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地方文献移动获取的建设构想

    时间:2023-06-17 22:5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乔 华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280)

    云计算日趋复杂、云数据风起云涌已成为互联网界最为壮观的景象,社会思想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如果说个人电脑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才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同时,5G移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使得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它们的发展对各行各业将带来深刻变革,使各行业既充满机遇又遍布挑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说:“在信息时代,对数据的积累、加工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国力的新标志”,“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价值”[1]。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就是顺应这种大环境而进行的生存选择与建设构想。

    1.1 云计算与云数据

    云计算就是借助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MSP(管理服务提供商)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各种服务器及个人PC连接起来以获得超级计算机的功能,再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的网络计算能力[2]。从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等空间产生的云数据庞大又零散,从其中收集利用地方文献,传统的方法适应有限,只能靠日趋精密与复杂的数据分析、挖掘与整合技术。

    云数据,即云数据库,是人们对使用网络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及管理的服务器、数据中心[3-4]。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地方文献正在被逐步整理出来公布在网络上,同时大量新的网络地方文献也更快速涌现,这些庞大的数据漫游在网络空间这一汪洋大海中,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资源。

    1.2 “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地方文献建设现状

    1.2.1 在“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方向将更加不明确,工作重心也更难把握

    从技术角度来看,一方面,多年沿用的手工收集、整理、标引、著录、录入数据库等的传统技术,尽管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但现在断然抛弃显然为时尚早;

    另一方面,若是顺应时代主动引进云计算等网络技术,但据其目前的不成熟与不系统,盲目过早介入,造成的浪费风险也必须全局考虑。

    从数据角度来看,一方面,地方文献传统时代积累的资料既厚又重,散落于民间与各个馆舍,收集利用已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云数据环境游逸网络间的文献更以几何级速度倍增。对地方文献建设者来说,传统建设已很繁重,而网络文献发展却又迅速,今后如何侧重,将是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

    从运营与管理角度来看,地方文献历来是在国家主体性框架下运营管理,运作资金相对雄厚,并配有稳定的专业队伍,但管理视角是宏观的、主体性的,缺乏微观与个体化的温润。而民间及个人的运营与管理,虽在资金与专业人员方面有所欠缺,但却可以补充国家主体性下的遗憾。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现状,使得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工作方向将更加不明确,工作重心也更难把握。

    1.2.2 云服务商日渐对地方文献事业形成威胁与挑战

    目前,与地方文献建设单位相比,云服务商在数据与技术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服务方面也日趋成熟与完善,人们对它们的依赖明显超越地方文献相关单位。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透露:“百度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将近100个PB,1PB就等于100万个G,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量的总和”[5]。谷歌云、百度云、亚马逊云等超级云服务已然雄霸互联网,小型企业云更似雨后春笋般成长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如果他们借助发达的网络科技包揽了信息收集、整合与共享等工作,地方文献事业的前途将岌岌可危。

    1.2.3 移动终端的发展适时为地方文献建设提供新的共享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凭借其良好的网络交互界面、成熟的操作系统、快速的网络宽带、丰富的应用软件、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通讯及网络共享的主要移动工具,同时以抖音为主的各种自媒体以个性化、丰富媒体性、群体性特点使得交流与传播更便捷,显然,它们已经为取代桌面平台成为新的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把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在移动终端网络平台中,让人们随时随地访问并下载各自所需的文献,不失为一种让地文文献重焕青春的良好途径,借机完成地方文献现代化建设与管理。

