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伤寒论》“客热”辨析*

    时间:2023-06-30 19: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李冀,李岩,邵彦祺,刘宇洲,杨慧波,付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客热”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分别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提及“客热”。其多为虚热、假热,皆由失治误治使阳气虚浮而成。《说文解字》言:“客,寄也。”为寄托于他处之意。“客热”指外加而非本位之热,非外邪也,多因失治误治,使非本经之热浮越而暂寄于局部而成;
    “本位热”即因外感或内伤致脏腑自身阴阳失和而生。

    《伤寒论》之“客气”,诸医家各抒己见。今人认为仲景之“客气”专指由于胃气虚而生之阳热邪气,为虚阳上逆所致内生邪气。“客热”相较“客气”而言,其热之外象更明显[1]。亦有人认为要理解“客气”的意义当先审其病机,而后析其义理,其中“客气动膈”之客气均当指表阳之邪热内陷,而“客气上逆”当责胃气虚而心火旺[2]。另有学者认为客气是指因机体之虚而使厥阴肝经之风气偏盛,并游寄客居于身体某部位,使得该部位气血紊乱而发病[3]。风生火,火生阳气,故风气太过则生热。以上学者们对“客气”之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均认为“客气”与火、热相关,并且其性多虚。“客热”则是在“客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其热象更明显,其性更虚。

    2.1 太阳客热《伤寒论》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刘渡舟[4]认为,此条为解释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之病机所设,其“客热”为假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热。《医门法律》云:“盖脉之数,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其客热;
    胃之冷,由于阳气不足而生其内寒。”认为此条客热为因误汗而外用辛温发散之品,致阳气虚浮,则脉数而无力;
    胃之冷为正气虚损,胸中阳气衰微所致;
    《伤寒贯珠集》载:“脉数为热……浮热不能消谷,为虚冷之气,逼而上浮,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曰客热。”客热为暂寄于上之浮热、虚热,不久即散,故此热不属本位,即为外加之邪气。《古今名医汇粹》论:“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阳气微则荣虚,荣虚则不为阳守而浮为客热。”认为此间客热为发汗致卫阳受损,荣气虚弱则浮越在上而成,荣者,其性属阴,应在内在下,今卫虚而外泄虚浮,故曰客也,其热亦为客热。未汗浮数,是卫气实;
    汗后脉数,是胃气虚。故胃中虚冷为汗之后,阳气更虚,一则无以温养膈气致不能转阳运阴;
    二则荣血不足而不能振奋胸阳。以上几条,均为对太阳病误汗伤及阳气,致胃中虚冷,阳气虚亢的释义,虽有意见相左之处,但均有“客热”为虚热、假热之意。

    2.2 阳明客热《伤寒论》载:“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脉浮而紧,当与太阳伤寒别之,此浮为阳明热盛,紧则为邪气盛之象。邪热散漫,未聚于胃腑,故曰胃家未实,妄下之虽可去其腹满、身重等,但胃腑因下而空虚,上焦客热之邪气趁机而入动膈,致心中懊憹不安。舌为心之外候,舌上苔之性状亦为心之所征也。舌上苔白者,知客热客于上焦也,当与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
    舌上苔黄者,知客热客于中焦也,当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生津;
    小便不利者,知客热客于下焦也,当与猪苓汤以通利泻热。此阳明热证之不同治也,亦即柯韵伯所谓阳明起手三法:清上、清中、清下,既不使其津液燥,又不使其水聚于胃。

    2.3 少阳客热少阳者,小阳也,其阳气于三阳之中最少,亦谓之幼阳、嫩阳、稚阳。少阳之阳气如日初生,虽少而又蓬勃向上,对人体脏腑功能起温煦、推动作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之气主散,故以开为用;
    阳明之气主降,故以阖为顺;
    少阳之气主和,故以枢为要。少阳位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少阳感邪,当用和法以和其半表半里之邪,协调表里阴阳,若有兼夹之邪,当于和法之中寓汗、下、温等法治之。因少阳之阳气微,抗邪力弱,不可单以汗、吐、下法等治之,恐徒伤正气,无力御邪,变生他病。《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少阳经脉中于风邪之证,经气不利,郁而化热,热壅于经,则发耳聋、目赤、胸中烦满。邪非在表,故不可吐,非为在里,亦不可下,当以和解少阳为法。吐则阳气伤,阳气虚弱则悸;
    下则阴血损,阴虚火旺则惊。误吐下致阴阳两虚,而生“客热”,搏于心则见悸,客于筋则见惊。故少阳经之治,当为和也。

