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少数民族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畲族小说歌纪录片为例

    时间:2023-06-02 21:45: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蓝 洁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其人口主要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的山区地带,畲族人民自称“山哈”,意指山里的客人。畲族拥有独特的传统语言文化,拥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历史叙事歌、小说歌等均通过歌言的方式传承。歌言既有演唱者现场即兴创作、现场对唱,也有相对固定的唱本,反映了畲民的历史记忆、民族信仰(图腾崇拜、盘瓠传说)和日常习俗,形成了鲜活的民间口头文学样式。畲族山歌于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政府对畲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探索畲族传统小说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路径。该研究的成果可应用于新媒体时代畲族传统歌言文化的推广,畲族山歌的传承保护要注重“创新性”和“活态传承”,[1]山歌不应囿于有限的舞台展演,山歌也不是文艺工作者的表演专利。畲族歌言文化日渐式微,尤其在畲族青年中,大多数人对歌言文化不愿学、不愿唱。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助于研究者探索如何利用鲜活的多模态传播手段使更多的传播受众喜爱接受并自主传播歌言文化,只有畲族山歌真正重返民间,畲族的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才能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学术价值

    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2]以Kress &Leeuwen[3]1996 年的著作《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为开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经过30 年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国内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始于李战子[4]的文章《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该文详细介绍了视觉语法,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潘艳艳、李战子[5]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9 个研究路径,分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多模态隐喻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会话分析、地理符号学、多模态民族志、多模态语料库分析和多模态感知分析。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为例,张德禄、穆志刚[6]探讨了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的建构问题;
    雷茜[7]就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构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除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大部分研究者也贡献了种类繁多的案例分析,他们致力于将视觉语法的理论运用到实际语篇的分析中,目前的案例分析包含了多种语篇类型,如幽默画、儿童绘本、山水画、多模态小品文、广告、新闻报道、城市宣传片(王龙[8]、姚银燕[9])、教学视频、学术语篇等,研究者所选择的语料既有静态的图文也有动态的视频,这些案例分析一再验证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适切性。在过往案例中,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主要内容的语篇分析并不多见,分析框架主要以多模态民族志翻译视角为主。本研究语料涉及畲族小说歌纪录片短视频,以系统功能文体学作为主要的分析路径,既论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的合理性,也为此类语篇的案例分析提供更有特色的研究样本。

    (二)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畲族歌言文化语篇展开解构性研究,以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视觉语法作为分析路径,研究畲族歌言文化宣传语篇的意义建构机制,分析畲族小说歌宣传短视频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模态符号的设计与协同关系,希望为畲族歌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创新性传承提供建议。

    学界对于畲族歌言文化的研究案例主要围绕着民族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学路径展开,研究案例有畲族歌言面临的危机与传承创新、[10]畲族叙事歌的民族想象与认同、[11]新媒体时代畲族文化的传播研究、[12]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等。[13]语言学界基于民族主题的语料案例主要有民族志诗学和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方向[14]和民族典籍的多模态、多媒体融译介研究。[15]本文选取福建霞浦县白露坑的“畲族小说歌”宣传短视频为多模态话语分析语料,“畲族小说歌”最早是由霞浦县白露坑村一带的畲族歌手将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改编而成的畲族山歌唱本,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16]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种路径中,本文选择了系统功能文体学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语料是小说歌宣传视频。Kress &Leeuwen1996 年的著作《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全面建立了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分析法。Kress &Jewitt[17]2001 年在著作《视觉分析手册》中介绍了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治疗、民族志研究、影视作品研究等领域中的视觉分析,以及对图像的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符号学分析法。视觉语法的灵感来源于Halliday 的功能语法(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视觉语法从视觉模态的概念意义、互动意义和组篇意义三方面分析语篇的意义构成方式。此外,分析的角度除了视觉模态,还包括听觉模态、文字模态等。本文拟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畲族歌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保护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起来,以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着眼于实现该研究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希望加强畲汉两族交往交融的内在动力,以多模态化为基石,在新媒体时代建立有效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一)研究对象的叙事结构

