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70年代打电话都要排队_80年代——一个排队买书、崇尚读书的年代

    时间:2019-04-08 03:21: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这一时期,人们如饥似渴地买书、读书。  在1978年新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了,这篇采访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的报告文学,一下子成了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读物。在作家原野的回忆里,当年为了能买到这一期的《人民文学》,赤峰一家书店的门口甩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队伍,“书店紧挨着一家小剧场,剧场对着一个广场,排队买《人民文学》的人已经从书店的门口一直排到了广场上,队伍随着广场的形状打起圈来……”
      读书的热潮,这只是一个开端,可以说,中华大地自此往后的10年间,经历了一个文学大爆炸的时代。
      出差归来最好的礼物是书
      曾有文人讨论,若是可能,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人说西周,有人说先秦,有人说盛唐,有人说魏晋,可也有人说是20世纪80年代……能与建安风骨相媲美的那个80年代,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80年代里,电视还不甚发达、电脑也鲜有人知,不过那个年代里即便在路边的小书摊上,你可以挑出一本《美学》;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酒过三巡、云里雾里,平仄难分的酒话说的是黑格尔、加缪;亲戚朋友出差去趟大城市,托人带的不是烟酒糖茶,而是《日瓦格医生》、《第三次浪潮》;那些年追求的姑娘,不在意你的家境出身,可能只为你的一首小诗便倾心……
      书的炙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脱不了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原野说:“三中全会之后,80年代初,全国的文学、学术书籍大量的出版,当时无论是大学生、中专生,不管说是学什么专业,都是如饥似渴地买书、看书。”
      原野说:“之前可以说是一种真空状态,想买一本植物栽培的书都没有,所以那会儿,无论什么内容的书都非常抢手。书店里几乎天天都是人,新书一上架,马上就没了,跟书店的人处关系,都得溜须。朋友之间,成天讨论的都是书的内容,读书的体会、心得,有的人买不起书,就借朋友的书来抄……对当时信息闭塞的人们,要知道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很发达,那个时候书籍就是精神食粮。”
      于是乎,当李泽厚那本讲述美学的《美的历程》一经出版出现在书店时,一时间,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言不离李泽厚,仿佛没听过李泽厚这个名字便不能称为知识分子;当舒婷、顾城纷纷出版诗集后,中国这个诗歌根生的国度,也再度迎来了诗歌的复兴。
      外国文学作品受到追捧
      当时的读书人以怎样懵懂而新鲜的眼光来恶补西方文学名著,可能是没有经历过80年代读书热潮的人所很难以理解的,《日瓦格医生》的出版对于当时社会所能引起的轰动与影响,跟现代人排队买新一代iPone、iPad不相上下;《红与黑》曾经让多少少男少女流下热泪;《假如明天来临》带来的震动真好比一场地震。
      当时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国外文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些书的译者都是有着相当文化底蕴的文学大家,当年的版本或许并没有华丽的装帧,却有着一流的文字——杨必先生译的《名利场》;朱维之先生译的《失乐园》;杨绛先生译的《堂·吉诃德》……
      外国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表述无疑让当时的读书人觉得新鲜,原野说:“描写爱情的书,是最流行的,有些人写,有些人看,在书中寻找一种不曾体验过的爱情。”当然,让当时的读书人觉得新鲜的还有国外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写作技法。
      当时,以西方现代文学为主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也非常出名,其中有《喧哗与骚动》、《蝇王》、《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等等名作,尤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最为出彩,甚至于许多当代著名的作家在写作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莫言曾经这样评论过马尔克斯的书:“我过去认为不可以写的东西,他在大写特写;我认为应该回避的东西,成了他小说的主要内容。我过去为没东西可写而发愁,马尔克斯让我们知道原来个人经验、童年记忆都是可以写的。他让我们发现了自己。”
      外国文学作品在80年代除了给读者带来震撼,也曾让当时的一些中国作家们经历过迷茫甚或说是顿悟,80年代许多知名作家的作品也多少带有模仿和学习的痕迹。
      全民读哲学崇尚深刻
      读书,是20世纪80年的风尚,不过读书人在以小碎步跟随潮流的同时,最终将会平息心潮、思考探索。80年代有大量国外的哲学书籍引入,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哲学思维和文化的冲击,也可以说那是个全民文学、全民哲学的时代。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也是那个年代的读书人难以忘怀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橘黄色的书皮是哲学,黄色书皮是历史,绿色书皮是政治学、军事学,蓝色书皮是经济学。
      原野回忆说:“黑格尔的《美学》太流行了,商务印书馆出的,上下册,刚出的时候根本抢不上。”哲学书热,也使得当时的人将哲学视为至上的精神追求。原野说:“当时人们喜欢看哲学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太流行了,还有刘再复、朱光潜的书也都非常被推崇,无论是学美术、哲学还是文学的,人们都想变得深奥。当然,这些哲学书不一定看了就能看得懂,但一定要有阅读的经历,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书,而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所以才会反复去思索,然后觉出‘说得真好啊’,这就是一种启蒙,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启蒙性的,就像清泉与秧苗的关系,这也让一个民族的大脑变得丰富了。”“当时的人还喜欢看一些平凡而真实的作品,《今夜有暴风雪》这些伤痕文学也非常流行。”原野说,“要说那个时候读书是为了追求什么,读书自然有它的娱乐性,不过首先是开拓眼界、视野;再者,读书也要倡导良知,让人明好歹、知善恶。” 80年代是读书潮流的年代,既然是风潮就少不了虚荣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读书还是为了明智。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解冻期,而全民对于阅读都处在一种饥渴状态中,知识和书籍对于当时的人们,如同滴水之于沙漠。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也终于走进了国门,西方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出版,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也受到大众的追捧,仿佛是为了争分夺秒地补回失去的时光,温故与知新稍显挤仄地并行向前。198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韩少功的译本;三联书店的“新知丛书”,有弗洛伊德、萨特、尼采,还有符号学著作;而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当时产生了相当轰动的影响……
      80年代经典书目
      《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 著
      《平凡的世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路遥 著
      《今夜有暴风雪》 文汇出版社 梁晓声 著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21世纪出版社 郑渊洁 著
      《张爱玲文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 著
      《窗外》 新星出版社 琼瑶 著
      《我是一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琼瑶 著
      《美的历程》 三联书店 李泽厚 著
      《假如明天来临》 译林出版社 [美]谢尔顿 著
      《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 [美] 黄仁宇 著
      《傅雷家书》 三联书店 傅雷 著
      《第三次浪潮》 三联书店 [美] 阿尔温·托夫勒 著
      《百年孤独》 南海出版社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著
      《小灵通漫游未来》 湖南教育出版社 叶永烈 著
      《格林童话》 中英编译出版社 [德] 格林 著
      《小公主》 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 伯内特 著
      《人啊,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戴厚英 著
      《金庸作品集》 广州出版社 金庸 著
      (摘自《辽沈晚报》 作者:李倩倩)

    推荐访问:年代 崇尚 排队 买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