    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特殊的记忆保存使命,短期来看,其多年以来沉淀的严谨的建设规律还不会轻易被替代。在”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地方文献建设不仅要延续传统价值,更要体现其在网络时代的价值,所以,只能靠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在波澜壮阔的信息海洋中力求图存,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正好是顺应这种网络大趋势做出的生存选择与建设构想。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此后以“记忆”命名以地方文献为核心的为保护和传播地域文化的数字化项目纷纷建立,“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典藏”等工程相继开始[6],我国浙江图书馆的“浙江记忆”、成都图书馆“锦绣成都”、山西图书馆“走进山西”、辽宁图书馆“东北图录”、山东图书馆“齐鲁文献”、天津图书馆“津门旧影”也相继涌现[7],这些数字化项目的纷纷建立,如果与移动获取建设进行挂钩,将具有比传统建设更加宽泛与厚重的意义。首先,它能借助移动终端比以往更广泛、更深入、更直观、更高效地促进该地区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进而促进地区、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团结凝聚与强大;
    二则促进学者研究地方文献的便捷性、丰富性,更高质量提高本地区专业文献研究水平与研究气氛;
    第三,移动获取对科技必将带来新的希望与难题,会倒逼行政部门积极改革,促进地区信息工业、信息产业以及衍生的相关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教育业的纵深发展特别是促进高校教育学科改革等;
    第四、积极适应云数据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开创地方文献新型建设方向,促进地方文献事业的现代化转型[8]。

    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对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通常散布在门户网站、网页、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种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服务、直播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空间)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与整合,借助网络传输硬件和软件,通过专门订制的网络平台尽可能地对外开放,以便外界用户使用现代化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轻松连接和访问。

    4.1 统一领导与计划性原则

    地方文献移动获取的建设工程浩大,环节复杂,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是无法保障它的有效进行。判断是否遵从统一领导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衡量:成立领导核心、明确分工、制定规章制度。首先由本地区负责文化建设的行政领导全权负责,由其成立建设小组,下设财政后勤、地方文献、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公关等主要部门,分别由该地区德艺双馨之人才担任;
    其次,对各部门进行任务分解,对它们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评估、指导,对相应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
    第三,颁布工作管理条例,以此督促各部门的工作进度与质量,并做为奖罚的依据与尺度。

    要保障整个建设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科学、严谨的计划必不可少。建设小组要依靠财政后勤部门、地方文献研究部门、数据库开发技术部门、网络技术支持部门、公关部门对本地的人才储备、物力财力、技术水平、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前期调研,再全盘规划整个建设,采取合理布局、重点投资、从易到难、从点到面、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等措施逐步开展。

    4.2 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是数字资源的生命,是信息组织高质量建设与网络共享的根本保证。地方文献移动获取要获得良好效果,需要四大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文献标引与著录标准化、数据库建设与管理标准化、资源整合与网络共享标准化、移动获取标准化,前两者的标准化直接决定后面标准化的进程与质量。对于前两者,国内知名的地方文献建设机构已做出相当的努力,例如,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儒学文献13个大型数据库都是基于Visual Foxpro自行开发的数字管理系统,甘肃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先后采用Unicom图书馆管理系统、清华同方TPI图书馆管理系统等,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基于丹诚Dt1000图书馆管理系统;
    同时,这些机构在文献的标引、著录方面也逐步总结出比较成熟的标准。但是资源整合与网络共享标准化,国内大多机构却无法呈现实质性的进展[9],这自然与地方文献网络建设的整体滞后有关,但前两者标准的各自为政与繁复松散对它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对移动获取的标准化建设又形成新的挑战。

    “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的标准化看似“难上加难”,但却也提供一个整合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契机。这就急需从地方文献网络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加快文献标引与著录的标准化建设、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尽快开发并普及资源整合质量高、网络共享性能好的统一整合标准与移动获取标准。

    4.3 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原则

    网络资源类型的多样性、数据库品种的繁复性、建设标准的不统一、用户需求的不一致,使得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整合,将是文献资源组织与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把以地方文献数据库资源为中心内容的各种网络资源通过技术处理,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用户通过某一种高效跨库、无缝连接的一站式服务进行查询;
    或者库与库之间通过元数据进行检索,这样不仅缩短检索时间,又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这种整合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繁琐,离不开众单位的共建共享,这就必须在统一领导下,尽快打破割裂局面,联合各建设单位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储备,统一调度,实行分工协作、联合建库,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合作。

    5.1 加快纸质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传统文献数字化建设体现在各地区对传统地方文献以书目数据库为主的建设,一般是按自建共建或集中采购来进行的。图书馆对富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都采用自建共建方式,如首都图书馆根据北京特色,建立了《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中国共产党北京党史资料库等专题全文库;
    中山图书馆在超星数图等公司的协助下已建设实体书目数据10万余条、题录数据3万余条、文摘数据2万余条、全文数据约170万页[10]。对于地方文献数据库的集中采购,如各地的方志产品,基本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以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传统文献数字化建设进程,必须要逐步突破大中小城市之间与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差距,强化各地特色资源库的建设,积极推行由收集整理、著录标引到系统管理的标准化程序,统筹规划多部门合作,避免重复,反对浪费,同时也要大力支持私人企业从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开发活动。

