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以声乐教育为例

    时间:2023-06-12 08:20: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一芳(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美育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美育观、为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工具以及体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高校美育课程如何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2]。

    将高校美育课融入思政元素,必须首先明确思政元素的概念及内涵,本文所指的思政元素集中体现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因此在研究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及可行性前,必须先明确当代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当代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思政理论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学概论、民法通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政治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世界历史通论。概括起来思政理论主要有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世界历史通论,本土的中国哲学史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的法律及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不同的时代思政理论的内容及侧重点略有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当代的思政理论主要是围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而设定。而这个目标决定了培养的人必须是爱国的,必须是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当代思政理论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鲜明的政治性。思政理论课要政治立场鲜明,培养学生从有信仰到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思政理论课要讲情怀,培养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政理论课要从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是当代思政理论的主要要求和特点。

    二是内容的多样性。思政理论课涵盖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史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多次相结合而产生的指导中国革命及建设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主要的影响力。思政理论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三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理论课,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理论课是当代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立德树人的需要。广大美育工作者要有立德树人的意识,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是实现中国特色的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的基础,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新中国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价值信念和行动准则,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美育课程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理论的元素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是高校美育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美育课程在非艺术专业高校长期以来都是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在非艺术专业高校美育课程都是可有可无的现状,这是美育课程自身特点的体现。首先,先功利后审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然遵循的一个自然法则。正如连饭都吃不饱的穷人对再美丽的景色都会没有感觉,在德智体三育对人类生命存在的需要有着最直接的功利价值面前,美育也不可能取代德智体三育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4]。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也对当代的美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建议,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因此,在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是高校美育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

    高校美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具有目标一致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无论美育教学,还是思政教育,都是围绕“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因此,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也是两者融合的内在基础。

    高校美育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具有内容互补性。高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这些课程以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为主。深受高校大学生喜爱,而思政课程内容严肃,理论性强,以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为主,两者在内容上互补,在美育课程上融入思政元素,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形式和内容上更为丰富,寓教于乐。从教学效果来看,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合理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分析,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艺术不隶属于政治,但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只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离的,这是国家赋予美育课程的政治使命。

    (一)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概述

    近些年来,不少的学者和专家对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有不少的高校进行了实践研究,在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李昕桐的《“摄影美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郭锐娟的《如何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理念——以〈合唱艺术欣赏〉课程为例》;
    马静的《思政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融入模式研究——以三峡大学〈版画〉课程为例》;
    刘桂宇的《“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话’校史,‘画情怀’”教学实践活动为例》等等,这些高校教师已开始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美育课程与美育活动之中进行实践教学。总的来说理论研究比较多,但从具体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二)《中国经典名歌鉴赏与演唱》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

    笔者于2019年在湖北经济学院通识选修课中开设了《中国经典名歌鉴赏与演唱》这门课程,三年来,本人一直在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这门课程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有些成功的案例,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门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鉴赏和演唱中国经典的反映文化自信和有教育意义的体现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古今经典的中国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音乐美学知识,提高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歌曲的鉴赏与演唱中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课程中50%选用中国经典的美声、民族歌曲,例如:《我爱你中国》《九九艳阳天》《阿瓦人名唱新歌》;
    50%选用中国经典的通俗歌曲,例如:《墨梅》《夜空中最亮的星》等,结合歌曲的内容融于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法治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等,逐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们的感情认同和行为习惯。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在声乐教育课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入。比如,笔者在上《我爱你中国》这堂课时,首先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歌曲《我爱你中国》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曲作者郑秋枫为了写好这首歌曲曾到兴隆华桥村住了一个月体验华侨的生活写出了这首气势磅礴的爱国歌曲。然后询问同学们有没去过海南,有没去过海南的兴隆华侨农场,并自然引出兴隆华侨农场一位归侨的故事,这位归侨为了把橡胶种子带到国内,在自己腿上切了一个口子把橡胶种子缝在腿中带回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播种,当回到中国时腿的伤口已发炎化脓。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那时海南没有橡胶树,橡胶树属于经济作物,外国排华势力对当时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不让华侨把橡胶树种子带回中国,这位华侨通过这种方式把橡胶种子带回国,并种植成功。通过这个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手机百度查阅当时华侨的处境和国内外政治形式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再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我爱你中国》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当学生们一起唱起这首歌,体验到一种喷涌而出的激情,每一个学生心中不由得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这堂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十分自然地融入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之情。

