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种族歧视的历史文化烙印:影响种族歧视的文化因素

    时间:2019-02-09 03:24: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描述了主人公玛丽的悲剧故事。小说中充斥着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文化历史烙印。本文结合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从记忆理论的视角对《野草在歌唱》作进一步的梳理和解读。
      关键词: 《野草在歌唱》 集体记忆理论 种族歧视 历史文化烙印
      
      1.引言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在其文学创作生涯中获得多项殊荣。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小说的成功也为今后莱辛的创作之路作了良好的铺垫。莱辛以她在南部非洲丰厚的生活积累再现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是白人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牺牲品和受害者,文中充斥着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文化历史烙印。
      近些年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多丽丝・莱辛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对这部影响较大的小说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意义深远。目前对此部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殖民批评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和心理分析的角度,对主人公玛丽的悲剧和其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阐述和研究。而以记忆理论来分析可谓全新的视角,它将扩展心理分析的层面,借此对《野草在歌唱》作更深一步的解读和研究。
      2.集体记忆理论概述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在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论集体记忆》中,哈布瓦赫在涂尔干有关“集体意识”的观点基础上,完善了有关集体记忆的理论。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是开创性的。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也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正如他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所指出的:“尽管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他以个体梦境、家庭和基督教信徒的集体记忆的大量例子来证明集体记忆理论。
      哈布瓦奇的集体记忆理论强调了记忆的当下性。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回忆永远是在回忆的对象成为过去之后。不同时代、时期的人们不可能对同一段“过去”形成同样的想法。人们如何构建和叙述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当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理论界开始对集体记忆予以关注。不同学者分别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运用记忆理论研究和解释发生在历史时空或现实情境中的事件。
      3.种族歧视的历史文化烙印
      3.1玛丽难以磨灭的个人记忆
      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因此,个人的记忆依赖于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集体和社会的影响。《野草在歌唱》的主人公玛丽・特纳从童年时代就深受那些保守的英国殖民者价值观念的影响。她的母亲从小就禁止她跟佣人讲话,不允许她单独一个人出去散步,被告诫要远离土著黑人,而且用一种理所当然的声音告诉她,土人是怎样的下流,会对她做出恶劣的事情来。因此,玛丽之前并未和土著黑人接触,并未亲身经历,但却有着白人殖民者固有的种族歧视观念,她的记忆受到集体和社会的影响,为以后对黑人的残酷打下了心理基础。
      哈布瓦赫除了探讨个人记忆与社会、集体的关系外,还讨论了记忆领域中的其他基本区别,包括历史记忆与自传记忆。他指出,在历史记忆里,个人并不是直接去回忆事件;只有通过阅读或听人讲述,或者在纪念活动和节日的场合中,人们聚在一块儿,共同回忆长期分离的群体成员的事迹和成就时,这种记忆才能被间接地激发出来。所以说,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因此,玛丽从小从母亲那得到的关于黑人的种种印象可以看作是历史记忆留下的烙印。
      自传记忆是对我们在过去亲身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在残酷无情地对待非洲土人,压迫他们干活,克扣他们微薄的工资的同时,玛丽还不忘对他们进行“每一个南部非洲白人都学到了家的一套说教”。“这短短的几句说教是很自然地从她嘴里说出来的,她用不着费神多想。当年她父亲训诲土著佣人的时候,这种说教她听得够多了,因此它们很自然地从她最早的记忆里涌现了出来”。因此,在这种最初的自传记忆中,玛丽便充满了难以磨灭的种族歧视的思想,导致了她后来对土人的恶劣态度。
