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进口贸易如何影响就业?——来自中国八大经济区的经验证据

    时间:2023-06-10 13:1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许小平,汪 萌

    (华中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来,中国的进口贸易规模迅猛增长。《2019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约为1950年的3 663倍。中国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进口来源地持续增加,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1]目前,中国进口博览会已举办三届,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正在全面落实,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2]贸易与就业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贸易与就业的关系也不尽相同。那么,面对当今中国迅猛增长的进口态势,国内劳动力市场是否必然会遭受冲击呢?

    贸易与就业问题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幅增加,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贸易增长与非技术工人工资下降或失业增加之间的关系,Bound、Johnson[3]和Berman[4]研究了贸易和其他技术相关因素对熟练和非熟练制造业工人的相对需求变化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陆续有大量实证研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检验。Tachibanaki等[5]、Kosai等[6]以及Higuchi和Genda[7]基于跨行业分析和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增加对日本制造业的就业和工资水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Autor等[8]研究了美国劳动力市场,发现从1990—2007年,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使得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Hine和Wright[9]对英国劳动力市场研究显示,无论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都对本国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Revenga[10]对墨西哥劳动力市场研究发现,进口贸易导致了就业人数下降;
    Jenkins和 Sen[11]研究了孟加拉国和越南制造业就业情况,结果表明贸易发展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稳就业是经济平稳运行的最大保障,研究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国家政策制定,更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就笔者所掌握资料而言,国内大量文献集中于出口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仅有的几篇文献从进口贸易的角度进行探讨。胡昭玲、刘旭[12]利用中国3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研究,发现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不同行业的结果存在差异;
    梁平、梁彭勇等[13]分析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显示,进口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有地域差异;
    盛斌、牛蕊[14]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贸易流量和贸易政策两个方面检验其对就业的影响,表明进口贸易会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

    Chen和Yu[15]则从中间投入品的角度切入,发现增加中间投入品进口会降低企业的就业规模。魏浩、刘士彬[16]研究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进口贸易对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对进口贸易就业效应的研究还不足。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尽力丰富国际经济学文献中进口贸易与劳动力就业关系的经验探讨;
    另一方面,中国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扩大进口,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这些政策变化可能对中国未来就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极大推动了进口贸易的发展。2017年中央提出“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并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强调了扩大进口的重要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仍主动扩大进口,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2018年11月,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果丰硕,吸引了 172个国家和组织参会,3 600多家企业参展,累计达成交易额578.3亿美元。[17]如图1所示,中国的进口贸易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078 4 万亿美元,增长势头仍在持续。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结构也发生着巨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进口以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为主,占进口总价值的51%左右;
    60年代,受自然灾害影响,消费品进口额开始增加;
    70年代开始,除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进口量有所增长外,工业所需原材料的进口开始大幅增加;
    八九十年代,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额的80%以上,而初级产品进口为10%~20%;
    2001年以后,进口贸易结构逐步优化,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日益上升,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规模迅速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达6 376.5亿美元,占进口商品总额的30.72%。

    图1 中国1977—2019年进口贸易额趋势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从供求关系来看,进口贸易既可通过商品市场间接影响劳动力需求,也可通过要素市场直接影响劳动力需求。在商品市场中,当一国的某种商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时,该国进口此类商品,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对国内产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影响国内就业;
    当一国的某种商品价格低于国际价格时,为满足消费市场多样化需求,即使从国外进口此类商品,对国内产品市场的冲击也很小,对国内劳动力供给影响较小。在要素市场中,进口贸易对就业既会产生替代效应,也会产生创造效应。当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时,该国增加资本品的进口,既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局面,也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进口资本品可能会减少该类产品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造成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而言,进口贸易还可通过改进技术影响就业。商品进口过程往往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企业改进生产方式,机器化生产日渐普及,导致一些简单劳动技能岗位被机械替代,减少了这部分工人的就业;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这一行业的企业准入门槛降低,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从作用机制的角度而言,进口贸易对就业既可产生短期作用机制,也能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短期作用机制影响的范围小,时间短,易反弹,常常由于某项贸易政策或事件的冲击使得就业需求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冲击过后的劳动力市场会重新回到正轨。长期作用机制影响的范围大,时间长,不易反弹,往往潜移默化,影响深远。进口贸易不单单会带来落后产业的冲击和相应就业岗位的流失,也能促进新产业的萌生,企业数量的增加以及新就业岗位的出现。

