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说课稿】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时间:2018-12-25 03:24: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此前学习的“法律护我”主要阐述法律的特征和对未成年人的“四个保护”,针对性很强,为过渡到本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本课教学主要阐述法律不仅有保护的功能,同时还有制裁的功能;而继本课之后的“法律‘雷池’不可越”、“对不良诱惑说‘不’”等内容,与本课的联系十分密切,学好这一课将为后面一系列法律常识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3.4明确要求:“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为此教材做了如下设置:(1)什么是违法行为;(2)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定义和界限;(3)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这三部分的内容,线索清晰、相互衔接,从整体上反映了课标的具体要求,是一节对初中学生进行警示、戒勉教育的课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说长道短”、“今日说法”、“开心词典”、“自我检视”等活动,感受法律就在我身边;进一步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感受不良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步认识法律的基础上,懂得法律不仅具有保护的功能,同时还有制裁的功能。感受法律既有情,又无情。学习法律知识,就是要懂得法律划定的界线,行为上遵守法律,而不能违法犯罪。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上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动机。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学生只有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知道它们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恶果,才能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才能在行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2)如何界定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有时在具体的案例上很难界定,毕竟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尚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很多学生抱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没有什么关系”的错误想法,因此,在课堂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首先要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懂得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明确“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我不违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说长道短”“今日说法”等活动,让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进行模拟体验,达到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目的。
      (2)讨论教学法。通过“思考与讨论”、“自我检视”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学法
      (1)合作学习法。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自主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四、说教学过程
      
      1.“说长道短”
      以“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违法吗?”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查找有关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知识,对“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违法行为作出准确的说明;激起学生对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小事”的关注,从而引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教学。
      2.“今日说法”
      以发生在某中学的“手机抢劫事件”为案例展开“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的分组讨论。
      相关问题:
      (1)案例中黄某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含义,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将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案例展示和讨论、交流中受到触动。
      3.“思考与讨论”
      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话题,讨论不良行为的现象和本质。
      相关问题:
      (1)这些同学的态度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2)你还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或犯罪?
      (3)从陈法官的报告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知道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或犯罪;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在交流中获得真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4.“自我检视”
      填写“行为习惯表”。将班级同学分成4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将小组意见在班上交流。
      相关问题:
      (1)你觉得你对自己、他人、社会都是个负责任的公民吗?
      (2)如何改正自己的的不良行为习惯?
      (3)如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设计思路: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并进行自我分析,客观地评价自己,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
      5.“开心词典”
      由上面环节分成的4个小组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再次选出一位代表,代表本组参加本轮知识竞赛。
      相关问题:(仅列1道题目)
      (单项选择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不良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不良行为虽然对他人有些影响,但能体现自己个性。
      B.不良行为跟违法犯罪行为还是有一些区别,所以别记在心上。
      C.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改正,任其发展,便会去干一些违法的事。
      D.看不惯,但因为不违法,听之任之。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学生比较熟悉的电视节目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6.“聆听感悟”
      播放《远离罪恶 沐浴阳光》的录音。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聆听感受。
      相关问题:
      (1)阿浩同学的违法行为是如何越陷越深的?
      (2)阿浩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聆听进一步感受不良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更加珍惜在法律保护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的美好时光。同时,也为本课“知、情、意、行”目标的提升和本课的结束营造良好气氛。

    推荐访问:勿以恶小而为之 说课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