    5.2 完善传统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

    “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网络地方文献资源以其新颖性、时效性、便于获取等特点,对纸质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形成日渐严峻的挑战;
    但其范围广阔、分散繁杂,系统性不强也为用户造成不少障碍,所以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基本包括网络中地方性数字化图书与期刊、地方性门户网站资源、地方特色或专题数据库 ( 网)、与地方文献相关的网页与信息导航系统等。可以看出,网络地方文献已普遍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把对其的开发利用作为移动获取的重点工作显得很有必要。在这方面,不仅需要对统一的编目与数据库管理标准进行完善,建立网络文献联合书目、开发网络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
    另外还要对统一的信息组织规范与网络设计思路进行完善,建立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导航库、建立分布式共建共享型整合系统等[11]。

    5.3 重点开发移动网络地方文献资源

    使用移动终端在网络平台交流传播过程中,会遗留大量的数据,其中不乏极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源,比始民众自建的直播间、微信朋友圈等空间会有图像与音视频等形式多样的资源。对这部分的开发与利用尚属构想阶段,但作为有价值的事业建设,这方面的开发与管理不能熟视无睹,应及早筹建相关机制、设置专业人员,开展在此方面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5.4 大力发展资源整合工作

    传统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与各种网络地方文献资源开发的建设,其最终的目的是对它们进行整合并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展现出来。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是对建设分工的整合、对技术支持的整合,也是跨区域、跨部门、跨专业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是高度繁琐复杂的大型工程。这就需要统筹地方文献传统建设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产与自然保护区等的传统建设优势;
    统筹网络资源建设机构如超星、知网、百度、腾讯等数据公司,以便发挥它们在信息组织与建设的优势;
    统筹科技公司在云计算、挖掘、组织与整合的技术优势;
    统筹网络公司对网络平台建设与运作的技术力量等,通过这样的规划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

    6.1 立法及行政立法的缺失

    地方文献建设事业的滞后,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立法及相关行政立法,无法从整体层面提供深层次且长久的保障。从新中国建国到现在至今找不到一条完整意义的地方文献建设的法律法规[12],在“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对地方文献建设的立法更是势在必行,不仅仅需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立法,同时也需要有地区的行政立法进行配合,没有自上而下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将始终是分散、割裂的。所以各地的有识之士应团结一起积极向有关行政单位提议,争取早日实现此领域的立法及行政立法。

    6.2 组织领导、管理体制的缺失

    目前,地方文献建设的归口管理不确定、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造成重复建设[13],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从整体来监管其建设,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来促进其发展。鉴于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可以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制来加强促进地方文献的建设与发展,比如行政明文规定由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亲自领导,建立严格的管理体制,指导其下的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的组织建设;
    上下级部门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形成地方文献稳定而高效的建设队伍。

    6.3 经费问题

    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是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构想,没有充足的建设经费就无法保障其顺利进行。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建设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地区政府的财政核拨,只有政府的拨款参与进来,地方文献移动获取的建设才能全面得到保障。向民间筹资合办是另一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与百度、谷歌等网络公司联办,将其优异的资金运作机制、技术革新制度与管理制度融合进来,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另外,还可积极吸引地方富商名流等的家族捐款,对其家族历史等地方文献特色库的建设起较好的保障作用。最后就是吸取有关地方文献移动获取建设的课题经费,虽然不多,但可吸收此领域内专家的最新成果。

    6.4 资源建设及整合标准、移动获取技术标准

    由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浩帙与繁复,我们在传统时代构建的标准尚且来不及统一,网络环境下其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却随着对泛数字资源的组织与整合呈现更复杂的趋势。

