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偏颇之我见]

    时间:2019-01-12 03:21: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童话是儿童挚爱的文学样式,以其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和儿童性备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的童话教学存在内容功利化、教学表演化的偏颇,偏离了童话的审美愉悦功能,削弱了童话教学在儿童成长中的应有价值。
       关键词:童话教学;功利化;表演化;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86-01
       童话是一种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可爱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通过阅读,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伴随着美的享受,他们的内心往往建立起一定的生活常识,形成为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所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童话内容功利化 1、也许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排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转变使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纠正了文革时期将语文课变成政治课的偏向,对语文教学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了一定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童话由于其特殊性,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高度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可能丧失审美愉悦的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变成一种被强迫的负担。 2、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偏颇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偏离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的独特性,完全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这种做法预设了一个前提,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虽然“五四”运动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童话教学的道德教化倾向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传统无意识继承的结果。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童话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童话教学形式表演化 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表演热热闹闹,在有的教学中,甚至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例如有个老师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这些表演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推荐访问:偏颇 我见 小学语文 童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