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冷战期间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战探析

    时间:2023-06-17 12:2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史澎海,谢 培

    (1西安交通大学 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2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冷战肇始,美苏积极寻求除直接战争以外的各种手段进行对抗,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内容,美苏将争夺的重点转移到地缘政治意义非常重要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因长期以来在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殖民政策而名声不佳,形象受损。美国为了在与苏联的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迫切需要改善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形象,为此美国冷战决策者重拾在二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宣传战手段,试图以此来重塑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形象。

    综观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外学术界侧重研究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宣传战,其中仅是涉及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战,但缺乏专题研究;
    而国内学术界侧重研究冷战期间美国对某一国家宣传战的局部研究,而缺乏宏观研究,也未能以点带面,取得窥斑见豹的效果。本文依据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美国约翰逊总统图书馆、美国里根总统图书馆的冷战期间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宣传战的档案,以及通过 “美国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数据库” (DDRS)、 “数字国家安全档案” (DNSA)和 “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FRUS)有关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宣传战的档案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重塑国际形象的视角,以点带面,探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的旨在重塑良好形象的宣传战,以推动冷战国际史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为我国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第三世界对美国国际形象认知的恶化

    “第三世界” 是一个建构的概念,其真正成为国际政治通用术语则是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时期,主要指在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者国家联合体。美国在羽翼丰满后打着 “门户开放” “利益均沾” 和 “利益平等” 的旗号加入英法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行列,进一步加重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民众负担的同时,也激化了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矛盾,损害了美国 “山巅之国” 的形象。二战后,英法等西方殖民主义体系在声势浩大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土崩瓦解。美国出于战后国家战略的考虑,不断向全球扩张,先后控制了亚非一些地缘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非常重要的第三世界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另一方面却利用英美联盟排挤英国,并以 “救世主” 的姿态去填补英法撤退后留下的所谓 “势力真空” 。对新中国,美国采取敌视、孤立和封锁的政策,逐渐成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新殖民主义者。美国的扩张以及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主权的侵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不满,美国 “山巅之国” 和 “救世主” 的形象每况愈下,导致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形象认知的恶化。

    自冷战爆发以来,美国坚持僵硬的冷战思维,不承认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中立主义,常常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比如,朝鲜战争、伊朗危机、苏伊士运河危机、印度尼西亚外岛叛乱、越南战争等都证明了美国粗暴干涉亚非第三世界国家内政的事实,再比如,中央情报局策划危地马拉政变、派遣军队到黎巴嫩、帮助训练南越军队等,结果引发这些国家的反美浪潮,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时任副总统尼克松在1958年4—5月访问拉丁美洲国家时遭遇的惊心一幕:尼克松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遭遇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迎接尼克松的除了鲜花和美酒,更多的是 “美国佬滚回去” 的口号、石块、唾沫、咒骂及烂番茄。[1]58-64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反帝宣传更加助长了这些地区民众的反美浪潮,同时也说明冷战期间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国形象认知不断恶化并不是毫无缘由的。[2]78-81

    (二)美国对苏联和平攻势的反应

    同时,令美国政府冷战决策者担忧的是,由于苏联新领导层出台的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努力通过弹性外交、自由贸易、军事和经济援助来争取更多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原来地处 “边缘” 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会因为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情、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钦佩以及对西方新老殖民主义国家的不满而站到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从而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6]591-610在此背景下,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抛出了 “新面貌” 战略,试图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遏制苏联集团的政策目标,其核心理念是重新赢得主动权,树立美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以赢得更多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心灵和思想,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遏制成本,而宣传战成为实现此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7]365-369

    随着冷战向边缘地带的扩展,第三世界国家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地区。苏联逐步放弃过去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保守政策,认为新独立的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形成了 “和平区” ,改变了世界面貌,于是便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举措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政策基于民族主义之上,在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军事和经济援助的同时,运用现代化媒体揭露美国奉行的新型殖民主义政策对第三世界国家可能带来的危害,积极向这些国家的民众灌输共产主义思想,造成美国是 “敌人” 的形象,以此来影响这些国家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逐渐接受或者支持共产主义,最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一股强大的反美反帝力量。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策划制定了对外宣传计划,其核心内容是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鼓励世界上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力量,构建更加广泛的反美反帝统一战线,与一切社会主体和政治党派建立同盟,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力量,最终击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8]73-89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和平攻势和反美反帝宣传使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形象不断受损,美国政府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反美浪潮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此起彼伏,一些美国驻第三世界国家的大使馆遭到冲击,美国新闻处和文化中心不断被损毁,一些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甚至遭到威胁,这一情况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9]

