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赵氏孤儿戏剧 [从戏剧到电影:《赵氏孤儿》悲剧精神的转换]

    时间:2019-04-06 03:27: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元杂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代晋国文臣赵盾全家遭武将屠岸贾杀戮仅留下一个婴儿的故事,陈凯歌在其基础上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赵氏孤儿》。从戏剧到电影,从古代的有仇必报、奉献牺牲到放下仇恨、关爱生命与人性的现代精神,《赵氏孤儿》悲剧精神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戏剧;电影;《赵氏孤儿》;悲剧精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12
      经由《春秋》、《左传》的历史记叙到《史记》不乏文学性的改编与描写,再到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春秋时代晋国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的恩怨仇杀故事已经由简单的君臣矛盾转变为忠奸斗争,而“搜孤”、“救孤”也成为其中最具戏剧性与悲剧性的浓墨重彩的情节与场景,可以说,对赵家三百口被杀的惨剧中留下的这一孤儿的表现与处理,使得“赵氏孤儿”的故事成为引发人们兴趣、关注与思考的关键点,而戏剧《赵氏孤儿》也由此成为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陈凯歌根据戏剧改编的电影《赵氏孤儿》(2010)将这段历史风云从舞台搬到了银幕,无疑也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是,与戏剧作品相比,其悲剧精神却发生了改变。
      一、从正邪较量到人性搏杀
      “悲剧”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这里所探讨的不是指作为戏剧样式之一的狭义的“悲剧”,而是在广义的审美意义上来使用,“有人为了区别于作为戏剧样式的悲剧,就把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称为‘悲’,或‘悲剧性’。”不仅戏剧中有悲剧,小说、电影中也存在悲剧。从戏剧到电影,《赵氏孤儿》都具有“悲剧性”内涵,体现了相应的悲剧精神,但却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来看,这种悲剧精神变迁首先体现为矛盾冲突性质的变化。
      戏剧的矛盾冲突很简单,是“忠”、“奸”之间或者说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是外在的冲突。这也是中国戏剧一个较为明显和普遍的特点。第一折的主唱是韩厥,“忠奸”的第一次集中较量就围绕程婴与屠岸贾手下大将韩厥展开。屠岸贾得知囚禁在府中的公主生了个男孩,派将军韩厥把守大门,让人为这忠孝之后的命运捏把汗。从[仙吕]、 [油葫芦]等几段唱词可以看出,韩厥认为屠岸贾是“奸佞”和“贼臣”,而赵盾则是“忠孝”、“忠良”,对奸臣十分不满,他明知箱中藏有婴儿,却来了个“三擒三纵”,三次盘问程婴,又三次把他放走,关键时刻反戈相向,放走了程婴,为了让程婴放心,自刎而死。这场戏剧冲突严格来说是正义的不战而胜。第二次“忠奸”斗争则发生在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后决定由公孙和自己的孩子受死,然后自己去屠岸贾那里告发。第三折中程婴告发公孙杵臼,而狡猾奸诈的屠岸贾反复盘问,恐吓,戏剧冲突特别激烈、紧张。程婴解释说一来是为了救全国的孩子,二来自己45岁了才有了个儿子,还没满月,说是救全国小孩,其实是怕程家绝户。屠岸贾这才相信。第三次正邪争战是程婴、公孙杵臼携手并肩与屠岸贾的较量。屠岸贾到了太平庄,抓到公孙杵臼,屠岸贾又让程婴棒打公孙杵臼来试探他们俩。屠岸贾将从土洞里搜出的假孤儿用剑砍死,公孙杵臼则撞阶而死。程婴与公孙两人的正直、自我牺牲,屠岸贾的阴险、狡诈、邪恶在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赵盾是否是忠臣,行为是否“忠义”变得模糊不清,赵盾和屠岸贾的关系不纯粹只是简单的“忠”“奸”对立,更像是宫廷内部两个政治集团的权利斗争。甚至有人认为真正的罪魁并非是屠岸贾,而是心胸狭隘的晋国国君。“自己是相国,儿子又要出征了,回来就是英雄,你能不羡慕?