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试论教学交往中的生生交往:试着交往算什么关系

    时间:2019-01-15 03:4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它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从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出发,试图通过对生生交往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回归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应然位置。
      关键词:教学交往;师生交往;生生交往
      
      长久以来,教学活动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通过教师的教授使学生传承业已形成的灿烂文化和知识瑰宝。这种活动常常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随着理念的更新。特别是知识观、学习观的转变,人们也开始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教学应是师生之间以对话、合作、交流为基础的达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交往活动。任何一种教学都是以交往形态而存在,没有无交往的教学活动。教学交往强调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多向多层次合作互动过程。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师生交往专指教与学的互动,它是生生交往的动力源泉和组织机制,生生交往则是师生交往的扩展和延伸。
      
      一、我国课堂上生生交往的现状
      
      我国课堂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之间的交往,生生之间则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生生交往与师生交往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在师生交往之中,又是以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往和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为主导,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往则是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可见,小组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成为实质性的具有交往价值的功能实体。
      有研究者对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的构成进行社会学分析,发现师生交往占绝对优势,其中师生交往以师班交往、师个交往构成,师组交往可以忽略不计;生生交往严重不足:根据对28个班级的观察结果统计,除一个班级的生生交往时间达到31.36%外,其余均在20%以下。并且有7个班级的生生交往时间为0。即便是生生交往,也主要集中在个班交往和个个交往上。就前者而言,学生个体必须经教师许可方能与全班同学交往,这种交往是静态的、单向的沟通。其角色是规定好的,是被动的。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也须经过老师的许可,这种交往的范围很小,实质也是单向的沟通,而不是全员、主动的沟通;群体的交往也缺失严重。并且,有很多交往都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作为教师为了贯彻“教学交往”这一理念的一个组成。说是要同学们自己讨论,可还没到一分钟便宣布结束。可以说,这种虚假的交往也处处可见于课堂。无疑这跟我国的教育传统――教师中心相关,往往注重老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控制着话语权。
      
      二、生生交往提出的理论基础
      
      生生交往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以达到共同理解。生生交往可分为个体间的交往、三人以上小团体的交往、小团体之间的交往、小群体与团体间的交往、个体与团体的交往,其本质就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提出生生交往,也正是对同伴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重视的体现。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高级心理功能的工具――语言、符号,因此个体在较低级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因为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其中他特别指出“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的协作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维果茨基尤为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语言无疑只能在交往中得到加强和提高,也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维果茨基提倡应该给儿童布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其中和同伴一起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因此老师要尽量组织、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儿童可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彼此,这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Das,1995)。其主要理念是,团队里能力稍弱的成员更可能从能力更强的、充当教师角色的同伴的指导中获益(Palinsear,Brown,&Campione,1993)。合作性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
      克林伯格的交互主体性理论认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主体性要素在增大,一方面要求个人在调整利害关系的过程中采取能动的、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有实现这种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总之,在克林伯格看来,通过交往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许多研究也证明,同伴交往则是影响儿童发展和适应的主要因素。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但是由于个体的经验、对经验的信念等存在的差异会对世界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因此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精神世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解释。而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也就是说,如果在教学中多注重生生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事物更完整和丰富的理解,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生生交往在教学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背景和条件,二者有其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差别。
      师生关系如亲子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垂直的关系,其主要是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由于教师的地位、人与人格修养方面的闻道在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更具深刻性和长久性。正是由于角色的预设,师生间很难达到平等的地位,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水平关系,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经验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其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对于促进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同伴交往是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之间往往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又很少带有强制性,因此这种交往是学生自发的、自觉自愿的,也是十分频繁的,这种交往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影响力都是不能低估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问的切磋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加速学生的认识进程,确保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在学生间的彼此交往中,也有相互间情绪的感染、思想的沟通、志趣的影响、行为的约束,而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积淀”成学生群体的精神文化氛围,其中包括学生所认同和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等,这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思想成熟、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也会影响到师生交往。例如,学生同伴群体的文化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的导向作用。因为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与教师进行关系活动的并非单纯的个体,而是身处学生同伴群体的文化成员,学生同伴群体文化对教师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有关师生关系的价值观念,指导着学生与教师进行关系活动时的具体行动方式,从而对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发展发挥着持久且深刻的导向作用。此外,教学中的生生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温情与信任,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与策略。学会有效地表达自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麦克费尔认为,为了使学生实际地学会体谅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合作和交流中,学生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
      在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发生着频繁而复杂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教学交往系统。作为教学交往这个大系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生交往应得到重视,因为各个系统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个教学交往的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

    推荐访问:交往 生生 试论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