    为了反击苏联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和平攻势和反美反帝宣传,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张和渗透,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重塑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良好形象,美国政府出台了系列宣传政策文件,策划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对外宣传计划和项目,在整合对外宣传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决定对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一场形式多样的宣传战行动。

    (一)对外宣传计划与政策的制定

    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先后出台了系列对外宣传政策文件,其中1950年4月的NSC68号文件,被史学界称为美国的 “冷战蓝图” ,提出了对苏联集团的遏制政策,即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达到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目标。NSC68号文件强调,苏联把其体制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行所谓的 “和平” 运动以及成为亚非拉殖民地人民代言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这些所谓的 “主义” 在亚洲得到了一些积极的响应。当一些亚洲国家看到苏联从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时,便会对这些 “主义” 产生崇拜,从而接受苏联的意识形态。

    在此政策的指导下,1950年7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出台NSC74号文件,提出了美国国家心理战计划,明确了美国对各个地区心理战的政策、目标、主题和任务,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冷战胜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是这一计划的重点目标。NSC74号文件提出,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心理战政策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来揭露苏联共产主义的本质,确信苏联所奉行的哲学和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战争,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行为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使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众认识到与苏联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奴役和剥削;
    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民众对美国历史、人民、政府和政策尤其是对美国一贯奉行的民主自由原则的了解和欣赏,因为这是美国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促进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交流和团结,使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确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胜利是可以预期的,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美国必须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来增强第三世界国家抵抗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能力,阻止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政府提供的各种援助和好处。

    1950年9月2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NSC68/1号文件,并给美国未来5年(1951—1955)的心理宣传行动拨款7.55亿美元,计划在9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10]177-1781951年10月23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NSC10/5号文件即《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隐蔽行动的范围与步骤的决定》,作为对前期NSC10/2号文件的补充,目的之一是 “增强自由世界国家和民众对美国的向心力,增强他们抵抗苏联控制的意志和能力”[11],使美国对外隐蔽宣传的范围扩大到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进一步完善美国对外宣传的政策和计划,强调在继续开展公开宣传战的同时,加大对外隐蔽宣传战的力度。为此,1955年12月28日,艾森豪威尔签署了NSC5412/2号文件即《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隐蔽行动的指令》,强调 “削弱国际共产主义对世界任何地区的控制;
    增强自由世界国家和民众对美国的向心力”[12]。这样,美国对外宣传战的政策和计划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将宣传战的范围扩展到包括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任何地区,其后的美国历届政府传承和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和计划,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逐渐成为美国宣传政策和计划的重点目标之一。

    小儿肺炎属于一种儿科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气喘、咳嗽以及肺部啰音等,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1]。以往临床常采用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因此,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了盐酸氨溴索加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二)美国对外宣传机构的设立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对外宣传政策和计划确立的目标,美国杜鲁门政府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负责对外心理战的机构——心理战略委员会(PSB)。杜鲁门在1951年4月4日给国务卿、国防部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下达的秘密指令中明确表示,成立该委员会的目的是负责制订和公布国家心理战计划和政策作为具体实施对外心理战的政府各部门的行动指南,同时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行动,评估对外心理战计划的实施效果以确保国家对外心理战的有效性。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心理战略委员会先后策划制定了46个对外心理战计划,其中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计划有4个,即《关于朝鲜战争停火谈判期间的心理战行动》(PSB D-7/c)、《美国对中东的心理战略计划》(PSB D-22)、《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略计划》(PSB D-23)和《利用美国影响来支持美国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目标》(PSB D-46)。尽管心理战略委员会在策划制定美国对外心理战计划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在协调实施这些计划中却因内部和各实施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举步维艰,最终被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行动协调委员会(OCB)所取代。行动协调委员会革除了心理战略委员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承担起了在新形势下协调美国对外宣传战的重任。

