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慕课发展历程回顾与全方位深度解读

    时间:2023-06-17 16:3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郑小军

    (1.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2.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1)

    从2008年全球第一门慕课(MOOC)“连通主义及连通知识”(ConnectivismandConnective Knowledge)诞生至今,慕课已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从2013年“中国MOOC元年”至今,慕课在中国也已走过了9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人们对慕课的认识依然千差万别,既有慕课的创新者(首创者)、先行者(引领者)、跟进者(拥护者)和冷静思考者,也有冒进者、中立者、观望者和反对者。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对慕课的认识依然简单地停留在名称上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缺乏历史的逻辑和发展的眼光。因此,有必要对慕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全方位的深度解读,以澄清人们对慕课认识的误区,提升对慕课的认识水平,坚定发展慕课的意愿。

    (一)OCW、OER与全球慕课发展

    慕课的兴起和发展是“开放课件运动”(Open CourseWare,OCW)及之后兴起的全球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的延伸。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向国际社会宣布推行开放课件运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概念。[2]2005年,“开放课件联盟”(OCWC)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首次会议。2007年9月,《开普敦开放教育宣言》诞生[[3]87。

    2008年,第一门慕课诞生。连通主义创始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道恩斯合作发布慕课“连通主义及连通知识”。这一课程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几千名参与者[3]87。

    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斯伦与彼得·诺维格合作推出慕课“人工智能”,吸引16万人注册该课程,其中2万人全程跟进学完课程。这是全球最早的一门真正面向大规模学习者的慕课,体现了慕课的大规模性(Massive)、开放性(Open)和在线(Online)三大特征。

    2012年,乔治·西蒙斯开设慕课“高等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世界开放教育资源大会,发布《2012巴黎开放教育资源宣言》[3]87。这一年,以“Udacity”“Coursera”和“edX”为代表的慕课组织相继成立,吸引各国众多优秀大学在平台上投放优质慕课,全球慕课的规模无论是平台、课程的数量,还是学习者总数,都呈现井喷态势,因而被《纽约时报》称作世界慕课元年。

    2013年至今,经过初期的爆发式增长,人们开始对慕课进行反思。总体上看,慕课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慕课发展历程的阶段(时期)划分

    1.美国慕课发展历程阶段划分

    郭英剑梳理了美国慕课发展的历史,将其划分为如下6个阶段:(1)2011年为慕课缘起阶段;
    (2)2012年为慕课元年;
    (3)2013—2015年为慕课遍地开花阶段;
    (4)2016年为慕课稳步前行阶段;
    (5)2017—2018年为慕课走向付费时代;
    (6)2019年至今为慕课进入新时代[4]24-30。美国作为全球慕课的发源地和创新策源地,其慕课发展具有全球风向标意义和启发借鉴作用,理应加强研究。

    2.国内慕课发展历程阶段划分

    学者王文礼通过对国内慕课的教学特点的考察分析,将慕课发展划分为如下4个时期:(1)以“一对多,教师给全球受众授课”为教学特点的慕课1.0时期;
    (2)以“一对一,讲座加个人或小组练习”为教学特点的慕课2.0时期;
    (3)以“多对多,大规模分散式对等”为教学特点的慕课3.0时期;
    (4)以“多对一,深入聆听学习者的声音”为教学特点的慕课4.0时期。慕课进化的本质是交谈层次的不断进化——从“下载(愉快交谈)”到“讨论(说不一样的观点)”,再到“对话(反思性谈话)”,最后演进到“集体的创造力(说话方式的转型)”。慕课发展始终围绕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5]。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全球慕课已经走过了从开放课件运动到慕课4.0新时代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图1从开放课件运动到慕课4.0新时代:慕课发展历程

    (三)慕课在中国的发展

    受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慕课在中国得到了同步快速发展。

    2003—2010年,中国持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高校建设了大量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为后来的高等教育慕课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0年11月,“网易”率先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随后,“新浪”“腾讯”“百度”“搜狐”“豆瓣”“土豆”等也纷纷推出世界名校公开课。中国兴起了“淘课”之风。

