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300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忧思与对策】

    时间:2019-01-15 03:24: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忧思;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八条:一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三是能够心理上接纳自己;四是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五是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六是人际关系良好;七是学习方法得当;八是能应付一定的挫折,如失恋等。根据大量的调查情况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中因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增多,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2003年《中国青年报》报道: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周一超参加公务员应聘,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竟阄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广西籍学生马加爵因平日性格孤僻多疑,与同学打牌产生误会后残忍用钝器连续伤害四位同学,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据心理学家们大规模抽样调查,在我国大学生这样“高智商的群体”中有“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比例大致在30%-40%左右,比较严重的大致在10%左右。我国医学界和残联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精神病人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人,其平均年龄是25岁,每天自杀的人数是400人,自杀未遂者是它的10倍,有自杀动机的人更多。在这些调查统计资料中,青年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以及触目惊心的数字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心理问题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当今大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理想与现实冲突
      从个体发展心理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在他们脑海里设计出美好的未来和前程。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常阻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近年来高校扩招范围越来越大,使之毕业就业出现巨大竞争压力。大学生变得到处都是,而自己却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成,毕业、就业、考研、出国......,众多大学生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徘徊。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部分学生逃避现实,消极颓废,沉溺于玩乐放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2. 自尊感与自卑感交织
      大学新生都是中学时老师、家长、同学心目中的佼佼者,有很强的自尊心,当他们带着说不出的自豪感与优越感走进大学校园,突然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在中学时代所拥有的同学中的核心地位已经丧失,往往难以接受,表现出对自己不满意、不接纳、不喜欢乃至对自己的苛求,加之生活上从依赖父母老师到独立,课后学习由统一安排到强调自我安排,以及校园内外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各种诱惑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昔日的自信不复存在,自卑感油然而生。
      3.人际交往紧张与困难
      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紧张与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另U人,对他人的言行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常因讽刺挖苦同学而伤人;有的学生互不示弱、互不谦让而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报复措施,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有的学生由于任性、偏激或喜怒无常等个性而难以为他人接受,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学生由于严重的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担心自己不会说话,担心被别人瞧不起,担心别人取笑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封闭;有的学生我行我素,从不与别人沟通;有的学生虽有沟通的愿望而不得其法,常常引起误解,造成心理不愉快;有的学生长期把网吧当作打发时间、排泄心理的去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一切都没有问题,回到现实中各种问题却越来越不能解开,这种过于依赖网络,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4.情感困惑与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伴随性发育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他们渴望爱情憧憬婚姻却缺乏成熟的爱情观念、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当遇到这类问题或相关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为此无心学习;有人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越陷越深;有人同时爱上了几个异性,对谁都难以割舍,于是奔波于多角恋爱,难以顾及学习;有人因恋爱告吹导致心理变异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诸多不良情绪困扰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大学生的需要经常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消极情绪体验。如焦虑、烦躁、抑郁、偏执、冲动、冷漠等,不少大学生陷于这些不良情绪困扰中而无力自拔,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成才。
      6.学校与社会的心理救治系统不健全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另外,社会心理咨询手段方法也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大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7.对贫困学生关怀不够
      贫富差距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同学,一些花钱大方,过着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而另一些同学却省吃俭用,到处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还有“城里人”与“乡下人”间日渐扩大的鸿沟。这种落差与鸿沟给贫困学生、农村学生带来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在进人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目前,高校现有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而且大多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兼任,专业咨询人员极少。心理咨询工作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因此,必须加快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培养,同时也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的人格晶质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技巧,提高他们防卫能力,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针对新生面临的高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选择、人际交往、情感、学习方法等问题,可以在1-3年级开展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的和谐专题讲座;1-2年级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业成败的智力发展的专题讲座;2-4年级开展个人前途与就业辅导以及人格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以求防范各种心理疾患的发生,促进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
      3.建立网络体系,加强情感疏导
      结合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研究与开展咨询活动的重要手段,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和宿舍长为骨干的群众性思想工作队伍,形成信息畅通的网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做好个别疏导工作,尤其是当学生遇到由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冲突、生活困难、情感危机、疾病等引发的焦虑、抑郁、痴迷等心理现象时,要加倍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疏通,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软件”,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班风上。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它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外部条件。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班风相对校风而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一般来讲,凡是处在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宽松友好的班级中,就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能获得力量感;反之,就会使人感到孤独、寂寞、离群、紧张、压抑。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还要建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它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充满生机的感受,从而愉悦身心,消除疲劳,减轻紧张和焦虑。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演出、体育运动、节日庆典等,使学生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得到缓解,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目前,重庆市教委已正式宣布:各高校要按照3000:1左右的生师比配足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将为10万新生建心理档案,规定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必修课。重庆市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有关的措施和办法。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使重庆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更加有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忧思 健康教育 对策 大学生心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