    为了有效开展美国对外宣传,艾森豪威尔决定对美国对外宣传机构进行重组,并在洛克菲勒委员会和杰克逊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开始重组,以确保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使美国的对外宣传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953年8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第8号重组方案,美国新闻署(USIA)正式宣告成立。同年10月22日,艾森豪威尔下达总统指令,进一步明确美国新闻署的主要使命:
    “向世界各国民众介绍和解释美国政府的目的和政策,积极说明美国政策与世界其他国家民众的正当追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歪曲或者阻碍美国政策和目标的不友好活动予以揭露和反击,介绍美国民众的美好生活、高尚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便有利于世界各国民众理解美国的政策和目标,树立美国良好的国际形象”[13]49。在此种政策的指导下,美国新闻署的对外宣传工作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从而确保了美国对外宣传战的有效性。美国新闻署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美国对外宣传战的中枢,并且一直延续到冷战结束,它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展的公开的和隐蔽的宣传活动更是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成为冷战期间美国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宣传战的重要保证。

    冷战初期,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和平攻势,使美国冷战决策者深感宣传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战是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先后由心理战略委员会、行动协调委员会及美国新闻署负责开展的。

    (一)开展无线电广播宣传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幅员辽阔,遍布亚非拉三大洲,美国冷战决策者决定借助无线电广播来对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宣传战,因为无线电广播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隔绝、政治局势不稳定且其他宣传方式很难介入的第三世界国家,无线电广播显得尤为高效,因此在二战中表现卓越的美国之音(VOA)成为美国冷战决策者的首选。

    为了将 “真理运动” (the truth campaign)推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击苏联对这些国家民众的蛊惑和对美国形象的损毁,将 “真理” 和 “真相” 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民众,塑造美国 “世界领导者” “民主橱窗” 和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 的形象,美国之音在美国国内架设了5个大功率发射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短波用各种语言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广播宣传,美国之音每天以 “这里是美国,我们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有些令人欣喜,有些难以令人满意,每天我们将把这些新闻、真相带给你们” 的开场白,向第三世界国家民众传播所谓的 “真理” 和 “真相” ,以此让这些国家的民众收听来自美国的 “客观公正” 的信息,塑造美国 “世界领导者” 和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 的形象。[14]2冷战初期,美国之音对泰国的宣传战就是经典一例。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南临太平洋泰国湾,西南临印度洋安达曼海。西部及西北部与缅甸交界,东北部与老挝毗邻,东连柬埔寨,南接马来西亚,面积约51.3万平方公里,人口以泰族为主,华人华侨占据一定的比例,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

    冷战初期,美国在东南亚的形势并不十分乐观。美国驻东南亚国家机构和情报部门反馈的信息表明,在东南亚地区,受共产主义宣传的影响,各国反美乃至仇美情绪正在增强,当地人甚至怀疑美国援助本国的真实目的。由于共产主义对前殖民地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新中国成立后,紧邻中国的东南亚国家的共产党势力迅速增强。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报告由此担心:
    “中共政权的建立,将会强有力地促使缅甸倾向于共产主义……而如果缅甸陷于共产主义之手,那么共产主义的影响就可直达印度和巴基斯坦;
    与此同时印度支那可能会改变颜色,二者一起会影响泰国的政权。”[15]为了维护泰国的亲美政权,削弱泰国共产党力量,塑造美国 “世界领导者” 和泰国人民的 “朋友” 形象,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在1953年先后策划制定了《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略》(PSB D-23)和《利用美国影响来支持美国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目标》(PSB D-46)。根据美国政府解密档案披露,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略目标是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及心理战行动来维护泰国的亲美政权、削弱泰国共产党力量、树立美国是泰国人民朋友的形象以确保泰国政府的亲美倾向。[16]为了实现此目标,美国政府采取了基于经济和军事援助的无线电广播宣传战策略,其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确保泰国亲美政府的稳固和泰国国内局势的稳定,确保以美国之音为首的无线电广播宣传战取得预期效果。