    综上所述,进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其最终结果是多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反映。我国的贸易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淘汰低效率的落后产能是大势所趋,这些岗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势必减弱。从长期来看,贸易政策的制定应当从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出发,以促进就业。

    (一)实证模型的设计

    为研究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Yit=α+β1IMit+∑jβ2Xijt+μi+γt+εit

    (1)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α、β和εit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系数和残差,另外,μi为地区个体因素,γt为时间因素。Yit表示被解释变量,在研究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水平影响时,被解释变量包含就业绝对量(就业总量EM)和就业相对量(就业率ER);
    在研究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影响时,被解释变量包含三大产业部门结构(ECitn),各类型企业就业结构(EQitm)、就业技能结构(ELitl)以及就业性别结构(EFitj)。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IMit,表示各省份i在t年份的进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Xijt代表了其他可能影响就业的控制变量,包括生活成本(C)、产业结构(ST)、城镇化率(UR)和政府干预(GM)。

    为考察地理区位特征对进口贸易劳动力就业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Un和进口贸易IMit的交互项,模型如下:

    Yit=α+β1IMit+∑jβ2Xijt+∑nβ3IMit×Un+μi+

    γt+εit

    (2)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样本为2000—2019 年中国30个省份(样本数据中未包含西藏、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文中有关此表述均相同)。为了衡量就业水平,文中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就业绝对量EMit(就业总量),用各省份年就业人数度量;
    第二种是就业相对量ERit(就业率),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就业人数占可就业人数的比重,具体公式为:各省份就业率=各省份就业人数/(各省份就业人数+各省份失业人数)× 100%。

    在考察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时,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讨论:第一,劳动力部门结构。本文分别采用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以及各类型企业就业结构来分析劳动力部门结构,其中n代表产业,m代表企业类型。第二,劳动力技能结构(ELitl)。本文采用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比来衡量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情况,l代表了不同的教育水平,共分为 5种情况:本科及以上、大学专科、高中文化、初中文化、小学及以下。第三,劳动力性别结构(EFitj)。本文采用各省份男女就业人数占比来度量劳动力性别结构,j代表性别。

    2.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的解释变量是进口贸易(IMit),用进口渗透率表示,即各省份进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将进口贸易额乘以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3.控制变量。劳动力就业除了受贸易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参考以往的文献,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生活成本(C)选取各省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ST)用各省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城镇化率(UR)用各省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政府干预(GM)用各省份政府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各变量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每年的统计年鉴。

    (一)变量平稳性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有很多种:Levin和Lin[l8]提出LLC法,用于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Im、Pesaran 和Shin[19]放松了各纵剖面时间序列的一阶自回归系数必须相同这一约束条件,建立了 IPS检验法;
    Breitung[20]创建了 Breitung检验法;
    Maddala和Wu[21]又提出了Fisher-ADF 和 Fisher-PP 检验方法, Fisher-ADF允许截面数据有不同的随机因素,对N 的要求也更加放松。

    为了避免虚假回归,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采用了LLC、IPS、Breitung、Fisher-ADF 和 Fisher-PP五种方法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其中,LLC检验和Breitung检验为相同根单位根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为不同根单位根检验,本文认为如果在五种检验中至少存在三种方法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则表明此变量是平稳的,反之则不平稳。从具体检验结果表1中可以看出,就业总量(lnEM)、就业率(ER)、进口贸易(IM)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经过五种方法的单位根检测,至少有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所有的变量均不存在单位根,即零阶单整。

    表1 面板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经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可以确定每个经济变量均是平稳过程,但还需通过协整检验来判断进口贸易与就业总量、就业率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本文将运用Westerlund开发的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xtwest命令进行协整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统计量Gt和Ga允许面板在异质性条件下存在协整关系,其原假设是“至少有一个变量不存在协整”;
    统计量Pt和Pa允许面板在同质条件下存在协整关系,其原假设为“所有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被解释变量为就业总量,有三个统计量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就业总量与进口渗透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当被解释变量为就业率,所有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就业率与进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影响

