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埃兹拉庞德 [试比较埃兹拉.庞德和许渊冲对汉语古诗的翻译]

    时间:2020-02-27 07:28: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汉语古诗的翻译上,埃兹拉・庞德和许渊冲的译作均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颇受好评。文章拟对他们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作以梳理,加以比较,以彰现他们对翻译科学和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汉语古诗;翻译;庞德;许渊冲
      
      汉语古诗歌的英译有种种尝试和理论,但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和许渊冲的译作独具特色,且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颇受好评。他们通过自己的译作传播了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提出的翻译理论和做出的实践丰富了翻译科学,推动了翻译的发展。以下,笔者将对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艺术作以梳理,加以比较,彰现他们的特殊贡献,并探索诗歌翻译的范式。
      
      一、庞德的翻译原则及实践
      
      庞德的翻译革新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虚饰做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词;二是优秀的诗歌译作可以看作是具有自身独立意义的新诗作品;三是每篇译作都有必要看成是一定程度对原作的评鉴。对翻译的措词问题,他希望将古代的作品译得生气勃勃,看起来与现代气息浑然一体。
      在翻译实践中,庞德明确地认识到不同的原文素材必须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下面以庞德译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来分析他的翻译原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滚滚来。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
      从中我们看到庞德的译文具有现代英语诗体特征,虽然他没有用AABA韵式对原诗的韵脚,但是该译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更接近汉诗原作所蕴涵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用“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来表明时节和送友的背景,借景抒情。庞德译作并没有译出原诗中以“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繁华似景的扬州烟花之意,而是注重表现该诗的整体诗意――江上的“烟花(薄雾)”模糊不清,来表现离别的惆怅、茫然。这种意境与下文中“孤帆远影”构成一种动人情景:江雾朦胧,孤船凄然远行;送行者心念友人,惟望滔滔长江水流(留)着友情。译作中用blur一词连接“烟花(the smoke flowers)”和“长江(the river)”,意象清晰,浑然一体。
      措词方面,庞德也做的独具匠心:第一,开篇的故人一语,庞德没有意译,而是以音译“Ko-jin”作为呼语,似乎是对着远去的友人直呼,这一处理比译为“my old friend”更合乎此诗的意味;第二,他没有用“river-mist”,而照用汉字“烟花”(smoke �flowers)二字直译,照应到了原诗语言的意象特征;第三,在第三行中用blot(弄污)作动词连接“lone sail”-“far sky”,巧妙地为西方读者引喻了一幅生动的中国山水画法;第四,在诗的情感表达中,庞德用“blur”一词暗示了那种离人之情、之怨、之泪。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1、诗词翻译的“三美论”
      许先生强调,翻译中国古诗词时,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形美是更次要的。许先生在阐释三美论时说道,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关于音美,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关于形美,许渊冲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
      2、诗词翻译的“三化论”
      许渊冲在《唐诗一百五十首》英译本序言中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而为一等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译法。现举许渊冲翻译李商隐《无题》上半部分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英译文是: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but when burned up has no tears to shed.
      原文第一句中有两个“难”字,前一个是难得,后一个是“难舍难分”,译文有了两个不同的词,乃“等化”译法。第二句译成东风太弱,无力使凋残的花朵复活,是原句表层所无,而深层含有的内容,乃“深化”译法。“百花残”的“百”字删而不译,是减少了原文表层虽有,原文深层可无的词,乃“浅化”译法。第三句的“丝”字与“思”谐音,译文用silk译“丝”,有用love-sick译“相思”之苦,而silk和sick不但音近而且形近,传递了原文的“音美”,用的是“深化”的译法。
      3、译诗八论
      八论的主要内容是:1.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2.译者依也:译文如不能和原文统一,可以只以原文字句为依据。3.译者异也:译文以原文为依据时,可以创新立异。以上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4.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5.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6.译者艺也:文艺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7.译者益也:翻译要开卷有益,使人“知之”。8.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怡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最后两论是翻译的目的论。
      除了上述的翻译理论观点之外,许渊冲还提出了诗词翻译以创补失论、发挥译语优势论、文学翻译艺术观、诗词翻译的创新论、诗词翻译的“三之”论、文化竞赛论、文学翻译的“三似”新论等。这些观点或论点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内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庞德和许渊冲都热衷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但二者在翻译的原则和实践上有很大区别。就忠实而言,庞德的译作远不如许氏的译作。庞德只忠实再现了原作的表面意象,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一个个逼人的意象直接再现于读者面前。他的译诗中出现了很多误译。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翻译受他提倡的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而且他的翻译是在美国东方研究专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1853-1908)遗稿的基础上,并在两个日本学者(Kainet Mori和Nagao Ariga)的帮助下进行的,他自己对中国文化并没有进行第一手研究。但是他的误译丝毫没有破坏译作的美,相反,他的有些误译甚至比原作还美。所以,他的错误百出的译诗,非但没有被读者打入冷宫,反而成为人们争相传递的佳句。从这一点来说,庞德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误译恰恰表明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
      许渊冲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能够把握原作的内质。所以他的翻译几乎做到了完美再现原作的风采。他翻译的中国古诗词在西方也颇受欢迎,争相传阅。他提出的诗词翻译理论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先生不仅对翻译的发展,而且对中华文明的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个是西方文学巨擘,一个是东方翻译界泰斗,二者推崇的翻译原则截然不同,但二者的译作都得到认可,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可见,翻译的范式,尤其是诗歌翻译的范式是多样的,不可简单划一,后人应该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翻译范式。
      作者简介:任素娟(1979--),女,河南郑州人,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文学等
      吴文渊(1979--),女,浙江温州人,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研究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