    为了有效开展对泰国的无线电广播宣传战,美国国务院授权美国新闻署指导美国之音开展对泰国的无线电广播宣传战。由于泰国距离美国本土十分遥远,美国之音的信号无法覆盖泰国领土,美国新闻署在泰国首都曼谷建立了转播台,同时斥巨资提升美国之音的播音频率以突破共产党国家的干扰。曼谷转播台除了转播美国之音的相关节目外,每天还用英语和泰语对泰国民众宣传美国的政策、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强调美国是泰国真正的朋友,而共产主义是泰国最大的威胁,并把泰国国内的一切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泰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挑拨离间。[17]259-260对于美国伸出的橄榄枝和美国之音的无线电广播宣传,泰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合作态度,先后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和技术援助协议。作为回报,美国向泰国提供了554万美元的经济援助以改善泰国边远地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使那些长期受到贫穷困扰的泰国民众对美国政府心存感激,逐渐在心理上对美国产生亲近感和向心力。为了使边远山区的泰国民众能够收听到美国之音的广播节目,美国驻泰国的新闻处免费向当地民众提供大批短波收音机,使这些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泰国民众能够收听到来自大洋彼岸的 “民主自由之声” 。[18]可以说,美国对泰国开展的无线电广播宣传只是冷战期间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无线电广播宣传的一个缩影。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到处都可以看到高耸的美国之音转播台的信号塔,这足以说明美国为了在第三世界国家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惜投入巨资和良苦用心。

    (二)实施信息与教育交流项目

    为了使对外宣传成为有法可依的国家行为,美国国会于1948年1月16日通过了《史密斯—蒙特议案》,经杜鲁门总统签署后成为《史密斯—蒙特法案》,即402号公法《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The U.S.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Exchange Act)。该法案确立的目标是推动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美国,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此,该法案授权美国国务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包括印刷品、无线电、电影、展览等在内,对外解释和宣传美国的政策和社会文化,要求政府在互惠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和教育交流,同时在人员、知识、技术、教育、艺术交流方面进行积极合作。[19]28为了有效执行该法案,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总干事来负责制定和执行美国信息和教育交流项目[20]3163,同时设立信息咨询委员会和教育交流咨询委员会来专门负责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有关教育交流的咨询工作。在《史密斯—蒙特法案》的推动下,1948年富布莱特项目正式启动,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球的所有国家,以便使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及优越的社会生活,从而消除由于苏联宣传对他们造成的对美国的误解,使他们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一个客观、准确的了解。在该法案提供的法律保障下,美国政府发起了反击苏联和平攻势的宣传战,其目的在于团结 “自由” 世界和削弱苏联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树立 “美国世界领导者” “民主的橱窗” 和 “第三世界国家朋友” 的国际形象。为此,仅1950年美国花费在对外宣传上的费用就多达4 700万美元,并且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21]124-125,39-40

    为了有效实施对亚洲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与教育交流项目,美国于1954年创建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发展机构—— “亚洲基金会” (Asian Foundation),总部设在旧金山,并先后在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处,其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提供资助和项目服务,帮助亚洲各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的宣传活动就是其中经典一例。为了塑造美国是菲律宾人民的朋友形象,亚洲基金会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在菲律宾实施了 “民主种子” 项目( “Seed for Democracy” Project)。早在亚洲基金会成立前的1952年,自由亚洲委员会(Free Asian Committee)就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由于当时食品匮乏,食品价格飞涨,菲律宾政局不稳。为了在菲律宾塑造美国是菲律宾的朋友的形象,进而将其纳入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防御链,自由亚洲委员会在1952—1953财政年拨款5 000美元用于启动蔬菜种子项目。[22]116-133随着远东地区冷战形势的不断深化,自由亚洲委员会将针对菲律宾的蔬菜种子项目升级为 “民主种子” 项目,由亚洲基金会负责实施。该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十分明确:首先,把 “种子” 作为一个载体,将西方的民主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
    其次,展现美国是菲律宾民众真正朋友的形象,帮助菲律宾农村地区逐步实现自助和经济自给自足,努力提高菲律宾农村地区民众的饮食和生活水平;
    再次,向菲律宾民众展示美国的友好和真诚的形象。[23]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项:一是将美国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
    二是资助菲律宾大学罗斯巴诺斯农学院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专家指导下进行美国良种发芽实验研究;
    三是随同种子分发的小册子除指导菲律宾农村的种子接受者如何种植和照料每一类蔬菜种子以外,还对 “民主种子” 背后的理念加以阐释。为了进一步证明美国政府和民众对菲律宾的友好,亚洲基金会曾在美国国内发起两次 “民主种子” 募集活动,号召美国民众为缺乏蔬菜种子的菲律宾进行捐助。募捐活动收获颇丰,总计129.13万包各种蔬菜种子被运往菲律宾的学校、教会、传教士团体、童子军以及菲律宾军队,包裹的分发主要由 “民主种子” 项目的当地办事处人员负责,亚洲基金会扮演着协调者的角色。