    中国近代史及党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歌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苦难而辉煌的历史。历史深藏在细节中。只有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了解到当时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排华,大批被驱赶或被迫害的华侨回国,被政府安置在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地。了解到歌曲写作特殊政治背景,学生们才能真正地理解歌曲内容,理解海外游子为什么对祖国无限眷念的深情。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歌曲写作背景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听老师讲我们要爱国到学生自己去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了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日趋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富裕[5]。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爱国、爱党、爱民。其他的歌曲根据歌曲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融入思政元素教学。

    《中国经典名歌鉴赏与演唱》课程在融入思政理论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融入:第一,从讲歌曲创作背景时根据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
    第二,从讲歌曲内容中根据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
    第三,从讲歌唱演唱情感时根据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该课程在融入思政理论时可以联系过去的历史,还可以联系当今的时事政治以及大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素材。

    (三)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主要规律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应把握以下三方面规律。

    一是确保主题的政治性。在高校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要用马克思的普遍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去融入,保持鲜明的政治性,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注重内容的相关性。高校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要反对机械地融入,为了融入而融入,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要注意内容的相关性,注意结合美育课程的特点自然顺畅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和心灵也得到升华和提升。

    三是保持形式的多样性。高校美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美育课程采用不同的融入模式。本文主要是从声乐教育的角度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对于不同的美育课程,应有不同的方法,应是开放的、多样的。也只有保持多样性才是充满活力的,才是可持续的。

    (一)加强思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寻找二者的契合点

    要把思政理论很好的融入高校美育课程,高校美育教育者首先要对思政教育的理论进行研究,思政理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学概论等,找到思政理论中与高校美育课程融合的契合点并进行研究。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那么在艺术专业讲授的平台上,应该从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理论中的“育人元素”将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主张润物无声地融入高校美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要有宏观和微观的研究,从宏观上对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进行概括论述,从微观个案的角度对某些美育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重点是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契合点的研究,寻找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理论的契合点,通过实证研究,准确地归纳和分析高校美育课程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厘清、挖掘美育课程中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相关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美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6]。

    (二)建设规范高校美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普及艺术教育提出的三大要求中第一条是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和教材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总的表现在高校美育课程数量少,优质的慕课资源有限;
    高校的美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高级职称教师少;
    高校美育的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教育部也大力鼓励高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因此,建设规范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事项。

    建设规范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完善美育课程的内容、形式及考核方式,高校美育课程可以开设哪些课程如《美学原理》《音乐鉴赏》《戏曲鉴赏》《舞蹈训练》等等理论性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怎么安排、美育课程是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安排还是以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形式安排,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通识必修课[7],考核是采用考试的方式还是实践方式,这些问题目前都还在研究探索,笔者认为目前,以各个高校自身美育教育发展的基础选择美育课程,一些美育理论课程可以采取线上课程来开设,如《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一些实训课程采用线下课程如《舞蹈训练》《合唱》等。美育课程的开课形式可以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形式和通识选修课形式并行开展,学生必须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一门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如果还有兴趣可以选修其他的艺术通识选修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特色选用考试或实践两种方式完成。在此基础上去建设美育精品课程[8]。

    建设规范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还要加强美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充足的师资也是美育课程开设的保证。建设规范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还要健全美育的协同机制,当代美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吹拉弹唱,而是培育综合素质的人才,需要美育的协同部门共同努力,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美育,共同完成高校的美育教育。美育课程自身体系的完善才能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人才[9]。

    (三)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要融入不融合

    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要融入不融合。其一,要尊重高校美育课程自身的艺术特征,在重视其特征的基础上去找融入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例如在《中国经典名歌鉴赏与演唱》中的一些歌曲鉴赏中很容易找到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但在《舞蹈训练》这类课程中就没有那么显性的契合点融入,那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就要注意融入的方式和融入的比例,在大的政治方向上去融入,在具体课程中因课程特点不能融入的不要生硬的融入。其二,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不能把美育课程融合成了变形的思政课程,这是违背美育教育的发展规律的,可以通过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教育大学生,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如果把美育课程融合成思政课,美育课程就失去了艺术的特征和天性,美育课程保持其一定艺术特色才是从多方面进行思政教育的手段。因此,高校美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要融入不融合[10]。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育思政 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

    推荐访问:美育 声乐 为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