连我都羡慕,要早知道是这样的话,真该让姐姐嫁给你,那我今天羡慕的可就是你了。”赵盾身为国相,儿子赵朔又娶了国君的姐姐,赵家可谓是身世显赫、功勋卓著。从电影开头的场景中来看,似乎正是因为晋国国君的极端嫉妒与蓄意挑拨才激化了屠岸贾与赵家的矛盾和仇恨。赵朔出征打胜仗归来,晋国国君正与屠岸贾下棋,屠岸贾跑出去迎接,是晋国国君用棋子射弹弓惊了赵盾、赵朔的马车。赵盾责问屠岸贾,屠岸贾说这一定是个误会,晋国国君却说“寡人作证,屠岸大人不是有意的,还不快给相国大人赔罪。”把自己做的事栽赃给屠岸贾,屠岸贾打碎了牙只好咽进肚子里,把那颗棋子放到嘴里吞了下去。与此同时,吞下去的还有耻辱、嫉妒和强烈的复仇心。从开场来看,赵氏遭遇灭门的灾难固然令人同情,屠岸贾此举也称得上是心狠手辣,但将错误完全归于屠岸贾似乎也有失公平。另外,电影中赵盾和赵朔父子虽然功勋卓著但也称得上是盛气凌人,很难让人怀着彻底的同情心站在他们一边。可以说,赵盾、赵朔父子与屠岸贾都是有人性弱点的平常人,仅从“人性弱点”这个角度而言,很难说谁比谁更善良、仁厚,谁更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并且更值得观众同情。
      二、从大义舍亲到偶然性下的人性选择
      当然,不论戏剧还是电影,双方矛盾的焦点,斗争中最重要并且最精彩的场面都围绕“救孤”展开,也恰恰是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表现上,戏剧和电影产生了分歧,体现了不同的悲剧精神。
      戏剧中,“救忠”的一个关键情节是程婴“舍子救孤”,程婴主动献出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赵氏孤儿。戏剧中写得很简单。主动献出自己的孩子,古代的程婴真的会这么做吗?有真实性吗?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讲究仁义,“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孔子说:“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生以成仁。”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义,是超越生死的至高境界,志士仁人,不因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可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成就仁。在当时人们心中,程婴身为赵家门下,献出自己甚至自己孩子的生命来救赵家是应该做的,属分内之事。更何况,牺牲了这一个孩子,还可以拯救全晋国的孩子,为集体牺牲小我,为群体奉献个人,在当时甚至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看来这都是必然如此的选择。可以说,程婴献子救赵是在大的文化传统下由“仁义”思想做支撑的一次壮举。
      另外,程婴献出孩子是一种报恩行为。程婴说是个草泽医生,其实应该是赵家客人兼朋友这样一个身份。第一折中,赵家三百口被杀,公主被囚禁起来,每天是程婴端茶送饭。程婴上场自报家门是这么说的:“自家程婴是也,元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程婴在赵府中享受了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待遇。公主提出让程婴想个办法把孩子救出去时也说:“你一向在俺赵家门下走动,也不曾歹看承你”,意思很明显:赵家待你不薄,这件事你不能不管啊!程婴拒绝了,说若让屠岸贾抓到那可是全家处斩,九族不留。公主又说“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何谓故人?就是老朋友。第二折中,韩厥把守大门,盘问程婴时也说“程婴,我想你多曾受赵家恩来!”这么多年,你没少受到赵家的恩惠吧。程婴回答“是。知恩报恩,何必要说。”也就是说,从程婴自己,当事人公主,旁观者韩厥不同的人看来,赵家有恩于程婴,程婴需要报恩。施恩与报恩作为一种投入和付出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对于君王和身居高位的人来说,他们具有充足的政治、经济实力对臣下和身边的人进行赏赐或对恩人加倍报答。而作为普通人,财力和能力都极其有限,一旦报恩需求超过他们实际的承受能力,便只有牺牲自己甚至亲人的生命,可以说,生命是他们唯一也是最后的筹码。

    推荐访问:孤儿 戏剧 悲剧 赵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