    在长达10年的实施过程中, “民主种子” 项目是由菲律宾政府种子公司与亚洲基金会签约进行具体运作,亚洲基金会按月进行拨款,年度总预算约为1.55万美元。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协调人的工资和种子分发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项目前期在亚洲基金会美国旧金山总部募集种子及种子进口税费用每年大抵需要3 000—4 000美元。[24]“民主种子” 项目的合作机构包括菲律宾农业和自然资源部、工业局、农业扩展局、农学院及国际合作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这些机构为该项目提供一些物质帮助或减免相关运输费用。

    (三)实施海外图书馆项目

    海外图书馆项目是杜鲁门政府时期已经启动的一个旨在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塑造美国 “世界领导者” 和 “民主的橱窗” 的形象以及争夺这些国家青年学生心灵和思想的项目。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青年学生大多出身贫困家庭,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只能留守国内就近上学,所以,能够被选中前往美国学习者乃是凤毛麟角,这就为美国海外图书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机遇。

    冷战初期,杜鲁门抛出了 “真理运动” ,被认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 “马歇尔计划” ,以对抗所谓的苏联奴役性教义宣传。根据杜鲁门的指示和 “真理运动” 确立的具体目标,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求国务院现行的信息和教育交流项目要对在美国领导下的 “自由世界” 人民和政府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行动施加心理影响[25],将所谓的 “真理” 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根据美国国务院的一揽子规划,1951年美国的海外图书馆增加到22个,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海外图书馆的力量。同时一些反共和倡导民主自由思想的图书被翻译成第三世界国家的官方语言不断充实到当地的图书馆中,以满足当地青年学生的需求。1952年初,美国国务院下设 “国际信息处” (IIA),专门负责海外图书馆项目。随着冷战的不断扩展,近东和中东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美国冷战决策者关注的焦点。据此,国际信息处优先增加了在这些地区国家的图书馆数量,美国政府从1952年起,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重点是支持近东和中东国家的图书馆建设和运营。到1956年底,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美国海外信息中心增加了38个,总数达到193个。[26]美国在海外特别是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画报、报纸、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同时还积极与当地的社会团体进行交流。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新闻署全盘接手了海外图书馆项目,先后在华盛顿总部设立了6个分区办公室来分别管理欧洲、东亚和太平洋、拉丁美洲、中东和南亚、苏联、东欧地区的新闻处,并责成这些新闻处具体负责所在地区图书馆的运作。在与苏联进行塑造各自良好国际形象的博弈以及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民众心灵和思想的宣传战中,美国新闻署不惜投入巨资来建立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藏书更丰富的海外图书馆来与苏联一决高下。据美国政府解密档案披露,美国新闻署先后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海得拉巴、勒克瑙、班加罗尔和特里凡德琅等地创建了图书馆,随后又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塔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摩洛哥、巴拉马、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乌拉圭等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创建或重新开放了图书馆。[27]

    为了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青年读者中传播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塑造美国 “世界领导者” 和 “民主的橱窗” 的形象,美国新闻署不断提高这些海外图书馆的馆藏量和服务质量,重点是扩大馆藏图书的种类、语言、学科领域和数量等。在图书种类方面,实现图书、期刊、报纸、小册子、画报、政府文件、照片以及美国物品的多样化,特别是对美国物品和反映美国民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照片展示,加深了当地青年读者对美国的直观印象,从而加深了这些读者对美国民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在语言方面尽量本土化,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母语去阅读美国图书和其他宣传品。美国信息咨询委员会指出, “如果我们想从我们的海外图书馆和发行的宣传册上看到成效,就必须将图书馆以及散发到目标群体手上的宣传品翻译成当地语言文字”[28]。到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美国新闻总署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和图书流通系统,维持着分布在全球70个国家的161个图书馆和文化中心、92个阅览室,以及设在31个国家的110个双边中心的正常运转。以1959年为例,美国海外图书馆接待读者超过2 800万人次,图书流通量达1 000万次。美国新闻署负责翻译的图书多达800个版本、35种语言、700万册,其中绝大部分流向美国设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图书馆。[29]