    “畲族小说歌”以畲语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晚清时期,小说歌出现借用汉字来记音的手抄唱本,其读音借助汉语方言(霞浦话),其内容多来自汉族民间故事和传奇。由此可见,“畲族小说歌”既是畲族先民语言艺术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也体现了历史上畲汉两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畲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已逐渐失去了鲜活的特色,畲族歌言文化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效应日渐萎缩,昔日口口相传、即兴对歌的畲歌教唱非常罕见。为了对畲族歌言文化做进一步的保护传承,使更多的网络用户了解喜爱并传播畲族山歌文化,使更多的畲族年轻一代了解本民族的神话信仰、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有必要对歌言传播路径进行多模态化的创新设计,有必要以新媒体为平台让畲族山歌真正重返民间,成为畲族人民共享的“家园遗产”。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福建省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出品的系列宣传短片《霞浦畲族文化》的一节《畲族小说歌》,时长11 分12 秒,该短视频于2020 年在腾讯视频上架。此片对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村的畲族小说歌文化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描述了历史上各类畲族小说歌唱本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第一代歌王钟学吉的文学成就、历史地位和第四代歌王钟昌尧的文化保护工作,视频的尾声还生动地展现了畲族“对小说”、“盘歌”、“三月三歌节”的热闹场面。对该视频语篇进行转录分析时,本文综合了Iedema[18]和Baldry&Thibault[19]的分析层次,一共有帧、镜头、场景、阶段、类型步骤和整体作品等六个层次。据分析,全片约由220 个镜头、60 个场景组成,该视频片头为畲族传统文化图片(畲家服饰、斗笠、乌米饭、糍粑等)的动态剪辑,通过多种角度生动再现了畲族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引起了观影者对畲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视频正片以霞浦县白露坑村清晨的民居群落和地貌为叙事开端,介绍了畲族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白露坑、半月里。接着叙事时间轴转向清朝末年,从小说歌的起源开始讲起,接连介绍了各类畲族小说歌唱本主要内容、畲族近代史上主要的小说歌创作者和当代文化传承人、当代畲族小说歌的保护情况,视频最后再现了畲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歌传和的欢乐场景,极富民族特色。

    (二)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功能语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把语法看作制造意义的资源(Halliday,1985),语言是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式的阐释编码。Kress &Leeuwen 在研究中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模式,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本文以Kress &Leeuwen 的视觉语法理论为主要分析方法,分别从视觉模态的概念、互动、组篇意义三方面对短视频画面的意义进行解析。在概念意义分析中,注重叙事的再现,关注参与者、视觉过程的建构及环境成分;
    视频视觉模态的互动意义则着重分析其距离、接触和视点三要素,另外情态也是互动意义的重要部分;
    组篇意义中,分析构图意义的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从组篇意义的角度解析小说歌纪录片在版面布局方面能否很好地处理图文之间的关系。另外,对短视频的听觉模态,则侧重探索旁白、解说、背景音乐等符号之间的协调关系。最后本文将阐述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是如何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语篇整体意义的。

    1.视觉模态之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包括过程的构建还有人物表征方式、人物关系框架、事件关系框架和背景关系框架。概念意义着重解析视频画面的参与者、视觉过程的构建和周边环境成分。本文将畲族小说歌纪录片视频的视觉元素按照主题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视觉元素主题分类