    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内容[6]。

    2012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开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实施办法》等文件,并公布了首批、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一流院校纷纷加入慕课的行列,中国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

    2014年初,慕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报》联合评选为“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之一[7]。同年4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正式成立。同年5月,《慕课来了》节目在央视《新闻调查》播出后,“慕课”的搜索指数暴涨。

    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2017—2020年认定了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

    2017年12月,教育部认定了490门课程为第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1月,教育部指导召开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

    2019年1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上线,之后大量社会法律类、理工农医类、人文史哲类、政治经济类和其他类别慕课相继在“学习强国”上线。

    2019年4月,“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公布了801门慕课为第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发表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6年来,中国慕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宣言》还提出了中国慕课发展的3点共识(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总结了中国慕课发展的6点经验(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提出了中国慕课发展的五大愿景(建设公平之路、共享之路、服务之路、创新之路、合作之路)[9]。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的‘金课’”[10]。

    2020年11月,教育部认定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线上一流课程有1875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有868门。

    2020年12月,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世界慕课大会。大会宣布正式成立“世界慕课联盟”并且发布《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有来自国内外的20个知名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作为创始成员加入[11]。

    2021年12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世界慕课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世界慕课联盟”更名为“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12]。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慕课学习者人数最多、慕课数量最多和慕课平台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慕课数量从2020年的3.4万门增长到2022年的4.75万门,新增1.35万门;
    注册用户超3.6亿,选课人次从2020年的4.43亿增长为现在的7.55亿,新增3.12亿①。建设了“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学堂在线”“智慧树”“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等30余家高等教育慕课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

    综上所述,慕课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其中,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是慕课的前身、准备和基础,一流本科课程则是慕课的延续、拓展和深化。从最初的“重申报轻建设”到“重建设轻应用”,再到近年来形成“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和“政府支持、高校主体、社会参与、多平台可选、建用学管”的多元、可持续发展格局,中国高校慕课与在线教学蓬勃发展,构建起了类型多样、门类健全的高质量慕课体系,并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改革方案,建立了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如图3所示。其中“建用学管”是指“围绕育人建、立足专业建、依靠教师建”“创新方法用、联合共同用、注重实效用”“推进学生学、服务全民学、拓展国际学”及“管质量、管服务、管安全”[12]。

    图2从精品课程到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慕课发展历程

    图3慕课发展中国范式

    (一)慕课的特征

    从慕课的英文全称“MassiveOpenOnline Course”可以看出,慕课具有如下5大特征:

    1.“大规模”(Massive)

    主要是指慕课的学习者人数庞大。例如全球第一门慕课“连通主义及连通知识”拥有几千名学习者,斯坦福大学慕课“人工智能”拥有16万注册学习者。优秀慕课吸引成千上万的注册学习者,优秀慕课平台更是聚集海量的(百万级、千万级)注册学习者,这为慕课和慕课平台的负责人、运维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慕课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探索慕课学习规律(原理)、改进慕课教学、优化慕课学习策略等提供了足够多的学习者数据和个案研究素材。

    2.“开放性”(Open)

    是指慕课注册不受地域、学历和身份的限制,凡是有兴趣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注册并参与课程的学习,课程资源对所有学习者开放,完成学分可以得到慕课学习证书。此外,慕课“开放”不等同于慕课“免费”。

    3.“在线”(Online)

    是指慕课所有“教”与“学”的过程、活动都以互联网为载体、平台、工具,在线上进行。如此,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包括看微课、浏览图文资料、在线提问、在线回答问题、在线参与讨论、在线练习、在线测验、在线考试等。

    4.“多重交互”

