兴起一诗歌流派——高密诗派,其核心人物便是李氏三兄弟——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时有“三李”之称。
      李宪暠(1739—1782),字叔白,号莲塘,廪生,怀民之弟、宪乔之兄。乾隆庚子(1780年),其弟李宪乔任岑溪县令,李宪暠随同前往,至乾隆壬寅(1782年)遘疾而亡,期间所作诗歌结为一集即《莲塘遗集》。民国癸酉重修《高密李氏家谱》(卷9)载《事行小传》曰:“(李宪暠)作诗初学《选》体,后遍抚唐宋诸家,尤工古文,享年四十四。有《莲塘遗集》行世,日记若干册藏于家。” [1]又《莲塘遗集》载其弟李宪乔《序》曰:“先生既卒之五年,岑人念之不衰,且曰‘莲塘我有也’。……先刊其文字之属于岑者,以慰岑人。” [2]《莲塘遗集》在宪暠死后五年,即1787年,其弟宪乔刊刻于岑溪,以示纪念。
      汪辟疆先生在其研究高密诗派的开创性著作《论高密诗派》中说:“若叔白,则自负其经世之学,诗似为其余事。故体格孤峭,上不及乃兄;骨格开张,下不及阿弟。且涉猎较广,独不喜规抚形似,无以定其专主,然意兴固自超也。以故二百年中,言高密诗派者,必首二李,而鲜及叔白焉。” [3]137即至目前,对于李宪暠的研究也诚如汪先生所言,对高密诗派的论述多集中在李怀民、李宪乔二人,对于李宪暠往往一笔带过。但是笔者通过阅读《莲塘遗集》所收四十六首诗,发现其诗作多有吟咏广西地区的人文胜迹、自然景观、地方特产、民风民俗等种种风物。本文即拟以何梦瑶乾隆年间所修《岑溪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谢启昆嘉庆年间所修《广西通志》(以下简称《通志》)为主要材料依据,对《莲塘遗集》所吟咏的这些广西风物逐一作一考证,以期为我们全面认识作者的诗歌、作者的思想风貌以及清代广西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一个参考。
      一、人文胜迹
      (一)丁孝子祠
      《代子乔作诗》:“已惭西蜀忠臣驭,又拜南仪孝子祠。”
      “孝”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历代王朝也皆以之为治国之本,并出现了二十四孝这样的故事,流传深广。而此处的丁孝子也是实有其人,史志多有记载。
      《通志·列传·丁密传》(卷264)载:“丁密,字靖公,苍梧人。性清介,非家织布不衣,非己耕种菜果不食。遭父丧,卢墓侧,有双凫游卢旁小池,见人驯伏。后母丧,卢墓,双凫复至。” [4]6603又《通志·署宅·岑溪县》(卷236):“丁孝子故居,在县东十三里蝴蝶山。有孝子碑,宦游者每过谒其祠,村人苦迎送,沉碑于水,金吏部有‘可惜古碑沉水底’之句。(《府志》)” [4]6075又《通志·冢墓·岑溪县》(卷239):“汉丁郎墓,在蝴蝶山下,即孝子丁密。” [4]6154
      记载如上,则丁孝子生平行迹可见一斑。然而第二记载条透露出的信息却颇值得玩味。宦游者经过的时候都要前来拜谒,既说明“孝”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尤其是这些封建士人,他们更是对孝子推崇备至,而“村人苦迎送,沉碑于水”也可窥见封建官吏所到之处扰民之重,以致于百姓苦不堪言,无奈只好将孝子碑沉入水底。
      (二)陈宏谋墓
      《代子乔作诗》:“曾傍星垣接上台,铨衡持重荷栽培。南来独下西州泪,廿载今仍百里才。……”
      此处的“相国陈文恭公”即指清代岭南大儒陈宏谋,宏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人,家门前有古榕,因号榕门,历任御史、布政使、巡抚,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谥文恭。事具《清史稿》(卷307)。相国者,有清一代不设宰相,然东阁大学士即已入内阁,与宰相相当,故尊称相国。“铨衡持重”等语即此指。
      此诗当是作者入桂途径陈宏谋墓时所作,字里行间充满感激和景仰之情。首先“荷栽培”“百里才”是说陈宏谋对于作者之弟李宪乔的赏识,此诗序中言:“子乔选贡入都,廷试为相公所取士,应以县令铨用,同掌试事者以年少抑之。相公勉慰曰:君非百里才也。”此其一,其二宪暠尚有《上陈榕门相公为先子乞墓表》诗,怀民亦有《送子乔赴都谒陈相公为先侍御乞墓表》诗,并且陈宏谋果为三李之父李元直作《皇清诰封奉政大夫巡视福建台湾等处地方兼提督学政四川道协理山西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李公墓表》,载《高密李氏家谱》卷10。
