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怎样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诫子书的感情基调什么时候把握?

    时间:2019-01-28 03:3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了有感情诵读,因此,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我认为,朗读既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科学性。弄清究竟是读者的感情基调还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我们很多情况下是强调学生的朗读,因此主要是把握读者的感情基调。
      案例一: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下)《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
      师:请同学们学习速读课文后思考:在朗读时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学生思考后举手)
      生:憧憬、向往、赞美。
      师:你能作个示范朗读吗?
      (生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不对,他没有从整篇文章去看,应该是带着“悲哀”的感情去读。
      师: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因为文中出现了好多次“悲哀”(读例句)
      师:对,还应带着点惋惜去读,为成人难以理解孩子的童真而悲哀。
      我认为,老师问题设计里的“我们”是指学生,指读者,作为现代的学生,整天与作业、电脑打交道,根本不熟悉那个时代人的乐趣,他们对丰子恺先生文中描写的童趣感到新鲜是很正常的,因此有人说“憧憬、向往”也是有依据的。而“悲哀”是指作者丰子恺先生的感情,把它用在学生的身上是否妥当?我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平时教学时讲的感情基调究竟指读者的还是作者的?有时可能教者自己也弄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基调”的解释是:(1)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2)主要精神,基本观点。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教师上课时的感情定位。进入课堂,则是三者之间的对话,学生则要更多地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只有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基调,则是根据朗读的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又确实的基本语调,又称作基本语气。也就是俗话说的“口气”,它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停顿、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受什么制约呢?简单回答,这些表现形式直接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制约的。如某老师在教学刘白羽的《天池》时,教师始终带着赞美、抒情的语调带领学生共读文章,当教师以深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开头时,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后来,师生分段读,比赛着读。这堂课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这里的感情基调就是作者的感情和读者感情的和谐统一。
      那么,怎样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审视文题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眼睛,往往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就比较容易把握感情的基调了。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深情呼唤式的。带着这种情感,呼唤、寻找,唱深情思念。
      二、熟悉作者
      主要指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也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海燕》,了解了高尔基写作的时代背景,懂得了作者赋予海燕以革命者的象征,以赞颂的笔调讴歌革命者,讴歌革命风暴。则朗读时的情感基调应是激昂的,朗读者在读“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时,应当充满自豪与骄傲,以宏亮清晰的声音,以低缓激动的语调来显示一种磅礴大气,使听者一开始便被海燕的勇毅打动,为一种激昂的正气所感染,自然而然地鄙弃海鸭、企鹅的生活方式。
      三、捕捉形象
      古诗塑造的人、景、物等物象,其所蕴含的“冷、热、哀、怨、悲、愁、忧、喜、伤”等人格化的情绪,即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古诗意境含蓄,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生活图境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画面,我们可借助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的情与景的对应规律,借助联想、想象、涵咏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分析推理出诗中的物象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观点态度。
      四、抓关键词
      古诗中比较多“愁、泪、忧”等词,所以比较容易读出感情出来。如朱自清《春》文中出现了“盼望、赶趟儿、高兴、笑”等词,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欣喜、激动的感情基调去朗读。
      五、定格画面
      如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时要注意景与情的联系,定格画面。这类文章,多属于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的文章,所以多采用亲切轻柔、欢快的朗读基调。例如《画山绣水》一课,朗读“漓江的水”这一画面时,“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就应采用轻柔、欢快的基调才能读出那种“柔情似水”的情感。
      把握了作者写作的感情基调,读者朗读时就比较容易读出感情,就会避免朗读简单化,如“你能读得再轻一些吗?”“你能读得再静一些吗?”也能避免肢解文章,如不顾一篇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给独立出来,让学生读出“悲伤”“高兴”等这样那样的感情;更能避免模仿感情,如有些教师认为录音磁带中的课文朗读是典范,于是就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跟着录音读,或者一遇到疑难处就说“听听录音,学一学”。更有甚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一段,听一段。这样,学生一节课都在模仿中渡过,毫无乐趣可言。
      总之,朗读就是要以情感人,这个“情”既包括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包括朗读者对作品内容的深切体味,以及对作品中的情感的再创作。朗读还要以“情”定“调”。“调”是“情”的语言表现形式,也可称“情”是内容,“调”是形式,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把握了作者的“情”,就能定好读者的“调”。
      
      作者单位:
      江苏常州市丽华中学

    推荐访问:基调 把握 感情 文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