    (四)实施 “和平队” 计划

    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心灵和思想,将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使这些国家成为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美国肯尼迪政府推出了 “和平队” 计划。其实,肯尼迪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来到密歇根大学校园,向等候在那里的近1万名学生发表演讲,号召美国青年学生到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去帮助那里的民众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羁绊,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美国是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 的形象,以此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的扩张。[30]54-60肯尼迪上台后在参议院论证 “和平队” 构想时强调, “整个美国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减轻不发达国家的痛苦……但是我们拥有大量掌握知识的人,他们知道该如何帮助那些国家自我救助。所以我提议由有才干的年轻人组成的和平队……去弥补我们在这些地区并不充分的努力”[31]15。

    “和平队” 肩负着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美国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 的形象。委内瑞拉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委内瑞拉是位于南美洲北部的国家,首都加拉加斯。北临加勒比海,西与哥伦比亚相邻,南与巴西交界,东与圭亚那接壤。石油是委内瑞拉主要矿物资源,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4%,位居南美第一,但是由于丰富的石油资源长期被外国垄断资本所控制,委内瑞拉人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肩负着美国政府使命的 “和平队” 志愿者来到了委内瑞拉最落后的地区,这些满怀热情的美国青年在远离大城市的穷乡僻壤同委内瑞拉民众同甘共苦,讲他们的语言,帮助他们开发当地的石油资源和人力资源,除了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乐趣外几乎没有任何物质报酬。可以说,这些 “和平队” 的志愿者们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委内瑞拉荒野里不辞劳苦地工作,他们的一举一动极大地改变了当地民众对美国的看法,并逐渐将这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美国 “和平队” 志愿者视为来自美国的真正朋友。正如美国驻委内瑞拉大使所说:
    “和平队在这儿好极了,在改变委内瑞拉人对美国人的印象方面创造出了奇迹。在和平队没有来之前,穷苦的委内瑞拉民众所看到的仅仅是那些开着凯迪莱克轿车到处兜风的美国人。他们以为美国人都是有钱的、自私的、冷酷的、反动的。‘和平队’志愿者让他们看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国人。这就转变了委内瑞拉民众对美国的传统看法,他们开始将这些志愿者当作他们的朋友。”[32]487-488在 “和平队” 的不懈努力下,委内瑞拉民众逐渐改变了对美国的看法,当 “和平队” 新队员抵达委内瑞拉时,迎接他们的总是鲜花和掌声,而不是尼克松当年所遭遇的石块、唾沫、咒骂和烂番茄等。

    客观地讲,冷战期间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宣传战在一些国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美国的预期效果,使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形象不断得到改善。

    首先,成功塑造了 “世界领导者” 形象。美国海外图书馆的积极运作有效地向所在国民众展示了美国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主制度等,特别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读者,他们耳濡目染,加深了对美国民主制度和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在心灵和思想上对美国产生了 “世界领导者” 的认识。所以,美国驻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大使认为 “图书馆是最有价值的” ;
    美国驻摩洛哥首都丹吉尔的大使则认为 “图书馆、新闻媒体与出版物的成效要远远超出该项目中的其他组成部分” ;
    美国驻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指出:
    “在一个长远而持续性的行动中,目前而言图书馆可能是最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媒介” ;
    美国驻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大使则称赞 “信息中心(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是达到目标的最有效工具” 。[33]

    其次,成功塑造了 “民主橱窗” 形象。美国通过诸如无线电广播宣传计划、信息与教育交流项目、海外图书馆项目等[34]399-427宣传战措施,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一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产生了某种认可和向心力,从而成为美国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外围力量[35]47-56,美国设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海外图书馆得到了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接受,通过阅读和观看这些图书馆的藏书和图片展览,使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民众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固化了美国 “民主典范” 的形象,成为潜在美国式民主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再次,成功塑造了 “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 形象。美国通过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比苏联更多的经济援助,在某种程度上给这些国家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实施的 “民主种子” 项目从经济和农业技术上对菲律宾进行了援助,用实际行动向菲律宾政府和民众说明了美国是菲律宾的真正朋友。根据亚洲基金会1960年的评估, “民主种子” 项目在菲律宾深受政府和民众的欢迎,亚洲基金会设在菲律宾的办事处人员被菲律宾民众奉为来自 “山巅之城” 的使者,项目也已经达到自助水平,而且其主要职能可以被亚洲基金会下的其他新设项目所替代。[36]再比如,肯尼迪政府推出的 “和平队” 计划,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一些援助,一批批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国青年志愿者通过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向第三世界国家民众展示美国友好的一面,而且也为肯尼迪本人赢得了声誉。在委内瑞拉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在那些贫穷和边远地区,受益于 “和平队” 计划的当地民众纷纷称赞肯尼迪是 “一个伟大的人” “一个好人” “世界各地有色人种的真正朋友” 。[37]91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害后, “和平队” 计划依然得到随后各届政府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纷纷前往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最艰苦的地方,为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塑造良好形象继续奉献。