    为有效整合云数据,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涌现不少的资源建设与整合系统,如国外的WebFeat、Zportal、MetalLib&SFX、Summon,国内清华同方的USP、中国试验性数字图书馆、CALIS等。地方文献在云计算、云数据环境下的建设与整合,不可能只采用一两种标准,要结合网络资源类型选用不同的建设与整合标准[14],比如对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导航,可以借用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自动爬行收割功能,对网络中的地方文献信息进行智能搜索、元数据自动编目、元数据收割、失效链接处理等技术处理来建设[15];
    对于分布式多部门的共建共享可利用中国试验性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应标准[16]。对地方文献各种异构数据库进行跨库链接、无缝整合时可采用国内清华同方的USP或北京拓尔思(TRS)的TRS-IIP整合体系的相应标准[17];
    另外,也要逐步开发基于元数据知识库检索的地方文献统一资源发现系统,可参照Summon发现平台[14]、超星的读秀和Medalink(百链)[17]进行标准定制;
    对于移动终端地方文献图片与短视频资源,可与腾讯、北京微播视界联合定制自动收割与管理机制等。

    在移动获取技术方面,面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国家大力发展5G网络宽带的时代背景,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尤显重要。从服务器到网站平台、大容量存储的交互、网站规划与设计、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如ios、androids、winphone)的兼容、以及数据安全性与网站防病毒防黑客的技术处理,都要形成尽量统一的标准模式,以使得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得到良好的实现。

    但同时要避免标准泛滥的问题,要根据网络资源的运作规律、网络科技的发展,由多方专家反复论证再采用。

    6.5 对版权的理解与把握

    由于网络版权立法永远赶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云计算高度复杂、云数据空前膨胀的网络新时代,版权立法既要密切结合国情、国际立法实际与法律规律,又要立足于技术发展,充分保障网络版权与移动获取之间的利益平衡[18]。

    目前,地方文献网络版权远不具备成熟立法,文献征集与移动获取可以沿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行政法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国家版权局与原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国务院2013年新修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首先,依据版权专有的相对性,把握我国最高法院对图书馆等非赢利性建设事业过程中版权侵犯的责任豁免权,对各种文献进行大胆且积极的收集与开放;
    其次,依据版权专有的绝对性,对收入库内的资源注明版权信息,以便用户自行与版权者联系。只有坚持这种基本规则,版权人、地方文献建设单位、网络服务商、读者才能有法可依,各得其益。

    地方文献的移动获取,要靠多种机构及个人共同作业,建设及投入使用时产生的二次文献成果、商业咨询报酬、商业合作与网络广告收益等,在法律保护框架下,也要得到切实的版权保障与收益分配。但同时,为实现网络版权与信息共享之间的利益平衡,也要促进这些成果的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6.6 地方文献领域内信息及网络复合型人才的缺失

    如果不从网络科技寻求突破主动培养信息及网络复合型人才,传统以藏为主的地方文献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渺茫——原有的地方文献从业大军不仅会被淹没,其沉淀几十年的传统构建也将被淘汰。

    要良好地做好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计划进行:

    第一,鉴于至今都没有出台地方文献建设人才培养的专门法律及法规[19],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加紧地方文献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只有正式的法律规定才能保障人才的正式培养。

    第二,积极调整高等院校信息资讯管理专业的建设方向,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信息管理系虽然在专业建构方面已做出适应网络发展的调整,如增设网络技术与应用、智能信息系统及信息组织研究等方向[20-21],但如果能专门突出地方文献专业设置比例、重视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的话,无疑将是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福音。

    第三,借助社会相关课题研究、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适时把研究成果回馈到院校及研究机构进行专业革新等。

    第四,全国各地均未形成广泛的地方文献官方及民间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少之又少,地方文献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远远不够[22],这些都无法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以后需要改进。

    整体来看,国内地方文献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地方文献事业建设的暂时落后,在云计算、云数据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却蕴藏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契合的机遇,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吸取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宝贵经验,始终保持信息共享乃地方文献焕发青春与终极发展必然主题这一坚定信念,在国家及社会地方文献主管部门的统筹与规划下,以民间与个体化的建设作为补充,重新设置移动网络时期的新标准与新模式,把我国的地方文献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文献建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科学与财富(2017年22期)2017-09-10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推荐访问:构想 文献 获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