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作文教学“厚积薄发”与“临阵磨枪”_临阵磨枪

    时间:2019-04-14 03:29: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作文教学的原则当然是“博观约取”,强调“厚积薄发”,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在最后阶段特别是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是否还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临阵”还需“磨枪”。“临阵磨枪”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法,也应该不失为一种“突围”的捷径。所以此文将就学生的写作规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指导这三个角度,谈谈作文教学“厚积薄发”与最后阶段“临阵磨枪”的组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 目标 过程化指导 想象性还原
      作文教学的原则是“博观约取”,我们一定要强调“厚积薄发”,但在最后阶段特别是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临阵磨枪”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法,也应该不失为一种“突围”的捷径。以下就学生的写作规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指导这三个角度,谈谈作文教学“厚积薄发”与最后阶段“临阵磨枪”的组合。
      一、就学生的写作规律,谈谈“想写”“乐写”与“能写”“会写”
      (一)引导“想写”“乐写”,打好“厚积”的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作文教学。学生经常会抱怨“没东西可写”,这一方面与学生每天机械重复的“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有关,更大原因可能还是在高考升学压力下,他们的生活被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占领而使心灵变得浮躁麻木了。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一味为了高考而局限了写作天空、扼杀学生的写作欲望。对此,新课标针对性的要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所以就写作规律而言,首先应该点燃的是学生写作的激情,用心感受然后感悟然后思考沉淀。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想写”“乐写”,打好“厚积”的基础。具体做法:
      1.提倡随笔,结集班刊。高一每两周固定一篇随笔,要求“随性”而不“随便”,一学期结集班刊一次。第一步由老师批改、或学生“跟帖式”互评,再由四人小组推荐2篇佳作交由编辑组裁定组合。随笔的目的是让学生放开手脚,不拘一格,促成细心观察,捕捉感动,大胆抒写。而“跟帖式”互评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延伸了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最后结集班刊更是一种鉴定和鼓励,也是一种互动和启发。
      2.留出时间,有意识扩大积累。高二起把上课的前10分钟交给学生进行推荐。主要两项活动,第一学期“面向文学,推荐你认为值得阅读的一本书”,第二学期“面向现实,推荐你认为最值得谈论的一件事(人、现象等)”。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小组派代表口头论述。这两项活动是有意引导学生获取“厚积”的两大渠道。一关注文学作品,扩大阅读培养审美情趣;二关注现实和人生,训练思维和思想。口头表达一轮结束后再进行书面总结,小组给出推荐理由,这是第二次强化,教师再把所有小组的推荐词集合打印,每位同学再就一题读一读议一议,进行第三次强化。
      (二)授以“磨枪”之法,促使“能写”“会写”
      总体看以上活动还是触动了学生的心弦的,有一定的实效。可问题是,到了高三启动考场作文训练后,学生又变回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了。写议论文还是堆砌材料的三段论,素材还是屈原、司马迁、李白等熟烂的历史人物。所以最后还是得授以“磨枪”之法,让学生既知“吸纳”之道,又通“吐纳”之法,促使“能写”“会写”。
      1.积累并归类写作素材。学生往往在考试作文时搜肠刮肚仍“无米下锅”,其实找素材不用舍近求远,就高中三年近在咫尺的素材包括语文教材、推荐书籍和评议过的事件等。究其原因还是学生还没建立一个完善的“吸收吐纳”体系,许多吸收的素材还是孤立分割的,不能快速提取需要的素材。所以就像一个图书馆,必须建立存取的目录体系一样,学生也得建立一个作文素材库,对素材进行整理归类。比如把素材分为家国天下篇、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生活哲理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等,这样就可以在临场时准确地提取素材对号入座。
      2.训练有意回忆和联想思维。“有意回忆”是指带有任务的自觉追忆,通过联想思维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结点。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会产生“思考的缺位”,落笔时能运用的又是屈原、司马迁、李白等熟烂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会引导学生就素材的选择进行“有意回忆”,问自己一些问题,如“回忆你最近学习和阅读了哪些作品”;“能发现作品与话题的联结点吗”;并且指导“一料多用”,一个好的素材其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厚的,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炼出不同的意义,然后根据不同的话题从各自的角度运用到作文中去,达到论证效果。
      二、就教学目标的设定,谈谈“教学目标序列化”与“考前重点目标强化”
      (一)以教材为依托,重组开发作文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的必修教材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人文话题为统领,“写作”附在专题之后。虽然写作板块的编写凸显人文精神,关注个性发展,但淡化文体知识、淡化训练层级,没有一个严谨的作文训练体系。
      所以有必要进行作文“教学目标序列化”研究。以教材为依托,依照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特点采用了文体训练体系。高一侧重记叙类作文,高二侧重议论类作文,高三侧重综合灵活地运用。比如高二议论类作文序列包括:
      系列一、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基本要求
      系列二、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系列三、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系列四、学会分析