    纪录片的片头首先以文字的形式简要介绍了《霞浦畲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接着用动态剪辑的方式呈现了极富特色的畲族物质文化图片(畲家服饰、斗笠、乌米饭、糍粑等),创作者希望直观地展示畲族物质文化图片,引起观众进一步探寻霞浦畲族文化的兴趣。纪录片正片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该片的叙事采用顺叙的方式展开,如一位老者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内容主要是从晚清时期霞浦畲族小说歌的兴起直至现代小说歌的传承发展情况。为了让观众对畲族小说歌的起源发展有更直观的印象,视频内展现了多个主题的视觉元素,其中以历史人文、民俗艺术和人物形象着墨最多,这也体现了该纪录片的人文性、历史性的主题特色。在时间阶段安排上,第56 秒视频开始出现了白露坑村、半月里等现代畲族村落建筑,引出了本集纪录片的主题-畲族小说歌。从1 分35 秒开始出现清晚期霞浦畲族私塾、清晚期畲族秀才等视觉形象,通过演员扮演、再现历史的方式让观众重回畲族小说歌起源的阶段,展现了晚清白露坑畲族人民重视自身文化教育和生存发展的场景。随着视频叙事的推进,畲族文化博物馆、畲族山歌手抄本、钟学吉故居、钟学吉铜像等反映畲族小说歌历史人文特点的视觉元素接连出现。在讲述历史脉络的同时,创作者穿插提供了反映畲族小说歌民俗艺术的视觉元素,如畲族小说历史歌唱本、以畲族历史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表演、来客落寮对唱、会亲盘歌、对小说、畲族“三月三盘歌节”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言文化以鲜活的方式逐渐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视觉交际中的概念过程对应于功能语法中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视觉和语言在表现上虽有共同特点,但在概念化的问题上则差异明显。畲族小说歌纪录片视觉过程的建构主要围绕概念再现的分析过程、象征过程展开,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则属于次要地位。在分析过程中,参与者具有部分-总体的结构,该过程有两种参与者,分别是总体(即承载者)和部分(任何数量的所拥有的特征)。小说歌纪录片中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则起了辅助叙事的作用,通过展示霞浦县白露坑村的月光、山林、茶园、畲村炊烟、田野、溪流等景致,让观众感受到畲族山民的居住环境,通过展示霞浦县福宁文化公园的远景反映了政府和民间对畲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支持和重视。这些分析性画面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建筑,它们的呈现可以让观众对霞浦县白露坑自然景观的原生态特色有最直观的体会,也体现了畲族小说歌繁衍地的生态文明多样性。概念再现的象征过程是关于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本纪录片的象征过程有畲歌手抄本和畲族秀才用过的古书籍遭到虫蛀的图像,畲歌手抄本象征着畲族小说歌是民间独特的口头文学样式,以汉语作为记录语言反映了畲汉民族互融互通的交往历史;
    古书籍遭到虫蛀则象征着当代政府和民间对畲族小说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纪录片尾声出现的溪流象征着畲族小说歌就像一滴水,把生活与深邃渗透大地,最后形成不断流淌的溪流;
    树叶则象征着畲族小说歌就像一片树叶,将高大与自由飘落大山,最后浓缩成一枚民间文学活化石。畲族小说歌纪录片的叙事再现以人物为主要参与者,人物形象有清晚期畲族秀才、第一代歌王钟学吉、第四代歌王钟昌尧、现代畲族山歌歌者群像和现代畲族劳动者群像等,这些人物代表了畲族小说歌传承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体现了畲族小说歌创作和传承的群众基础、人文因素和文化底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小说歌” 代表性传承人钟昌尧的访谈贯穿纪录片始终,他给观众讲述了霞浦在畲族小说歌传承中的历史地位,钟老自己唱歌、传歌、搜集民歌的工作以及第一代歌王钟学吉的历史贡献和文学成就等。现代畲族山歌歌者和劳动者的行动过程体现了畲族民众传唱山歌、对歌和勤劳耕作的场景,反映了小说歌来源于生产生活、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特色,生动展示了畲族小说歌重返民间的“家园遗产”属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要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实现“活态化传承”的目标。

    2.视觉模态之人际意义

    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世界之间的特定关系,图像与观看者进行互动,要考察三个要素:距离、接触和视点,最后本节将探讨情态的问题。Kress &Leeuwen(1996)把图像画框内人与观看者的目光接触分为“索取”和“提供”,观看者与画面参与者的距离和镜头取景框架的尺寸大小相关。近景中的人被观看者认为是属于同一圈子的人,特写提供了密切的/个人的关系,长镜头提供非个人的关系。对畲族小说歌第四代传承人钟昌尧的采访就使用了近镜头,讲述人的面部表情得到了放大和强调,让观众如同现场聆听老人讲述小说歌历史一般亲切自然,观众的体验感得到了增强。在访谈画面中,老人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讲述过程中他的目光时不时与镜头接触,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向更多的观众传递畲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信息。当观看者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像中的内容,如仰视、俯视、平视等,则会对图像的内容产生象征性的权势关系和卷入关系。视频创作者在刻画畲族小说歌歌者群像时采用了侧面构图和平视视角,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表现畲民盘歌的热闹场面,观众的视角与画面人物处于平等的地位关系,容易产生密切感和代入感。纪录片在展示钟学吉故居时,则采用仰视视角,该镜头的处理容易使观看者对传统建筑和历史人物心生敬意,庄严肃穆感油然而生。对霞浦县福宁文化公园的远景,镜头采用了俯视的视角,展现了现代建筑的恢弘大气。情态是指图像分析中某些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它包括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情态分成高中低三类。畲族小说歌纪录片使用了高感官情态的处理方式,即图像自然主义地使用了高饱和的色彩,这与系列纪录片的主题相关。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展示了畲族小说歌历史发展的厚重感又不失清新明快的活力感。除了展现晚清历史的片段使用灰黑色外,整部作品以鲜亮的色彩为主,视频生动展现了畲家服饰等民族物质文化元素,畲族服饰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此基础上,畲族妇女的彩虹式花襟由五节很宽的蓝、红、白、绿、黑布圈或彩缎镶接而成,视频中畲族传统服饰的展示极具地域特色。