      陈宏谋不仅赏识宪暠之弟李宪乔,而且为其父撰写墓表,如此高情厚意,那么后来宪暠南游广西,经桂林拜谒陈宏谋墓,并作诗怀念,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陈宏谋墓的现状,据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宏谋墓)原占地十余亩,墓向南,墓后古松成林,封土青料石圈围,高1.6米,直径3米。墓前有华表、石坊、石作仪仗。1958年和1966年两次被破坏,仅存墓堆一丘。1968年按原状修复。” [5]261—262该墓现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御赐石碑皆毁,只存墓碑一方。
      (三)易使桥
      《和子乔》:“无尤缅昔人,行乐在政闲。勉勉此邦宰,三月席未安。幸兹休假日,弛令当上元。灯火陟新桥,顾盼一欣颜。……”
      易使桥乃是宪暠弟宪乔官岑溪令时所建,宪乔在《序》中说:“蛮猺之俗,悍恑而重利,予为作清风之亭、易使之桥。” [2]又在其《志感陈情上提刑杜使君七十韵》中云:“筑桥名易使,欲以礼共坊。” [14]其兄怀民亦有《易使桥》一诗,序云:“岑宰为民造桥,名曰易使,桥上有亭。叔白招集邑人登而落之,时值上元,鼓吹灯火,极一时之盛。” [6]
      以上可知,宪乔建造此桥,乃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多为百姓办实事的职责所在。同时,宪乔造此桥也不光是看重桥的实用价值,桥名“易使”语本《论语》:“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7]152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7]174字面意思是“改变使用的目的”,而更深层的意思则是通过儒家的礼仪、道德等文治手段来达到教化百姓、淳朴民风的治政效果。这正是历代士子的政治理想,李宪乔也不例外。   (四)清风亭
      《清风亭燕集,同舍弟作示邑中父老子弟》:“……家弟惭菲薄,宾客盛游从。文才八斗隽,武艺千夫雄。投笔或执射,授简乃弛弓。子弟有兼长,所业欣交通……”
      清风亭亦是宪乔官岑溪令时所建,宪乔并作有《清风亭燕集,与兄叔白鼓琴,诸生校射赋诗,高秀才豫四言最佳,即事奉酬》、《清风亭别筵,会者二十六人,共赋葛仙瀑,高生尚宪诗云“曾听双琴奏,今随孤鹤来”,读之怆怳枨触,盖不复能终曲也,明日补作一章》二诗,怀民亦有《清风亭》一诗,序云:“叔白最爱此亭,并悦其泉之清,尝携琴与子乔招集邑人,作会亭上,习射弹琴,邑人乐之。” [6]
      “清风”语本《诗经》:“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 [8]1439由此看来,宪乔修建清风亭,并且其兄弟二人时常与岑溪士子校射赋诗、饮酒弹琴,他们正是希望在岑溪制造这样一种古雅的儒家文化氛围,与远古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遥相呼应,从而提升本地士人的文化品位,带动一时风气,达到教化百姓的政治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
      (五)三界祠
      《和子乔》:“……又有继起曰三界,不数华光兼五通。神家非远指贵县,至今子孙犹姓冯。不信入庙瞻灵异,有龟为蔡蛇如龙。……”
      三界,谓天、地、人。三界祠,《通志·坛庙·苍梧县》(卷144):“三界庙,在府城外水西坊,祀明冯克利。(《李志》《丛载》:冯克利,贵县人,尝往北山采香,遇八仙对奕,分得仙衣一袭,无缝线痕。及回,则子孙易世矣。闻之官,赴省勘问,将克利覆洪钟内,绕以薪,焚之。及启,视克利端坐,遂表闻,勅封游天道三界。比回,至苍梧江口,羽化。今土人享祀特盛。《赤雅》:三界庙,一名青蛇庙,有小蛇,背绿腹赤,穴神衣袖,飨神饮食,或以手按玩之,甚驯。倘有虚誓愆期,家数百里,蛇辄至为其人索愿。其家为蛇挂红,刻日赛之,呼曰“青蛇使”云。)” [4]4158—4159
      上述三界祠供奉的是三界神冯克利,而在崇祯《梧州府志》中却是冯姓三界神与许姓三界神并存,兹录如下:
      许三界,平南人,弘治间采樵自给,登山,得一衣,非布非褐,浑身上下皆无缝,衣之归。众见,骇曰:“必仙衣也已!”能言人未来事,祷晴雨辄应,奉之者甚众。制府闻之,以为妖,惧其惑众,使人逮至,覆之钟下,厚环以薪,举火煆之彻夜,次晨发之,无有也。三界夕已抵家,谓其人曰:“我去矣,无为若曹累。”遂不知所往。梧人立庙于水西坊,庙有小蛇数十,皆腹赤,穴神衣袖中,或蟠绕香供上,人以手接而玩之,其驯。或曰:三界神冯姓。[9]73