    再者,美国的宣传战行动也壮大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力量,为美国赢得冷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及美国之音的无线电广播宣传鼓噪下,泰国的亲美政府更加稳固,泰国共产党的活动不断减少,泰国民众的反美仇美情绪日渐削弱,泰国成为东南亚的亲美国家和反共堡垒。美国通过 “民主种子” 项目将菲律宾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扩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在菲律宾传播的美式 “民主” 意味着 “反共亲美” 。另外,在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以及宣传战的相互作用下,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与美国签订了所谓的军事同盟和经济援助协定,将该国的战略要地、自然资源交由美国利用和开发,最终成为美国遏制所谓苏联共产主义扩张链条中的重要环节,1947年美国与菲律宾签订的《美菲军事基地协定》、1954年美国与巴基斯坦签订的《美国和巴基斯坦共同防御援助协定》、1955年美国促使英国与中东国家签订的《巴格达条约》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为了在第三世界国家重塑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美国不惜投入巨资来进行军事和经济援助来扶持亲美的政府,同时积极开展公开的和隐蔽的宣传来为美国营造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结果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出于本国短期利益的考虑而选择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最终导致冷战的天平开始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倾斜,加剧了冷战局势。

    不过,由于 “第三世界” 是一个建构的概念,因此第三世界并非铁板一块的整体,比如,美国的无线电广播宣传尽管在泰国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并不是在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取得了同样显著的成效。因此,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旨在重塑美国国际形象的宣传战在一些国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导致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形象认知进一步恶化。

    首先,美国的宣传加剧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固有的民族矛盾,使这些国家认清了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本质。由于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剥削,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战后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民众期盼着国内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但是美国从自身的利益和地缘战略考虑,认为这些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不利于其从中取利,因此常常采取各种手段来挑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结果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陷入民族冲突和内战,使这些国家逐渐认清了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本质,塞浦路斯就是一个典型。[38]

    其次,加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化,一些国家的反美情绪与日俱增。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很多共同点,那就是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剥削,经济落后,百废待兴。冷战初期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完全不顾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结果导致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走向分裂,一些国家加入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仇美情绪与日俱增。另外一些国家政府则在美国的蛊惑下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美国冷战的一颗棋子,在这些国家政府和民众认清美国新殖民主义真面目后,又转入到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埃塞俄比亚就是一个典型。[39]

    最后,进一步激化了美国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使这些国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宣传战主要从美国的遏制战略出发,强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根本不顾这些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为了反击苏联的和平攻势和反美反帝宣传,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不仅通过公开的宣传战来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心灵和思想,而且还采取隐蔽宣传战,通过制造假消息、假新闻等来抹黑那些不顺从美国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和领导人,甚至通过谋杀、政变来颠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选政府,建立亲美的政府,结果使这些国家对美国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恶化,亚洲的伊朗、非洲的刚果、拉丁美洲的智利就是一些典型。[40]161-175,245-250,287-324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美国历届政府依然固守冷战思维,设立假想对手,动辄对那些不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国家进行打压和制裁,甚至通过掌控的国际话语权编造各种借口来干涉他国内政、发动战争以及拱火地区性冲突,结果导致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使世界和平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以史为鉴,以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建立健全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颠覆、渗透和分裂的长效机制,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民众国家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09-20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6期)2018-06-22把国家“租”出去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9-10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环球时报(2014-09-02)2014-09-02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中国火炬(2012年7期)2012-07-25

    推荐访问:探析 美国 冷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