    3.视觉模态之组篇意义

    视觉语法的组篇意义一词来源于功能语法,主要分析构图的三个要素: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取景是考察视频的视觉元素有无取景手段(如分割线条),显著值则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尺寸、色调、鲜明度等元素的设计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组篇意义与镜头的切换和画面的构图布局有密切关系,它们的整体性有利于少数民族纪录片主题思想的展示。以2 分13秒开始的现代畲族山歌歌者对歌场景为例,该场景由5 个镜头组成,随着镜头的切换,新旧信息交替出现。这些镜头多角度展现了人物、场景的状态,5 个镜头的主体人物突出,构成显著值,形成了观众的视觉焦点。图一第一个镜头左右两边各有一位穿着畲族传统服饰的妇女,其中右侧的妇女在与她对面的老乡对山歌,人物呈现左右对称的结构,画面突出了右侧对歌的妇女形象,画面的中线为分割线。图二第二个镜头展现了畲族阿哥的小说歌技艺,近镜头的运用使该男子的面部特征获得了显著性,成为了新信息,展现了畲族青年男性的淳朴与自信。图三第三个镜头展现了畲族男性采茶时与同伴对歌的场面,身穿民族服装的中年男性处于画面中央,以他的肩部和手部形成了画面分割线,构图合理。图四第四个镜头展现了畲族人民对唱小说歌的人物群像,画面背景是青山绿水和一座吊桥,色调较暗,前景人物色调明亮,其中男性居于画面左侧,女性居于右侧。根据视觉语法,画面左边的信息一般为“已知”,右边是“新信息”。画面右侧的女性伴着手势正在吟唱小说歌,成为观众视觉的焦点,另外受文化因素影响,女性出现在图像中也总带有显著值。图五第五个镜头转向两位畲族妇女在茶园对歌的场景,两位妇女一前一后出现在画面中,前景人物处于画面的突出位置,获得显著值,展示了畲族歌言文化起源于劳动生活,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特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4.听觉模态及视觉模态的互补

    整部纪录片以明快的民族音乐为背景,纪录片讲解者是一名声音沉稳浑厚的中年男性,讲解声和背景音乐相互配合,讲解声为主,背景音乐为辅。片头是系列纪录片畲族文化的总介绍,文字介绍以打字机吐字的方式呈现在画面中,听觉元素为键盘敲击的声响,这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畲族小说歌的文学创作特色。接下来的片头以畲族女性清唱山歌为听觉元素,歌声清丽嘹亮,极富民族特色,配合着畲族物质文化图片的动态剪辑,给观众呈现了丰富的畲族文化精神食粮。正片开头介绍小说歌发祥地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村时,使用的是较舒缓的古筝民乐(这首古筝民乐基本贯穿纪录片始终),这样的处理体现了白露坑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素养,也为后续小说歌起源的介绍做了铺垫。在呈现畲族山民对歌言事的场景时,背景音乐退去,歌者清唱的内容成为主要的听力模态,创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原生态的呈现手段,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并喜爱小说歌这样独特的口头文学样式。在片尾,纪录片以第四代歌王钟昌尧老人的小说歌清唱为主要听觉元素,歌词主要有:“水来云来云连天,山客歌言几千年。皇帝退换几多位,哪个朝代禁歌声。祖公代代无田分,留个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客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这展现了畲族小说歌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情怀,老人的歌声质朴动情,深深打动着观众的内心。片尾的结语处的背景音乐简洁明快,体现了畲族小说歌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每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各种模态发展成产生意义的互相连接的可供选择的网络,模态及模态间的互动均有表达意义的潜势,都对意义的创建起到作用。模态协同关系的研究是多模态文体学理论的核心,Royce(2002)[20]提出了“模态互补”的理论,认为“在复杂的多模态语篇中,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是互补关系,视觉成分和文字成分的组合能够产生比单一模态大的语篇意义”。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文字模态为主图像为辅的静态多模态语篇,本纪录片的图像是主模态,文字则起了辅助作用,文字对图像的呈现起了解释说明、铺垫叙事、阐明主题的作用,对图像体现的意义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用于实现语篇不同的侧面或不同阶段的意义。本纪录片的视觉(图像和文字)与听觉模态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畲族小说歌文化宣传的意义,纪录片中的视觉模态是主模态,呈现方式以图片、镜头、场景等视觉元素为主,听觉模态是辅助模态,主要形式有背景古筝音乐、男讲解员的解说词、人物采访、畲族小说歌原声等,这些听觉元素配合画面的主题展开叙事,具有烘托画面氛围,突出主题元素的作用。本片中的视觉和听觉模态呈现了互补关系。