      但是不论三界神姓冯还是姓许,三界神成仙故事中的许多情节,诸如得仙衣、覆钟下火烧而无恙以及与蛇的密切关系等等基本一致。同时三界神形象由人到神以及与蛇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演变过程,对此,唐晓涛在《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一文中论说甚详,兹不赘述。
      (六)白花洲
      《白花洲》:“江水夹晴洲,洲边蓊篠簜。试问渭千亩,较此孰清旷。”
      白花洲,即百花洲,在今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镇,为著名的“岑溪八景”之一。《县志·岑溪八景》:“春泛花洲,洲在城西河中。明季掌教钟振辉,举人李茂、廖标,选胜买洲,与县尹钱梦兰构庵置田,招僧常住,环植花木,因以百花名洲,香海名庵。” [10]45
      (七)葛仙洞
      《葛仙洞》:“仙人本无形,活水自清透。当时葛仙翁,并未到句漏。”
      葛仙洞,在今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镇,为“岑溪八景”之一。《县志·岑溪八景》:“葛岩瀑布,即葛仙岩,山势回抱,岩洞幽邃,玉莎绕径铺茵,画壁倚云作障。” [10]46
      (八)望冈楼
      《望冈楼》:“小楼登不厌,纵目涤烦襟。始信方寸物,可使高于岑。”
      作者兄怀民亦有《望冈楼》一诗,序云:“望冈楼,岑邑北城楼也。叔白常醉楼上,其兴往往悲故乡云。” [6]此楼即是岑溪北城楼,宪暠居岑期间时常登楼北望,怀念故乡,醉饮期间。
      (九)藜光阁
      《藜光阁》:“奕奕文明世,猺獞尽向学。岭南赛昌黎,端赖一灯灼。”
      藜光,即藜火,语本刘向勤奋夜读事。《太平广记·刘向》(卷291):“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说开辟以前。向因受五行洪范之文。” [11]2319后因以藜火、藜光谓夜读或勤奋学习。藜光阁乃是读书之所,在岑溪境内。
      (十)北科营
      《北科营》:“一旅曾何济,萧萧故垒间。始知天眷德,不复照厓山。”
      据《县志》,北科镇兵地十九营在当时岑溪县连城乡[10]38。厓山,乃是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崖山海战兵败,陆秀夫负宋帝赵昺投海于此。而此诗作者反其意用其典,以天上上民颇为骄傲的口气表现出了对于江山永固的自信。
      (十一)蚺蛇营
      《蚺蛇营》:“百年遗旧营,分屯尚狼籍。我有椒山胆,欲求老蚺匹。”
      据《县志》,蚺蛇营在当时岑溪县连城乡,为北科镇兵地十九营之一[10]38。大概因为此地蟒蛇出没较多,所以得名。而此诗后两句语本明代直臣杨继盛事。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因明与俺答汗开放互市市马,上疏奏言十不可、五谬,忤权臣仇鸾。后又上疏核奏奸相严嵩十大罪,下狱致死。然杨继盛依旧视死如归,意气昂扬。《明史?杨继盛传》(卷209):“初,继盛之将杖也,或遗之蚺蛇胆。却之曰:‘椒山自有胆,何蚺蛇爲!’椒山,继盛别号也。及入狱,创甚。夜半而苏,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 [12]4220
      (十二)荔黄村
      《荔黄村》:“已睹荔子丹,谁谓荔枝黄。丹黄求纸上,遮莫费平章。”
      据《岑溪县志》,荔黄村在当时岑溪县西乡昙宁堡[10]31。荔枝在成熟的过程中,会渐渐由青变黄,再由黄变红。此村大概由此得名。
      (十三)木渡渡   《木渡渡》:“妾住义昌江,莫渡坐坡子。使君有告条,亚火配亚水粤人呼阿为亚,子女喜以水火命名。”
      据《县志》,木渡渡在当时岑溪县连城乡,邑人郭会捐建[10]22。此“渡”字少见,或即“埌”字,意为湖泊、池塘,南宁至今有埌东、埌西地名。
      (十四)高渭南祠
      《高渭南祠》:“已拜榕门墓,横山万树松。古人不可作,更有渭南翁。”
      此诗中的高渭南即高熊徵,熊徵字渭南,广西岑溪归义乡人,其原籍在山东,祖先游宦至广东,明末兵乱,迁至广西。顺治十七年(1660)中庚子副榜贡生,后屡试皆未售。在康熙朝“三藩之乱”中,高熊徵拟《平滇三策讨逆檄文》,并且以实际行动组织乡勇抵抗叛军,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后历任浔州府教授、桂林府教授、思明府教谕、井陉知县、两浙盐运使,死后崇祀乡贤[13]35。《县志》载广西巡抚彭鹏荐高熊徵《荐疏》一篇,盛推高熊徵的人品和才能,希望朝廷予以重用。高熊徵任职广西期间,对广西的政治稳定和文化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祠在今广西梧州市岑溪市。