    基于上述计量模型和数据,本文重点研究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影响。表3报告了以就业绝对量(就业总量)和就业相对量(就业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基准回归结果。第1列和第2列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进口贸易会对就业总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调整的拟合优度R2在98%以上的水平。从回归系数来看,进口渗透率每提高1%,就业总量会下降0.003 8个百分点;
    第4列和第5列的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也同样会抑制就业率,且进口贸易的解释力度在83%以上。考虑到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滞后作用,第3列和第6列分别加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IM-1),结果表明,进口贸易依然对劳动力就业总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上一年的进口渗透率每提升1%,会导致当年的就业总量降低0.003 4个百分点,但进口的滞后项对就业率的影响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

    表3 进口贸易影响劳动力就业水平的计量结果

    表4 进口贸易影响劳动力就业水平的区域差异的计量结果

    不同地区进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可能不尽相同,需进一步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探讨进口贸易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本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八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法,将中国省份划分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八个板块。这种划分方式综合考虑了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社会习惯和资源禀赋等条件,更有利于区域问题的研究。表4报告了式(2)的估计结果,在式(1)基础上加入了地区虚拟变量Un和进口贸易IMit的交互项,所有模型均控制了个体和时间因素。结果显示,进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对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的就业总量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在长江中游地区,进口贸易每上升 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就业提升0.063 8个百分点。考虑可能的原因是,南部沿海拥有良好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制造业,成为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极大地带动了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
    长江中游地区是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第二产业正蓬勃发展,进口贸易虽不利于该地区制造业的就业增长,但能够带来技术溢出等效应,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3个地区进口贸易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本文参考赵瑾[22]的研究方法,从以下三个层面探究进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部门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变化。

    1.进口贸易对劳动力部门结构的影响。进口贸易既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流动。本文采用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并分区域研究进口贸易对劳动力产业分布的影响。由于资料限制,辽宁和新疆近两年的产业就业数据缺失,本文采用插值法补齐。表5中第1行代表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域进口贸易对第一产业就业的影响,第2行、第3行分别展示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归结果。从全国的数据来看,进口贸易对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均有显著影响,进口渗透率提高1%会导致第一产业就业降低0.203 4个百分点,但能够使得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升0.118 1和0.085 4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口贸易有利于企业扩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3-24]。由此可知,进口贸易会带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的影响,除南部沿海和西南、西北地区结果不显著外,其余五个区域进口贸易均能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这说明进口贸易加大了中国的技术引进,促进了第三产业规模的扩大,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内劳动就业问题。另外,第三产业也将成为劳动力吸纳的主力军。在三个沿海区域(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进口贸易均抑制了第一产业就业,而对第二产业就业产生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中间品的进口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且由于地缘上的因素,导致沿海地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更强。除三大沿海地区外,其他区域的进口贸易均会抑制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增长,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进口产品对第二产业就业岗位产生了劳动替代效应。然而,在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进口贸易能刺激第一产业的就业。除三大产业外,劳动力流动也会发生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表5中第4—6行展示了进口贸易对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从全国数据来看,进口贸易显著抑制了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进口渗透率每提高1%,国有企业的就业会降低0.155 2个百分点。但进口能够提升私营和外资企业的就业数量,进口渗透率每上升1%,外资企业就业会提高 0.106 4个百分点。这说明进口贸易促进了我国劳动力从国有企业向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转移。分区域观察,进口贸易对东北地区、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就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除了东北地区、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以及西南、西北地区,进口贸易能够显著地促进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外资企业的劳动力就业。