    2.4 太阴客热太阴为三阴之始,病位由腑入脏,意味病邪深入,由轻到重,主要表现脾胃之盛衰。脾为后天之本,李杲认识到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创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出“阴火”之论。“阴火”为脾胃元气虚损,阳气郁闭于内而生之火。“阴火”论虽由李杲提及,但“阴火”形成之病机及治则治法在 《伤寒论》中亦早有体现,如经发汗、吐、下误治后,损伤脾胃阳气,影响正常气机,而生“客热”[5]。如《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邪气在表,医反下之,是虚其中气而陷其邪气,则谷无力运化而下利日数十行。心下痞硬而满,为脾气下陷、脾胃虚弱、斡旋失司,则其痞当是无物无滞之虚痞也;
    硬当是无形无质之虚硬也;
    满当是无胀无痛之虚满也。胃虚不能消谷,未消之饮食物令胃气不和而上逆,因成“客气”,故有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若医不辨虚实,而复下之,其性更虚,其痞益甚。然此心下痞非阳明胃家实之结热,而是胃气大虚由生之“客热”所致。伤寒中风,本应汗之,而反下之,此为误治一也;
    外邪内陷,本应益之,而反损之,此为误治二也。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以补其中气,镇守中州,不令“客气”上逆;
    又使脾气升、胃气降,以复中焦升降气机[5]。人参、大枣合炙甘草共奏益气之功,干姜温脾散寒。半夏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胃中之热,又泻已上逆之痞气。此脾气下陷,胃气虚衰之重证,当以甘草泻心汤补中气、和胃气、除“客热”、消痞满而诸证自除矣。《伤寒论》载本方不用人参,但后世部分注家及《千金翼方》《金匮要略》等均载本方有人参,考虑此为一下再下、脾胃虚极之证,本方应加人参以增补益之功。

    2.5 少阴客热《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邪气循少阴脉之走行,传入少阴,在下为泄利,在上为咽痛,胸满心烦。肾者,水火之脏,阴阳之根本也,下利为寒,寒随利减,热随利生,客热由发,热气充斥脉中,不独伤本脏之气,亦消铄心肺之阴矣。猪肤,其性甘寒,气味先入少阴,益阴除客热,则咽痛得止,故以为君;
    加白蜜,取其性之甘以缓急而痛减,润以除燥而烦满愈;
    白粉为白米粉,取其谷气以养胃气,既可甘温止泄利,又可养脏补下后之虚。诸药相合,滋肾阴,除客热,润肺燥,生津液,补脾胃。《伤寒论》又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不差者,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客热,为阴虚而发,亦可称之为“阴火”,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不可以苦寒之品清之,当以甘寒之品滋之、润之。甘草汤,甘以缓急,寒以除热,主少阴客热咽痛;
    因其是客热在经,苦寒清热,徒伤正气;
    辛凉解表,难以入经,只宜生甘草甘缓清热,解毒利咽[6]。任应秋曰:“观《伤寒论》诸方所用甘草,十之九皆炙用,仅此则生用,盖炙则助脾土而守中,生乃和经脉而散热,组方之法,即在于此。”桔梗汤,甘辛合用,而甘胜于辛,主少阴寒热相抟咽痛;
    半夏散及汤,温散寒邪,涤痰开咽,主少阴客寒咽痛也。世之医者,咽痛多以热论之,或实或虚,极少以寒论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噫痛颔肿。”

    2.6 厥阴客热《伤寒论》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邪自太阳传至厥阴,无论何种传变形式,均提示病位较深,则热亦深。热邪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
    至厥阴成消渴者,木郁化火,灼伤津液也。此消渴者,为饮水多而小便少,非消渴病之多饮多尿。肝者,厥阴风木之脏,内藏相火,木能生火,厥阴客热,则肝经风木之气挟相火郁极而发,肝气通于心,循经上冲,故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者,有热则善饥,此为厥阴传经尽,当入腑,胃虚客热,故饥也;
    然肝木乘脾土,且阴寒为散,运化失司,故不欲食也;
    食则吐蛔者,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下之,胃气更虚,风木来乘中土,必得吐下不止。

    综上,从六经分论《伤寒论》“客热”之机理及治则,发现张仲景提出“客热”这一概念,主要为解释因失治误治,致阳气虚浮,非本经之热浮越而暂寄于局部所生之诸多证候。“客热”之证虽以虚为多,但却有实象,即“大虚有盛候”,故临证当详审病机,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理。因热须区分本位与外加之热,故仲景特以“客热”命名,以示后世之学者。

    猜你喜欢客气厥阴少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4期)2022-11-23不客气幼儿100(2021年27期)2021-09-09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中国民间疗法(2021年5期)2021-06-09浅论厥阴病之实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1期)2021-03-28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中医药通报(2020年1期)2020-01-13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中医药通报(2020年2期)2020-01-10美味巧克力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8年9期)2018-10-24不客气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7年2期)2017-03-09别客气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9期)2015-09-29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环球中医药(2014年9期)2014-04-02

    推荐访问:伤寒论 辨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