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融媒视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重构

    时间:2023-06-19 18:45: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婧文 孔令顺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近年来,各大传统媒体在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样态,最为显著的一点为:在用户信息获取习惯的转变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不乏传递主流声音的主流媒体。截至2022年8月底,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官方抖音账号的粉丝量均超过1.5亿。另外,2022年2月,《新闻联播》解锁“竖屏模式”,11日晚7时其片头曲首次在微信视频号响起。诸如此类新样态的出现既在传播方式上寻求“互动”,又在传播语态上走向“亲民”。

    相对于制作技术和内容样态等显性要素而言,语态方面所呈现出的演变较为隐晦,其转变的过程也相对比较缓慢,因此新闻语态的变革往往被视为媒体传播范式变化的标志[1]。我国电视新闻节目自诞生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受众审美的新变,不断呈现出新的语态之变。同时,新闻事业(或媒介)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新闻节目有着其他节目无法比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在媒介融合、技术更迭的大潮中,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在市场中坚守,在困境中突围。

    “语态”通常指代语法学中的概念,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以说明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而本文中所探讨的语态则指电视语态,与语法学中的语态并非为同种概念。孙玉胜在其著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首次提出了“电视语态”的概念,他指出“在新闻报道的传播要素分析中,语态指的是表达方式和叙述态度”[2]。他认为电视媒体应降低自身的语调,尝试用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去吸引观众,而不是仅仅关注电视新闻节目的写作风格[3]。尽管书中并没有针对“电视语态”的概念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但随后诸多学者针对这一概念进行扩展研究。

    首先,关于概念的界定,周海钦认为“新闻语态就是新闻的表述方式,即新闻在播报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语气、态度和方式”[4]。其次,亦有关于新闻语态的转换与变迁研究,崔林根据传播语态将中国新闻业从始至今划分为“讲话”“说话”与“对话”三个阶段[5]。再次,关于融媒背景之下,中国电视新闻语态的未来路径,周玉兰认为“在电视人的积极选择和网络媒体日益广泛的影响和挤压下,中国电视新闻的语态正逐渐呈现出各种新的变化。未来,电视媒体本身应该加入更多互动元素,成为最先进、最具代表性的综合型媒体,这是电视媒体的最佳未来”[6]。综合上述相关的研究,本文认为可将“电视新闻语态”理解为电视新闻的表述方式以及对于新闻观众而言所呈现出的外在立场。

    1.1 初创与探索:官方语态为主导

    自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至改革开放,是中国电视新闻创作和探索的初始阶段。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技术等多方因素的冲击,这一阶段的传播媒介仍以报纸、广播为主,电视节目创作手法上大多参照早于其近半个世纪出现的中国电影,这一阶段又被称为“电视电影”阶段,无论在节目风格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未形成自身的独立发展模式。另外,这一阶段的电视主要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总的来说,当时的电视新闻作品更偏向于“宣传品”,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思想,启迪大众,创作风格比较单一,服从并服务于政治,节目中所呈现的语态以官方语态为主[7]。诞生于这一特定时期的《电视新闻》《国际知识》《新闻联播》等电视新闻节目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1.2 迭起与发展:向平民语态日渐过渡

    改革开放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视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适逢改革开放,国家经济蓬勃增长,1978年,国家批准原上海电视机厂从国外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竣工投产。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彩色电视在中国真正进入了普及阶段,媒介影响力逐渐超越广播与报纸。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除了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开办经营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外,所有符合条件的省辖市县都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可能经营广播电台、电视台。该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市、县开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加快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步伐。

    从语态划分来看,这一阶段是我国电视新闻语态由官方化向平民化的过渡时期,《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等一系列新闻节目都是这一时代的突出代表。相比上一时期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的“宣传品”,这一时期的新闻语态更追求平民化与个性化。从电视传播者的态度来看,“平视”代替了之前的“俯视”,电视传播者开始尝试与观众平起平坐,“平等沟通”取代了“上传下达”,更多表现出一种“说话”的态度[8]。

    1.3 求变与创新:多元语态齐头并进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电视经历了政策的调整、新技术的挤压以及市场的选择等一系列状况后,最终呈现出一副稳中求变、多元共生的全新样貌。首先,省级电视台上星,打破了“央视为主,一家独大”的单级竞争格局;
    其次,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受众被分流到各个新媒体平台;
    再次,电视传媒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播出内容决定着市场的回报率与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节目的生产实践不得不在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背景下考虑收视率与市场效益[1]。为了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冲击,电视不得不重新调整,挖掘其独特的媒体优势,在多元语态下融合共生。正如孙玉胜先生指出:“目前主要有三种语态,精英语态、主流语态、大众语态。这三种语态如何才能和谐共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9]因此,这一时期的新闻节目语态逐步呈现出交互性、平民化、故事化等特性,最突出的特征为传播模式从传者模式向受众模式转换,打破了以往“上传下达”的姿态,更多地变为一种互动与对话的状态。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开设短视频节目《主播说联播》,适应了传统媒体变革新趋势,是新阶段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尝试,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电视新闻语态的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上文提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的新闻语态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形态,而不同时期的外在表现根植于特定背景下的变革内驱动力,例如,技术的革新、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格局的新变等因素都可或多或少地影响语态的变化。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媒介融合视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大致主动或被动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2.1 互动性:融媒时代的超强对话