    是指慕课注重教学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或学习资源)之间的人机交互(个别化的微课学习、在线测验、在线作业等)、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线上师生交互(在线提问、在线答疑、回帖、直播互动等)和生生交互(论坛、作业互评等)[13]。

    5.“新一代课程”

    是指慕课的本质是新一代课程。慕课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既要遵循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又要兼顾慕课作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特殊性,即慕课的内在规律。慕课作为新一代课程,除了“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多重交互”等新特征,还在于慕课是一种名师团队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群体知识构建与个人知识构建相结合、社会性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结合、系统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方式,超越了传统的课程形态和早期的网络课程、网络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

    (二)慕课的种类

    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新的慕课种类不断涌现,在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带给学习者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1.cMOOC、xMOOC、tMOOC

    依据学习理论基础的不同,将MOOC大致分为cMOOC、xMOOC、tMOOC等3个类别。其中,cMOOC强调知识的创造与生成;
    xMOOC强调知识的复制与获取;
    tMOOC强调技能的习得与发展[1]26。

    (1)cMOOC具有自主性、多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采用开放性教学风格,以知识网络和社区网络为基础。通过“由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与同学间的交流得出自己的答案”的新颖教学模式,课程参与者使课程内容得以延伸,学习者之间互相帮助构建及传播课程内容[14]。典型的cMOOC是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道恩斯发布的“连通主义及连通知识”课程。这类慕课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促进学习者之间关于某一话题的交流,学生通过平台与内容、教师和学习共同体连接在一起,共享他们的知识并不断创造出新知识。

    (2)xMOOC又称“知识传播型慕课”,其本质是将已有的课程内容置于网上。根据斯蒂芬·道恩斯的说法,xMOOC中的x代表extension,即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及拓展。也就是说,这类慕课最主要的目的是知识的传播。由于其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类似,即使慕课内设有论坛及同学间评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还是比较有限的。三大慕课平台(“edX”“Udacity”“Coursera”)所提供的MOOCs强调视频展示、小测验、考试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均属于xMOOC。

    (3)tMOOC是一种任务型慕课,它强调学习者掌握完成某些类型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使学习者通过活动、任务或项目来结构化学习经验,并通过参与这些实践促进技能发展和创建人工制品。

    2.MOOC与SPOC

    与MOOC的开放和大规模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课程团队专门为特定的受众(如在校学生、企业员工)设计开发慕课。这类慕课被称为“小型私人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SPOC将优质MOOCs资源(如视频讲座、在线资源、慕课式的测评等)与课堂面对面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对教学流程的重构与创新[15]。

    3.其他种类

    除了cMOOC、xMOOC、tMOOC、SPOC,慕课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出iMOOC、pMOOC、MOOL、MOOR、VOOC等新类型。其中,i-MOOC是调查型慕课;
    pMOOC是项目型慕课;
    MOOL是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为学习者全天候无时间限制地开放在线实验,实验过程可重复,也可回放观看,便于学习者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MOOR是大规模开放在线研究,它允许来自各国的研究人员与学习者一起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展研究;
    VOOC是职业开放在线课程,它采用一口闷式的训练(Bite-sizedTraining),以真实的案例来展示实际任务和操作步骤,配备专家建议,旨在提供快捷、廉价、易利用、可扩展、低成本的职业技能学习课程[16]。

    刘名卓等人提出了理论导学型、技能训练型、问题研学型、情景模拟型、案例研学型、自学探究型和实验探究型等7种慕课教学样式[17]。

    总之,以上不同种类的慕课既有慕课的共性,又各有特点,是慕课“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慕课才得以在快速发展的10年之后依然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慕课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从历史的逻辑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慕课。

    (一)慕课解读的基本框架

    1.框架一:其他学者的解读

    桑新民等人从“大学堂、大数据、大变革、大论辩”等维度对慕课进行了广泛、深刻、多维的解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慕课的认识水平:(1)慕课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大学堂;
    (2)大学课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3)高等教育必然要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学习评价、课程开发、教学模式等大变革;
    (4)针对思想碰撞与观念变革进行大辩论,比这更重要的则在于大学文化精神的博弈[18]。这为全方位深度解读慕课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