      (十五)钟氏园
      《雨中游钟氏园》:“大竹刺天森列戟,前山对阵雨脚直。池中唼喋群鱼飞,扑面斜风醒醉客。孤琴零乱不成弄,筝筝付与歌儿拍。……”
      此钟氏园在岑溪,作者兄李怀民有《钟氏园》一诗,序云:“当余在家,南雁至,寄诗词,知有钟氏园。及来岑,访前踪主人,犹时道莲塘先生结客纵酒之事。” [6]作者弟宪乔亦有《再过钟氏园感怀》一诗。可知,李宪暠在岑溪的时候,经常邀客来此饮酒弹琴,寄兴遣怀。
      以上这些人文胜迹,或者对作者意义非常,如陈宏谋墓;或者体现的是作者兄弟二人的儒家理想,如丁孝子祠、易使桥、清风亭;或者展现的是当地的祀神风俗,如三界祠。而其他在在也都充分展示了当地的社会人文风貌,对于我们认识清代广西社会的社会、历史、文化足资参考。
      二、自然景观
      (一)丁郎山
      《丁郎山》:“上山艺华黍,山风鸣笙簧。二人兰臭密,同去拜丁郎。”
      《县志·山》:“丁郎山,城东十三里,亦名蝴蝶山,丁孝子墓在焉。” [10]15丁郎山即因孝子丁密而得名,又名蝴蝶山,在岑溪境内。
      (二)上七山
      《上七山》:“扫尔十万山,何须十万兵。今来狐兔宅,漠然山水清国初剿贼时,猺人谓天朝有十万兵,我恃十万山,不惧也。”
      据《县志》,上七山在当时岑溪县永业乡,即大湴山、上林山、上盖山、河三山、石桥山、岭脚山、黎口山[10]34。而诗序中的“剿贼”“猺人”等语还是表现出作者对于广西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但这也是历史局限所在,封建文人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三)下七山
      《下七山》:“榛莽翳罗旁,南蛮一时格。至今东西粤,犹记纵擒七。”
      据《县志》,下七山亦在当时岑溪县永业乡,即龙订山、甘罗山、周公山、周婆山、沙田山、松崩山、黎洞山[10]34。后两句与本三国蜀相诸葛亮七擒孟获典实。言语之间颇为自豪,同时对广西等地少数民族也颇为蔑视。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四)秋风岩
      《秋风岩》:“爱此秋风岩,更爱秋风村。村人慕秋爽,岩畔看霜暾。”
      秋风岩在今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镇,为“岑溪八景”之一。《县志?岑溪八景》:“秋风石室,秋风村背,白象山巅,有岩如室,可容十余人。磴道曲折而上,游者有摩天弄云之致,左右有钟、磬、鲸鱼三石,叩之各如其声。山人谭四我尝隐于此,得一白石类象,又名白象岩。” [10]46
      (五)邓公山
      《邓公山》:“神山天所作,神光星所躔。神能司祸福,勿敢侵神田。”
      《通志·山·岑溪县》(卷103):“邓公山,县西南十里。稍西为云松山。(《一统志》)上有逍遥亭,今废。(《金志》)” [4]3138又《县志·山》:“邓公山,在城西十五里,麓有邓公庙。” [10]14
      此山当以邓公得名,而邓公者于史无征。传说嘉靖年间皇宫失火,一连四天四夜不灭,嘉靖帝夜梦道士送雨,后雨果至,大火熄灭。事后访得此道士岑溪人,姓邓,于是敕封为“灵威伯爵邓公爷”。
      (六)周公山
      《周公山》:“已是越裳家,经年道路赊。至今万山里,犹仗指南车。”
      《县志·山》:“周公山,城东北八十里,岩石险峻,旧为猺贼巢窟。” [10]17
      又《通志·山·岑溪县》(卷103):“周公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周婆山相对, 崎岖险恶,僮瑶所居。(《一统志》)昔为剽掠之巢。(《金志》)” [4]3140
      (七)周婆山
      《周婆山》:“不信《关雎》诗,谁制周母礼?江左狎岛夷,山名王谢始。”
      《县志·山》:“周婆山,城东北七十里,高百余丈,尖斜如曲笋,与周公山对峙。” [10]17
      又《通志·山·岑溪县》(卷103):“周婆山,城东北五十里。高百余丈,尖斜如曲笋,在黎峒瑶地与周公山对峙。(《金志》)旧传大征时,官兵尚未得至,殆邑之要害也。(《李志》)” [4]3140
      以上周公山、周婆山当是以周公、周婆命名,而此周公、周婆确系何人,于史无征,不敢妄言。
      (八)探花
