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2017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_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时间:2018-12-30 03:36: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份好的试卷是一面旗帜,引领鲜明的理念;是一声警钟,提醒脚下的误区;是一块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注重人文内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功能之一。材料或引导学生注意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或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增强责任意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考试过程,又是一次受教育过程。
      综观07年08年两份试卷,选用的材料鲜活而多元,且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其中有的涉及当前的重大时事,如汶川地震(字词题)“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历经cāng sāng________,饱受mónàn________,但每一次都能以我们民族特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我们坚信,有各族人民并肩xiéshǒu________,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紧密结合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从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语中能够给学生以激励,能够为我们中华民族而自豪,命题人的意图可窥见一斑。又如07年的字词题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又重视了熏陶感染作用,“青春不仅意味着qiángjiàn________的体魄和娇好的容貌,更意味着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和活力无限的jīngcǎi________。在这人生旅程的黄金时节,让我们一起畅想明天,chōngjǐng________未来,在年轻的旗帜下悄悄地留下一行豪迈的青春誓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文字对考生会有很大的震撼力,会使考生为自己的将来、祖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北京奥运火炬(说明文)“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对奥运火炬的结构、燃料、材质作了介绍,是一篇既切合现实热点又体现高科技特色的说明文,关注现实生活,展现时代风貌,文体特点和人文气息兼具,学生会为日益强大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同时又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这篇选文关注现实生活,展现时代风貌、文体特点和人文气息兼具的美;而08年中考试卷中的一道成语题堪称绝妙,“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
      A.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
      B.今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届时通过电视直播,地球上的观众对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C.改革开放30年来,南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D.“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辨别成语的能力,更值得称赞的是把“神舟七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样一些国家大事表现了出来,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祖国正日益强大,祖国欣欣向荣。这道题可能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会产生影响。
      在阅读理解中,所选材料有的是文学表述,有的是议论阐发,有的是说明介绍,大都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容易引起考生情感的共鸣,渗透着较强的人文精神。《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一文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蕴含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对于作文“带着微笑出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题者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心灵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深入灵魂深处,感悟生活,感受亲情,认识自我,探求哲理,这对学生把握自我、走向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二、重视实践运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历来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在新课改以来的南通中考试卷中可体现出来。如“据报道,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于2008年5月经过南通地区。请合理想象奥运火炬进入我市时的情形,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为现场直播配上一段热情洋溢的解说词。(要求:体现南通的特色、北京奥运火炬的特征和传递现场欢快热烈的气氛,语言生动流畅,具有感染力)”。在新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而这样一道情境题基本上涵盖了这些要求,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这道题目将对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地方人文知识的考查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真正做到“学中用,用中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最基本的,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由此可见,命题者重视说的训练,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把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当成花瓶做摆设,而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训练。
      
      三、强调探究创新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这在南通中考试卷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这篇科技说明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学科间有机的渗透。又如08年中考试卷的第六题:丰富多彩的初中语文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九年级(6)班组织了一次“我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活动,其中有主题为“话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交流会。在这次活动中,请你完成以下任务:①为本次交流会的场地布置拟一副对联,要求所写内容切合活动主题。这道题既考到了对联的知识,又结合了课内的语文专题活动,一举两得,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题目要告诉老师现在的语文教学既要侧重结果又要侧重过程。再如散文《大美之美》则带领学生放眼西藏的山水,领略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试题在设计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在完整的语境中理解、领悟词语、句子或语段的思想内容、感情倾向的能力,以及评价性阅读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和实践能力。
      
      四、注意课内外联系,进行有效课外拓展
      
      要突破课内外限制,实现课本内相关内容的链接和向课本外的延伸。08年南通市中考试卷第6题直接利用教材中语文专题研究“我心中的语文”设计;第19题将选文与教材上的《错过》一文做比较,请学生说出阅读感悟;尤其是文言文部分,根据江苏省教研室对南通07中考试卷的评析要求,将课外选文与课内文章《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具有较为明显的导向作用。又如07年中考诗歌鉴赏题《雪梅》,诗的前两句在课文《往事依依》中出现过,后两句则属于课外延伸。这样的题目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陌生,但想通过死记硬背来做题又是不可能的。
      
      五、体现地方特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地的教育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各地中考试题的地方区域色彩也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考查目标的定位更具有区域教育发展的特色,试题的题源和题料也更具有较浓的地方文化特色,08年的“风能发电”的说明文,涉及全国最大的风能发电基地――南通;成语题的第三个选项讲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南通取得的巨大变化;修改病句中把地方戏引入教学;07年的第十题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为火炬在南通的传递配上热情洋溢的解说词。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勤于钻研,积极探索,不断反思,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页.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3]康培.2007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试题分析.网络.
      [4]张慧玲.中考语文命题研究及改革实施方案.网络.

    推荐访问:南通市 评析 中考 语文试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