    2.框架二:笔者的解读

    自2012年以来,笔者从时代背景、现实需求、本质内涵、优势短板、教育价值、应用前景、发展趋势、核心理念、基本特征、基本构成、基本类型、认识误区、设计与开发、应用与评价等维度全方位地考查和解读微课(微课程),发表了论文40余篇,旨在通过全方位地透视微课来提升人们对微课的认识水平。笔者认为,上述维度是认识教育新媒体、新技术、新事物的基本框架。慕课作为近10年来与微课同步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新事物,理应从上述维度得到全方位的考查和解读。如此才能彻底改变人们对慕课原有的偏颇的认识。

    考虑到文章第一部分已回顾了慕课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已阐述了慕课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类型,限于篇幅,下文将从时代产物、现实需求、教育价值、核心理念等维度对慕课进行解读。

    (二)慕课是时代产物,具有难以估量的现实需求

    1.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产物

    慕课是在开放课件运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大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深深打上了“开放教育资源”的烙印,凸显了“开放性”这一显著特征,并被赋予了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崇高使命。

    2.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的新物种

    从网络课件、开放式课件到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再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最后到慕课,慕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新物种,其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创新性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彰显。

    3.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和“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

    慕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慕课平台技术和慕课开发与运维等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以及现代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合理运用。因此,可以说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给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催生了“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新资源。

    4.慕课具有难以估量的现实需求

    从名校公开课受追捧到微课(微课程)深入人心,再到慕课浪潮席卷全球,“淘课”成为时尚之风。其本质在于人类已经跨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变革创新时代,随时随地、灵活而高质量地泛在学习已成为当代人的刚性需求,而慕课正是满足当代人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

    (三)慕课的教育价值巨大、潜力无限

    1.慕课的4种用途

    郭英剑通过对美国慕课的考察,总结归纳出慕课在美国的4种用途:一是消遣娱乐或终身学习;
    二是短期培训或提高技能;
    三是获得证书或证明技能(微证书);
    四是获得学位或继续深造(微学士学位、微硕士学位)[2]34-36。

    2.慕课的4个重要作用

    2020年《慕课发展北京宣言》指出,慕课与在线教育在“稳定教学秩序”“改变教学形态”“化危机赢机遇”“用教育传播爱”等4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

    3.慕课培育新一代高效学习者

    慕课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学习,又支持整门课程的系统化学习;
    既支持个性化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又支持社会化学习(慕课社区学习);
    既可进行线上学习,也可组织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习者通过不同慕课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慕课学习方式,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扩展学习路径,成为新一代数字化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的高手,为个人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理应成为慕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

    4.慕课培育新一代课程教学团队

    慕课重写了互联网时代名师的新标准,赋予了互联网时代名师的新内涵,重塑了互联网时代名师的新形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呼唤慕课名师的涌现。

    慕课培育了一大批新一代课程教学团队。例如:北京大学汪琼团队开发运维“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慕课14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
    清华大学于歆杰团队开发运维“电路原理”等慕课10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
    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团队开发运维“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等慕课6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南宁师范大学杨上影、郑小军、林雯团队开发运维慕课6门,其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全国最美慕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该团队自2015年开始研发慕课以来,短短6年时间,围绕“如何大面积、大幅度、快速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核心主题,先后研发出“微课设计与制作”“‘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动画制作与实战”“VR教育资源快速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运营”等6门“中国大学MOOC”和“学银在线”慕课,免费开课56次,学员超过33万人次,培育出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慕课的系统设计、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教学创新和敏捷团队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20]。

    5.慕课的其他作用

    除此之外,慕课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21-23],推动教育领域深刻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慕课秉持“学习者中心”理念,彰显教学的学术