      《探花花》:“正月采新笋,二月采新茶。试背斗篷去,满山开桂花。”
      据《县志》,探花花在岑溪上化乡[10]25。
      (九)葛仙岩
      《游葛仙岩示子乔》:“舆盖空山樵牧惊,微云疏雨散春晴。夕阳归路花如雪,回首阴厓蛤蚧鸣。”
      何梦瑶《县志·古迹》:“葛仙岩,在城东一里根子山麓。旧传葛稚川尝弈棋于此。” [10]44
      又《县志·岑溪八景》:“葛岩瀑布,即葛仙岩,山势回抱,岩洞幽邃,玉莎绕径铺茵,画壁倚云作障。” [10]46
      又《通志·山·岑溪县》(卷103):“仙葛岩,县东六里。上有棋枰石,清溪如练。(《郝志》)葛洪常游奕于此。(《李志》)涧流涓涓入石窍中,因名葛仙岩。相去里许,有石穴,出泉甘冽,名葛井。(《名胜志》)” [4]3137   葛仙岩,在今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镇,风景优美,为“岑溪八景”之一,传东晋葛洪尝弈棋于此,故名。
      (十)画山
      《子乔既劚得画山石,归制为盆供,属余作歌寄故人单仲简,仲简曾向子乔乞石也》):“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衡岳虽云大,不如阳朔画。……”
      《通志·山·阳朔县》(卷96):“画山,(阳朔)县北五十里,漓水之上,九顶屹立,丹崖翠壁,望之如绘。” [4]3001
      画山即阳朔画山,在今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漓江之畔,石壁如削,五彩斑斕,远望如一幅巨大的画屏,细细端详,画屏中有骏马九匹,神态各异,故又称九马画山,是桂林山水著名的景点。
      (十一)桂泷
      《题子乔《桂泷》诗后》:“临贺重遮北岭横,桂泷终古少人行。”
      桂泷,大桂山的激流。桂,大桂山,在今广西贺州市。泷,激流之水。李宪乔《桂泷》:“夜下大桂山,万阻得一径。” [14]75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莲塘遗集》中所吟咏的这些自然景观是与作者家乡地区大为不同的,如各种因石灰岩遭流水侵蚀形成的林立的山峰、遍布的岩洞,作者在见到这些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新奇,如画山之类。同时,在吟咏这些景观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比如《上七山》、《下七山》就体现出作者以天朝上民自居,而歧视广西少数民族。并且,作者在吟咏这些景观的时候,也给我们逗漏出一些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如万山“犹仗指南车”、粤人“犹记纵擒七”等等。
      三、地方特产
      (一)蛤蚧、龙眼、桄榔
      《南楼观雨》:“蛤蚧声收龙眼熟,桄榔阴翳鹧鸪飞。”
      蛤蚧,陆栖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亦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中医用做强壮剂。又名大壁虎、仙蟾。
      龙眼,俗称桂圆,产于南方亚热带地区。
      桄榔,亦作桄桹,木名,俗称砂糖椰子、糖树,常绿乔木。茎中的髓可制淀粉,叶柄基部的棕毛可编绳或制刷子。
      这些都是我国华南地区特有的物产,作者在家乡很难见到,来到广西一见到这些,感到新奇,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鸡婆果
      《鸡婆果》:“不见蛇虫害,宜人草木多。枝头生狗囝,根下老鸡婆。”
      此果不见于周去非《岭外代答》、《县志》、《通志》等典籍,只是作者在诗序中曰:“薯名,岑溪人呼土瓜薯,苍梧人呼鸡婆果。性寒,可解酒。”而“狗囝”则是指狗儿豆,《县志·物产》有载。
      (三)新笋、新茶、桂花
      《探花 》:“正月采新笋,二月采新茶。试背斗篷去,满山开桂花。”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农历二月即已可采收新笋、新茶,而且满山桂花盛开。这样的物候、物产都让作者感到无比新奇和喜悦。
      (四)佛手
      《晓起寻城东佛手》:“一树垂塘露满团,过时不采最堪叹。”