      尽管玛丽在白人社会曾经是个受过教育、有教养、有着很好工作的看似体面的人物,但她对待土人的看法和态度在读者看来可谓苛刻残酷。比如玛丽从来不会想到过土人也是要吃饭、要睡觉的人,只要这些人不在她跟前,她从来没有想到世界上有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如果说她不喜欢男土人,她也同样讨厌女土人,甚至连黑人妇女哺乳的母性也被她认为是“龌龊的欲念”,认为她们是“奇形怪状的原始人”。玛丽还蔑视地称呼土人为“懒惰的黑色野蛮人”、“发臭的黑人”、“肮脏的野人”。她在监视土人干活时,还带着皮鞭,得意洋洋地把皮鞭甩来甩去,甚至鞭打只在干活中停下来一分钟想要喝水的土人。玛丽一想到自己当上了将近八十个黑人雇工的主子,可以任意指使他们,要他们怎么样就怎样,这的确叫她舒心惬意。白人殖民者殖民奴役黑人的优越感在玛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她也只是南非穷苦白人的普通一员。为什么从人性角度分析玛丽对待白人和土著黑人的态度会有如此的差别呢?一切便源于她记忆中充斥的种族歧视的烙印。
      3.2白人殖民者的集体记忆
      哈布瓦赫同样认为:“记忆的集体框架也不是依循个体的简单加总原则而建构起来的;它们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式,由来自别处的记忆填充进去。相反,集体框架恰恰就是一些工具,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
      白人殖民者历史记忆中的黑人是天生低劣、充满奴性,甚至下流龌龊的劣等民族,以致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当白人殖民者看到黑人摩西杀死白种主人玛丽时,“气愤之中又夹杂着一种几乎是得意的心情,好像某种想法得到了证实,就好像某件事正如预期的那样发生了。每逢土著黑人犯了盗窃、谋杀或是强奸罪,白人就会有这种感觉”。
      文中描写了典型的英国殖民者查理・斯莱特来到非洲的唯一目的是赚钱。他是个粗鲁蛮横、心肠铁硬的人,受到他苛刻对待最厉害的是他农场上的黑人劳工,这些劳工好比是下金蛋的鹅,然而他们的处境却非常艰苦,除了为别人生产金子以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生活下去。
      集体记忆理论中明确指出,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所以,小说谈到了白人殖民者教育那些新移民到殖民地的人应该习惯他们对土人的看法,这些从小就学会一些模糊平等观念的初来的移民者,在一天中不知多少次听到人家随随便便说起土人,就好像说起一大堆畜牲一样,看到人家对待土人的种种劣行后,他们最初的关于平等的记忆被无情篡改、渐渐消逝,“他们毕竟不能和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对抗”,社会让他们重新识别和定位记忆,融入白人社会的集体记忆。正如哈布瓦赫所说:“过去已不复存在了,故此,他们要被迫调整自己,以适应惟一真实的世界――他们现实生活的世界。”
      从1923年南罗德西亚沦为英属殖民地的那天起,白人殖民者便在这片土地上时刻捍卫着自己的权利,即小说中所说的“白人文化”。比如,黑人是不能去碰白人的身体的,哪怕当警察的黑人也不行;土人有一条规矩,那就是不能正眼看一个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一个土人本来比一条狗强不了多少,一个白人是可以看着他的(包括土人洗澡时)。
      在小说结尾部分,懦弱的迪克被查理的“善行”推到了绝境,而伪善的查理及其白人掠夺者们依旧不忘表现出“维护白人团结”的面目。查理只是遵循南非白人的第一条行为法则办事,那就是“你不应当使你的白人兄弟败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则,黑鬼们就要自认为和你们白人一样高贵了”。
      另外,当玛丽在精神上几近崩溃时,又变得依赖黑人仆人摩西,与其发生暧昧关系。英国来的青年托尼在发现他们的丑行后,立即成为捍卫白人尊严的卫道士而呵斥摩西,强烈的种族歧视态度唤醒了玛丽的白种人意识,冷酷无情地叫摩西快滚,事后又痛悔哭泣,这种矛盾也预示着悲剧的发生。“一提到‘这个国家’,她的神志就猛地清醒了”,玛丽的集体记忆被唤醒,正如哈布瓦赫所说,如果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对我们产生了影响,我们身浸其中,不能自拔,那么,即使当我们日后独处时,我们也都会像仍旧生活在这个群体的压力下一样行为和思考。
      4.结语
      无论是在白人殖民者的个人记忆中还是白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种族歧视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以磨灭的。种族歧视的历史文化烙印深深地刻着在白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这也成为小说悲剧的社会根源,注定了所面临的必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黑人民族要打破这种深刻的记忆,需要不断地斗争来磨灭并重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英]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敏.记忆的力量――托尼・莫里森小说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4.
      [4]夏琼.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J].当代外国文学,2001,(1).
      [5]Jeffrey K.Olick.The Politics of Regret:On Collective Memory and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M].New York:Routledge,2007.
      [6]Michael Thorpe.Doris Lessing’s Africa[M].London:Evans Bros,1978.

    推荐访问:种族歧视 烙印 历史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