    大力发展慕课是当今新时代之大势所趋,一方面要及时吸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持续推进慕课平台技术进步和慕课开发与运维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学习者中心”等教育理念,提升慕课互动的广度、深度和实效,加强慕课的系统设计、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和教学创新,彰显教学的学术性。针对当前一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高校决策者可以以慕课的系统设计、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和教学创新等为切入点,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学学术,并将其提高到与研究学术(科研)同等的地位。

    可以预见,慕课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新名片,成为名师成长的熔炉和试金石,以及名师彰显其教学学术及影响力的理想平台和载体。

    (五)慕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2013年以来,在慕课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一直在对慕课进行反思,分析慕课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寻解决之道。

    郭英剑通过对美国慕课的考察,指出慕课在美国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来自教师群体的阻力;
    二是来自高校体制性的障碍;
    三是来自技术的难题[4]40-44。美国慕课发展的这三大问题在全球具有普遍性。

    周骅等人[24]指出慕课发展遇到了三大瓶颈:一是慕课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区际数字鸿沟,有悖于新时代教育公平理念;
    二是学习动力与能力的差距,使慕课存在完成度低、退出率高的问题;
    三是慕课存在知识碎片化、过分标准化的不足,无法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且提出了突破三大瓶颈的3个基本策略:一是引导慕课均衡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分布;
    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保障学习主动性与较高的学习完成度;
    三是吸收经典教育理论,注重因材施教,打造更加饱满多元的教学体系。

    嵇棂等人在简要概括5项常见的慕课迷思概念并剖析其主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慕课迷思概念、正确把握慕课核心价值,促进慕课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的4点建议:一是提高对慕课生态系统的认识水平;
    二是深化慕课分类教学设计理论研究;
    三是加强各类慕课教学质量的跟踪监测;
    四是推动慕课在终身学习领域的应用创新[1]28-29。

    慕课在数量、规模、应用领域扩张的同时,也加速凸显了慕课在走向科学化、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唯有加强慕课的基本理论、创新设计、敏捷开发、深化应用、精准评价、科学管理和机制体制等方面的研究,方可探寻出解决之道。

    李晓明通过回顾2013—2019年中国慕课6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慕课现象”背后6个方面的力量:一是一批大学的自觉;
    二是一批教师的热情;
    三是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四是市场的响应;
    五是技术的进步;
    六是世界潮流、人类社会发展的呼唤。其中,政府有效的鼓励和支持是中国慕课现象形成的关键[25]。在加强慕课研究,推动慕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同样需要统合以上6个方面的力量。

    综上所述,从国家政策层面看,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慕课发展的重要文件,对教师的慕课设计、开发、运维和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慕课的设计、开发与运维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层面来看,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以慕课为切入点,从优化教学、变革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改革和引发学校系统变革等4个层面,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从教师个人和教学团队层面来看,近几年的慕课浪潮造就了一批慕课弄潮儿,快速成长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名师。在五大类一流本科课程中,线上一流课程直接就是精品慕课;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是将精品慕课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补配合;
    而线下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往往也离不开优质慕课的支撑。广大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慕课的设计、开发与运维,能够快速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在滚滚而来的慕课大潮中,应清晰定位自己的角色,做慕课的创新者、先行者、跟进者和冷静思考者,以智慧和热情引领跟进者,以卓越示范和培训转化观望者、中立者和反对者,善于从冒进者那里汲取经验教训,从冷静思考者那里发现问题而未雨绸缪[26],如此,中国慕课必将迎来新一轮可持续的大发展前景。

    注 释:

    ①数据来源: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官网.2021年全球慕课与在线教育十大进展(学堂在线)[EB/OL].(2022-01-04)[2022-01-26].http://www.cqooc.net/news/detail?id=3417。

    猜你喜欢 精品学习者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意林·少年版(2020年2期)2020-02-18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心经精品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心经精品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心经精品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推荐访问:发展历程 深度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