    畲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畲族的歌言文化承担了民情教化、传承历史、宗教祭祀、融洽乡情的作用。畲族的歌言文化既属于畲族人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模糊其民间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实现活态化,要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新媒体时代只有畲族歌言文化的传播形式生动新颖,畲族山歌真正重返民间,民众才愿意推广和传播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畲族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绝脉失传。本文用跨学科的视角对少数民族文化开展研究,以往畲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学的领域,语言学范畴的研究则限于多模态翻译视角。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语篇的研究至今仍是学界的空白。少数民族的“家园遗产”要实现活态传承,必须利用新媒体多模态化的宣传手段。本文希望解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觉、听觉等模态如何相互融合协作,创作者应如何借助语言、图像(静态、动态)、声音等符号系统作为交流的媒介,向广大受众传播畲族小说歌文化。

    注释:

    [1]方青云、陈前:《重返民间:自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山歌发展的新特点——基于浙江畲族山歌发展变迁的考察与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 期。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中国外语》2009 年第1 期。

    [3]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25.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2003 年第5 期。

    [5]潘艳艳、李战子:《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以CSSCI 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

    [6]张德禄、穆志刚:《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框架探索》,《外语教学》2012 年第3 期。

    [7]雷茜:《多模态功能文体学理论构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外语教学》2018 年第2 期。

    [8]王龙:《兰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6 期。

    [9]姚银燕:《营销城市: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9 年第1 期。

    [10]钟荣富:《试析畲族歌言面临的危机与创新传承》,《艺苑》2020 年第4 期。

    [11]卢睿蓉:《记忆、建构、融聚——畲族叙事歌的民族想象和认同》,《文化学刊》2020 年第11 期。

    [12]王经纬:《媒介融合视野下的闽东畲族文化传播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1 期。

    [13]彭兆荣、龚坚:《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以“畲族小说歌”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8 年第4 期。

    [14]李敏杰、朱薇:《民族志诗学与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山东外语教学》2017 年第2 期。

    [15]黄中习:《布洛陀史诗文化的多模态、多媒体译介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年第4 期。

    [16]彭兆荣、龚坚:《口头遗产与文化传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9 年第2 期。

    [17]Leeuwen,T.v.&Jewitt,C.(eds.),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London:Sage,2001:30.

    [18]Iedema,R.,Analysing Film and Television:A Social Semiotic Account of Hospital:An Unhealthy Business.T van Leeuwen&C.Jewitt(Eds.).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London:Sage,2001:183——204.

    [19]Baldry,A.&P.J.Thibault,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London:Equinox,2006:55.

    [20]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TESOL Quarterly,36(2),191——212.

    猜你喜欢 畲族模态纪录片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22年4期)2022-11-18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09-22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3期)2022-04-19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6期)2021-08-06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永安“三月三”海峡姐妹(2021年5期)2021-05-24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杭州(2020年16期)2020-09-28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推荐访问:畲族 为例 纪录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