    相比网络媒体,自说自话的传统主流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互动需求,这是造成电视新闻媒体收视下滑、受众分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下,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是语态重构的重要趋势。通过新闻主播对话题专业性、政治性的弱化,《主播说联播》实现了从新闻节目“讲话”到“对话”语态的转变,用个性化解读代替传统式播报、主观化共情取代严肃式报告、民生性议题引导宏大式时政,搭建起信息与受众间交流互动的桥梁。视频文案金句不断,“No zuo no die”“你们离凉凉不远了”“夜宵时间到了,要么上点榨菜”等各种“热梗”占据热搜,用多元活泼的话语引导国家时事,传递主流声音。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多元化,尤其是客户端、微信、微博、微视频组成的“三微一端”等新媒体产品出现,传播符号多样化,使得受众的感官更易得到满足[10]。《主播说联播》不仅凭借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还自带话题加盟抖音、微博等社交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与网友进行评论互动,实现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维互动。截至2022年8月,《新闻联播》官方抖音号粉丝量已高达3 497.2万,《主播说联播》是《新闻联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尝试,这一成功之举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占有了一席之地,开辟了新闻联播的舆论新阵地。

    2.2 平民化: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

    在电视新闻中,人文关怀指节目的议程设置对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关切,新闻语态具体体现为:突破单一的官方语态,用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关注平民,关注底层群体的生存现状,对善恶人性进行赞扬或贬抑。

    平民化,就是把所谓“高、大、上”的东西降低“身份”,使其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从而达到贴近群众,贴近人民,贴近人心。新闻节目中同样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1]。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平民化越来越成为新闻人与受众共同追求的新趋势,平民视角日渐显露。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无论在选题或是播报方式上都更加突出平民化趋势,报道的关注点从时事政事向平民热点转变,中国普通群众的形象与事迹被完整塑造。“雪线邮路上的幸福使者其美多吉”“焦煤脊梁谢延信”“90后挡刀女孩崔译文”“宁波北仑三集装箱码头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等普通岗位的民族群众都可以成为主流媒体所描摹的主角,单一的个体最终被塑造成生动的民族群像。由官方语态向平民化语态转变,既是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必然趋势,也是电视新闻媒体真正能够做到“与受众共情”的转折点。

    2.3 故事化:新闻节目的新型叙事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曾将“故事化新闻”释义为:“使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详细地展示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的故事,以及事件中的隐匿的戏剧性冲突。”[12]新闻故事化是近几年来新闻界出现的一种可以更大程度吸引受众、提高传播力的创作或叙事手法。在新闻故事化的指导下,新闻以讲故事的形式被呈现,将原本“高、大、上”的内容变得通俗而生动,受众仿佛身临其境,对人物、事件产生强烈的认同或贬抑。

    新闻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CBS)的《60分钟》栏目,其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节目被划分为多个完整的故事。“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是每期栏目开始前主持人都要说的台词,这里用的是“故事”,而不是“报道”或“事件”,正如节目制片人休特所言,“《60分钟》就是要创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严肃的问题讨论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形式,要用讲故事代替讨论问题”。《60分钟》于1968年首播,至今(2023年)已播出50余年,在美国新闻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受观众青睐,而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始终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

    在国内,用故事化的方法去讲述新闻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其改变了以往解说词加画面的制作模式,是中国电视新闻栏目从“宣传”到“讲述”的首次尝试,节目始终推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故事化模式积极回应了受众“讲故事、听故事”的需求,是未来主流媒体价值传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

    找准定位、开拓创新既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语态变革的共同使命,也是必然趋势。纵观往今,从语态概念诞生之时直至当今,电视新闻已被迫卷入媒介融合大潮,在尊重新闻客观性的前提下,我国电视新闻语态主动接近新媒体,不断斡旋与受众间的关系,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创新新闻语态的表达。

    当今已进入媒介融合的时代,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也受到了巨大影响,新形势下的媒介生态正影响、改变着传统电视的生存发展[13]。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新闻语态必然会实现自身“软化”,增加更多“对话”形态的表达,但同时电视新闻也应有效引导,把握好语态表达中软与硬的界限,在新时代持续发出强有力的主流声音。

    猜你喜欢 语态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高中生·天天向上(2018年3期)2018-04-14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方言新闻节目探索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推荐访问:语态 重构 节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