      系列五、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系列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
      系列七、议论文写作常见布局方法
      同时序列安排突出了各年级学段的特点,高一注重作文习惯的养成和写作兴趣的培养。高二强调作文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高三侧重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入考场作文命题形式和考场作文策略等。
      (二)以高考为依据,实施“考前重点目标强化”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陈建新先生这样说:“好的高考作文,应该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而从高考阅卷老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弊病有:思考的缺位、感受肤浅;作文结构“套话”式;语言表达僵化等。所以在高考前有必要让学生认识自身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目标强化”,扬长避短,在高考中发挥优势。   首先,侧重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要保证作文基本分首先就要做到准确审题。高考作文出卷者主观意图上还是尽量指导学生扫清审题障碍,但实际写作结果不容乐观。参加过高考改卷的教师都知道,根据立意已经判定属哪类作文了,所以首先是写“对”,然后才是写“好”。从2009年开始,浙江卷的作文模式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的构成形式基本为“材料+提示语+标题”,材料与标题往往有交叉关系,相互之间还有适当的限制,所以一定要审清“自由”中的这个“限制”。比如强调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进行思考,这是立意的一个风向标。再比如要选准材料的角度,抓住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学会快速准确立意,拓展思路范围,从多个立意中选择最佳立意及自己最擅长的立意,确保在考场上充分发挥。
      其次,训练学生快速形成一篇议论文论证结构的能力。一般来说议论文是考生的首选文体,但从高考实际来看,学生仍束缚于不能深入思考而只停留于平面化延伸的固定作文套式中,被人戏称为“几个熟烂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片段,加上一个开头一个结尾的‘穿靴戴帽’三段论”。所以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模式”,让他们“有法可依”,让他们有机会“有法变通”。比如“点(点明中心论点)、正(正面举例论述)、反(反面举例论述)、深(深入开掘)、联(联系现实)、总(总收全文)”的六步定式,当然这六步定式也可以变通,如正反举例论述,不一定先正反,也不一定以正为主,先反后正可以,以反为主也可以,或只反不正,只正不反都是可以的。在开始训练时不妨严一些,熟练了以后就可以灵活调整。
      再有,就喜欢写记叙类作文的学生,强调真情实感,重点训练细节描写。作文中常常感受学生情感贫乏甚至虚假,装腔作势,或者唉声叹气,或者假装“文化态”。克服的方法之一就是训练细节描写,因为唯有真实细腻的传递细节才能呼唤起别人的共鸣。当然,最终的强化训练也因人而异,所以最后阶段的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就教学方法的指导,谈谈“写作过程化指导”与“单篇作文想象性还原”
      (一)尝试“写作过程化指导”
      我们教师长期有一个困惑,就是具体到一节作文课该怎么上,上了一节课到底对提高作文的能力有多少促进?因为疑惑于作文的实效性我们往往对写作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觉得有写作才能的同学自然能写好,这实质是贯彻了一种“自发摸索默会”的作文方式,对学生的长远看是带有较大伤害性的。后来听了郑桂华教授的理论深受启发,她认为“中学作文课,就应该研究如何在课堂特定的环境和一定的时间内,帮助初学者尽快构建起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那几级台阶”,并且提出了“实现作文教学的过程化”。她认为我们教师可以更加大胆地提出技法指导,由技法上升到能力。我觉得郑教授的观点非常具有教学实践意义,自己也阅读了她开发的“作文构思指导”“学会描写”等课例,于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尝试。
      (二)体验“单篇作文想象性还原”
      通过“写作过程化指导”的系列训练,我们期望学生掌握写作文的一些“基本动作”,渐渐逼近作文方法写好作文。但实际情况是这方面的训练教师也还处于试验阶段,系统性不够,学生的训练还不能有章法的进行。所以一些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考前还是一片混沌,记得有一位学生在考前一个月拿着他的习作来找我,要我在他的作文基础上重写一篇,好让他真正看得明白他怎么写就能平均分以上了。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有些学生很需要单篇作文写作的整个流程的观摩,可能这样能够更直观的让他体悟揣摩。所以我认为此时教师的“下水作文”尤其重要,教师通过“想象性还原”与学生进行单篇作文从构思到写作之法的沟通。此时“面批”的评改形式尤显得重要。
      王荣生教授说过:“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作‘想象性还原’。”他提示,模仿不是对静态例文的仿制,而是动态的体验该例文的写作过程。“想象性还原”是“入”“破”“出”三者的辩证统一:“入”,就是学,引领学生模拟“优秀作文”的作者,在想象中也经历相类似的写作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自己涌动着的真情实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破”,就是“有选择的学”,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优秀作文”抱以“批判性”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认同。“出”,就是在学中求创新,让学生回到本我,徜徉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力求运用最贴切的方式完满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针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第一步“入”也许是一种突围之法。我将自己写作前的设想、拟的每一段的思路、具体论述的层次构想,写作中的变换修改,首尾构思设想非常具体而详细的与学生讨论,最后还让他们评价,提出意见修改。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破”和“出”是“想象性还原”的更重要阶段,但是临考前只能先积极的“入”罢。
      最后,总结作文教学十六字箴言:厚积薄发,天道酬勤,临阵磨枪,全力冲刺!
      作者单位:浙江奉化市奉化中学。

    推荐访问:临阵磨枪 厚积薄发 作文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