    表5 进口贸易影响劳动力部门结构区域差异的回归结果

    2.进口贸易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进口贸易会影响劳动力技能的需求变动,进而对劳动力技能结构产生影响,本文为此采用不同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衡量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由于2000年的数据残缺严重,本文采用 2001—2019年不同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就业人员接受教育水平可细分为7种:未上小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大学研究生。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未上学和小学文化合并考察,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合并考察。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可视为高等教育水平,初中及高中可视为中等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可视为初等教育水平。实证结果如表6所示,从全国来看,进口贸易会显著增加对中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降低对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需求,进口贸易每增长1%,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会减少 0.215 9个百分点,进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更大[25]。在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这四个地区,进口贸易显著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就业,只有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降低了对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需求。这是由于劳动力就业技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类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情况,对比表5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的进口贸易对第三产业就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而其他地区的进口贸易均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对中等教育水平劳动力有显著提高。针对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就业需求,长江中游以及西南、西北地区显示出正面影响,是由于这3个区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此外,其他几个地区均对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产生强烈的负向影响。

    表6 进口贸易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区域差异的回归结果

    3.进口贸易对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进口贸易不仅会影响劳动力部门结构和技能结构,也会带来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变化,本文选取女性劳动力为研究对象,表7报告了计量结果。第1行是女性从业人数比重的回归结果,总体上看,进口贸易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进口贸易每增加1%,女性就业比重就会提高0.097 3个百分点。其中,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的进口贸易至少在5%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女性就业,而北部沿海的进口贸易会抑制女性就业。第2—4行展示了不同教育水平下女性从业人数的比重,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口贸易提高了女性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比重,这说明进口贸易正激励女性接受教育、增强技能,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的进口贸易会增加女性中等和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就业。其中,北部沿海进口贸易提高了女性高等教育人数的比重,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女性初等教育人数的比重。北部沿海区域一直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进口需求刺激了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女性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进一步研究发现,黄河中游地区对女性中、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需求远大于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支柱型产业,加大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对女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大。与此同时,黄河中游地区也大大降低了对女性初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导致该地区进口贸易对女性从业人数的影响在整体上不显著。东部沿海正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表现出高技能偏向型特征,进口贸易也提高了该地区女性高等教育从业人数的比重。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进口贸易提高了女性初等教育从业人数的比重,这两个区域承接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加工贸易的劳动力需求仍比较大,而女性较男性更适合这类岗位的工作。

    表7 进口贸易影响劳动力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回归结果

    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形势下,中国积极扩大进口,不仅有助于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也有助于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稳就业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理论和经验层面揭示了进口贸易对国内就业产生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口贸易对国内整体就业水平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口渗透率每提高 1% ,就业总量会下降0.003 8个百分点,就业率下降 0.003 5个百分点;
    从三大产业就业情况来看,进口贸易会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从企业所有制的就业情况来看,进口贸易会使劳动力由国有企业向外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转移;
    从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情况来看,进口显著增加了对中、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需求;
    从劳动力性别结构来看,进口贸易提高了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和整体受教育水平。

    2.分区域来看,受产业转移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进口贸易会显著抑制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的就业增长,促进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的劳动力就业;
    受技术外溢等因素的影响,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的进口可以显著促进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对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这2个地区中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人数也逐步增长;
    进口贸易一方面会刺激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会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但东北地区对中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引力不足,仅能刺激初中文化水平劳动力的增长,这说明东北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岗位与技能不匹配问题;
    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进口贸易既能增加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能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但会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
    由于进口产品可能产生的劳动替代性,进口贸易并没有刺激南部沿海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但刺激了该地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南部沿海私营和外资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
    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承接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受产品替代性的影响,进口贸易抑制了这两个地区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但与西南地区不同的是,进口贸易提高了西北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随着我国进口贸易政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稍显薄弱,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政府可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既做好人才储备工作,特别是急需和紧缺岗位的人才培养,又要进一步提升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大力支持职工在岗和转岗的技能培训,帮助人员更好地完成技能提升和岗位转移。第二,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显现,应加强对这类企业的帮扶力度。继续强化金融、财政的支持力度,出台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第三,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要格外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地方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人才鼓励措施,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为将来地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第四,公平的就业环境是建立完善就业竞争机制的重要基础。应重视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问题,可以适度政策倾斜,鼓励女性群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劳动力进口贸易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9期)2022-11-25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11-10“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贸易融资砥砺前行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贸易统计中外玩具制造(2017年11期)2017-11-09贸易统计中外玩具制造(2015年11期)2015-07-18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俄罗斯问题研究(2012年1期)2012-03-25

    推荐访问:经济区 中国 证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