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四版答案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索]

    时间:2019-02-03 03:29: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机械技术人员必备的互换性与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样,作者结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会,对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两个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是合理确定各类零件公差配合的种类、公差数值大小及正确的图样标注,既要满足使用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对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正确的检验,保证产品品质,实现互换性成产,从而提高检验精度和效率。掌握这两个技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本课程教学现状
      1.1教材配置不合理。
      教材中对理论公式推导、表格参数形成原理、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和误差分析推导的原理性内容较多,而对于公式如何运用、表格查找原则及方法、各类量仪的操作方法和如何处理测量数据的内容少;教材内容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精密测量技术、先进测量仪器、标准化体系等内容讲述不多,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1.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他们不熟悉或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未能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再加上这门课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原则规定多,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1.3受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
      本课程所用到的试验设备(如:万能测长仪、干涉显微镜等)一般价格较高、日常维护繁琐、对教师和实验员的操作要求严格(一般要求获得精密测量员资格证)。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由于实验设备缺乏、教师和实验员操作水平不够,而无法开设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
      2.教学过程及组织形式
      本课程概念多、术语多、规定多、表格多,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兴趣不浓厚。而且,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加之学生缺乏实际生产经验,教学效果一直不太好。很多学生上完了一本书,仍旧不会图样上有关公差项目的选用与标注、数值大小确定及测量方法。所以,下面我结合生产实际中一些典型零件,从以下几个环节分项目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把握“必须”、“实用”、“够用”的原则。
      精选授课内容,优化课程的安排。基本理论部分应以够用为度,适用为限,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的时间,增加技能学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可以对教材内容取舍,划分为必讲、评析、综合及自学等四个层次。
      2.1.1必讲内容:着重介绍尺寸及形位公差的基本术语、定义、符号和标注方式、公差表格的使用、简单的公式计算、公差原则;常用量具的选择和使用、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1.2评析内容:表面粗糙度的基础知识,表面粗糙度的选用、测定等内容;标准化的基本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各项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掌握标准化知识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但现有教材对此知识点讲述不多,因此授课时补充讲授有关标准化组织、认证机构、标准化体系、各种标准的基本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1.3综合内容:介绍典型零件(如:滚动轴承、螺纹、键和花键、齿轮等)的公差与配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代号的含义、查表方法、标注方式、测量器具的选择。
      2.1.4自学内容:公差表格的形成原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常用量具的工作原理;典型零件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标准构成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2识图识公差,增强感性认识。
      主要作法是:从零件图到装配图,先简单后复杂,帮助学生搞懂弄清一般零件图上已标注出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项目的作用、标注位置,从而迅速建立公差与配合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教学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展开齿轮泵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帮助学生分析每个除尺寸以外的符号含义及作用,既直观又全面。
      2.3理论教学结合生产实际。
      在第三章第三节《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方法》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做法是:深入车间,以CA6140车床主轴箱为例,边拆卸边讲解。引导学生从C6140机床主轴箱的工作性能要求、轴上各零件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配合要求、尺寸偏差等环节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配合类别,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4结合实验,进行典型零件检测,提高基本技能。
      增加实验教学课程比重。安排实验教学课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公差配合部分侧重理论应用,技术测量部分侧重于实际操作。实验教学课分为三部分组织教学。
      2.4.1常用和通用计量器具的使用。主要有游标类量具检测孔径、螺旋测微类量具检测轴径、百分表和偏摆仪合用检测跳动公差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实验数据,既巩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训练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4.2专用量具的使用。通过购置工厂淘汰的专用量具,让学生测量分析专用量具,了解设计原理;实际操作专用量具掌握其使用方法。设置的实验有锥度塞规着色检测内圆锥角、螺纹塞(环)规检测内外螺纹、三针测量螺纹的单一中径、花键塞(环)规检测内外花键等。
      2.4.3最新设备的介绍。通过参观大型企业的检测中心,学生可以了解先进设备,例如:三坐标测量仪、气动量仪、单啮仪、齿轮检测中心等,课本上对这些设备只做简单的介绍,而且这些仪器价格很高在实验室很少配置,并且了解检测人员的操作规程,日常工作中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对生产实际有初步的认识。
      3.利用课程设计,解决公差方面的实际问题
      以减速器输出轴为例:当轴的结构与尺寸设计出来后,图样上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问题,尤为重要。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下列问题需要解决。
      3.1如何确立设计及测量基准和依据;
      3.2两端轴颈与滚动轴承内圈的配合性质及采用的公差原则,以及此段轴上有无形状公差要求;
      3.3在两轴颈的同轴度和径向跳动项目上,应如何选择,如何测量;
      3.4为保证键槽的安装精度和安装后的受力状态,键槽配合如何选用公差,如何测量;
      3.5此段轴上应有多少处表面粗糙度要求,如何选用;
      3.6如何协调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公差。
      经过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最终让每一个学生熟练地把两轴上所有的参数完整而合理地确定出来,从而满足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要求,提高机器使用寿命。
      4.考试模式改革
      考试模式的改革,可采取以实验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结合答辩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考核。教师可以以抽签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分批次、分阶段进行考试,让学生独自完成实验。教师再对完成实验的学生提问,了解学生能否较好地运用各相关知识组织实验过程,这种考核模式是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仪器使用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考核。考核成绩能体现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改革后作业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增加综合型、应用思考型习题,减少记忆内容。如:将课堂大作业与机械零件测绘结合,要求学生分组测量减速箱,确定主要零件的公差精度及配合类型,在绘图过程中强调公差的标注。通过分组综合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课程的知识,而且将机械零件测绘、工程制图和产品的拆装技能等综合运用,使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对学习新知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5.结语
      通过从生产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条件,进行模块式项目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每一个模块尽可能地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活学活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健明,陈黎敏.高职《公差》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50-52.
      [2]范强,刘浩亮.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研究),2007,(20):266-267.
      [3]罗杜宇,李哲林.高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33.
      [4]罗章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材的教改探讨[J].教师论坛,2003,8.

    推荐访问:互换性 教学 测量 探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