      佛手又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主产于川、粤、闽、浙等省。《农政全书·树艺》(卷30):“佛手柑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如人手,有指,有长尺余者,皮皱而光泽,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置衣笥中,虽形干而香不歇。可糖煎、蜜煎、作果,甚佳。捣蒜罨其蒂,香更充溢。浸汁洗葛纻,绝胜酸浆。” [15]812
      清代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地域之间的物产交流局限性还非常大,这些地方特产作者大概也是第一次见到,新奇喜悦之感溢于言表,故而频频见诸吟咏,如蛤蚧、龙眼、桄榔、鸡婆果等等。
      除了人文胜迹、自然景观、地方特产之外,有些诗作还稍稍透露出了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如《易使桥》:“五弦时一弄,来往趁墟人。”此处的“趁墟”,北方称赶集,而南方一些地区称集市为墟,故称赶集为趁墟。趁即是“往,赴”之意。《木渡 》:“使君有告条,亚火配亚水。”作者自注曰:“粤人呼阿为亚,子女喜以水火命名。”此注反映的是清代广西当地民间的命名习俗和婚姻习俗。《探花 》:“正月采新笋,二月采新茶。”正月、二月即已采收新笋、新茶,反映的是广西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以及质朴民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莲塘遗集》吟咏最多的当属人文胜迹,其次是自然景观,而作者在吟咏这些人文胜迹、自然景观的时候,并非仅仅怜爱江山、寄情山水而已,而是往往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寓意其中,希望达到一种以文治教化一方百姓的效果。作为一介无功名亦无官职的底层儒生,李宪暠仍然怀有崇高的儒家理想,实在难能可贵。而在其吟咏地方特产和民风民俗的诗作中,我们又能够看到作者初到广西,被广西特异风物深深吸引,从而引起的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悦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作者的诗歌、作者的思想风貌以及清代广西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李书声等.高密李氏家谱[M].民国癸酉重修.1933.
      [2](清)李宪暠.莲塘遗集[M].乾隆年间刻本.1787.
      [3]汪辟疆.论高密诗派[M].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清)谢启昆.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5]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6](清)李怀民.石桐先生诗钞[M].乾隆年间刻本.
      [7](宋)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8]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转引自唐晓涛.三界神形象的演变与明清西江中游地域社会的转型[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8,(1、2).
      [10](清)何梦瑶.岑溪县志[M].影印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1](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1961.
      [12](清)张廷玉等.明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3]张维师.清代广西古文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赵黎明.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2002.
      [15](明)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推荐访问:风物 广西 莲塘 李宪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