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从课程到课题:同频创课长歌行

    时间:2023-05-29 11:3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卜庆振

    “互联网+”正在引发教育的广泛变革,从线下教育到线上教育再到线上线下并行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疫情防控期间, “互联网+”也为非常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优质解决方案。无论是学生成长还是教师发展, “互联网+”都在让教育的更多梦想变成现实。同频创课研究,就是教师发展自组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走出的一条从课程到课题的研究之路。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从课程到课题的合作,最初竟然是从非教育领域开始的。业余时间,在山东一所初中任教语文的我喜欢歌词创作,在四川一所高中任教音乐的韩敏老师擅长原创作曲。因为共同的爱好,我们曾经在线上的原创音乐网站合作原创歌曲,并就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的相关话题进行过多次交流。

    2015年,韩敏老师提出一个想法,用我们二人合作的歌曲作为资源,开发一门流行音乐欣赏课程,名为 《一首歌一个故事》。针对课程中学生获得流行歌曲的渠道这一话题,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通过 《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选秀节目获取最新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在校园内广为流传。于是,我们想到了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情境的新创意,决定选择当下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资源,开发一套 “好声音密码”校本课程。

    从学生关注的好声音元素调查出发,结合我们两个人各自擅长的领域,我们选取了 “好声音”中的旋律、歌词、歌手三个要素,韩敏老师研究并设计其中蕴藏的音乐元素,我重点设计文学元素,歌手的励志元素作为自读材料,用作学生综合性的艺术修养。整个课程形成了 “听出好文学” “写出好声音”“我的中国梦”三条线索,在完成国家语文课程和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在学生积累语言、形象、修辞、旋律、节奏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我们确定了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为要点的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鉴赏真正的 “好声音”,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流行歌曲的水平,让好的流行歌曲提升学生 “语言建构与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和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的音乐核心素养。

    2016年5月, 《好声音密码》课程获全国第三届真爱梦想杯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我和韩老师也因为在 “教育行走”公益活动中受邀分享合作故事,吸引了更多对此种合作方式感兴趣的老师,组建起微信群,开始拓展网络上的 “教育行走”。我们的群组中,加入了小学数学、初中物理、高中生物等学科教师,大家就更多的跨学科学习进行了研讨,并经常就某个项目进行共创。2016年3月16日的《中国教师报》,曾对我们的合作方式组织过专题研讨,编辑把我们的合作方式定义为 “同频创课”,认为这是在 “社群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在讨论中,曹鹏、张宏敏、柏见军等老师认为,目前的社群学习研究主要限制在同学校、同学科、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在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方面尚未普遍展开。这些正是我们的微信群组在研究的重要领域,于是,我们合作申报了省级课题 “基于 ‘互联网+’的同频创课研究”,把研究的重点聚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 “互联网+”环境,实现创课研究的合作共赢。合作研究教育教学,结合团队个体的学科领域专长与地域优势资源,打造资源共享,实现课例共创。

    二是基于微信群、QQ群交流,开发课程。结合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确定新开发课程的主题,让教师课程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能与学校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保障学校育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促进教师教学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双向提升。

    三是基于慕课、微课等手段,解决合作成果跨校使用难题。本课题研究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本地、本校、教师本人、本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本校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置换和灵活处理。同时,还可以借助双师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解决课程中涉及的跨学科领域缺少线下专业教师的难题。

    从跨地域跨学科的教师自组织到跨地域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用于中小学教师基于 “互联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合作探究,以解决同地域、同学校、同学科教师教研活动中区域同质、学科局限等问题,立足 “互联网+”环境,让教师的成长打破学校和区域的边界,课程的开发打破学科和资源的壁垒,课题的研究拥有丰富又开放的空间。

    1.长歌行同频创课组构建:在原有群组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的态度,自由加入和退出。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创设校本课程的研究,也可以是国家课程教学内容或地方课程整合的研究,甚至可以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某一知识点的研究。基于微信群组,融合多个线上交流平台,成员轮周主持,话题既有固定安排又有随机生成。

    “长歌行”寓意成员跨越山高水长,相聚云端,一路研究一路歌,一路同行共同成长。

    2.古诗唱游群:发源于2017年 “为中国而教”组织的 “未来教育家”项目,团队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任教新教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师。我们借鉴当下流行的 《经典咏流传》 《中国诗词大会》等新热点,解析诗词传承的大概念,借助古今诗词的吟唱、歌唱、游戏等活动,开发诗词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课程或教具,传承经典,传播优秀文化。任教英语的老师可以复制英语童谣等唱游课程,数学老师可以开发数学游戏课程。

    目前的 “音乐与语文整合”研究,多局限于在语文课程中渗透音乐元素,或音乐教学中融入文学元素,多处于课时设计的拓展阶段。且相关研究多由音乐老师或语文老师单独完成。如余卫华老师的研究,侧重适当运用音乐使语文教育锦上添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王丽慧的 《文学视野中的流行歌曲研究》,以古今文学演变的视角,保持对历史的整体观照,探讨了中国流行歌曲尤其是现代流行歌词的兴起和发展,注重其自诞生以来与词曲等古代文学的种种内在联系,勾勒了流行歌词由传统向现代蜕变的轨迹。我们的研究在将余卫华等老师个别案例拓展的基础上与王丽慧的研究相结合,进行语文老师与音乐老师的合作研究、课程研究。我们的主要研究人员具有音乐与文学的专业特长,且有长期的原创歌曲合作基础,可以相互借鉴,真正实现音乐与文学的整合教育。而音乐与文学的 “联姻”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课题成员的多元性和研究的开放性可以催生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而这种跨学科学习,恰恰是学生在真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常态,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路径。

    课题组团队的合作模式体现了“世界咖啡”的文化精髓。世界咖啡体现了跨界合作,符合当今世界开放发展的时代需求,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一群人,融洽地聚集在一起,自由平等地发表观点,生成智慧。在合作研讨的过程中,又会不断打破小组界限,不断打破固定思维,让所有参与者保持不断突围的态势。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这种方式恰恰是当下急切所需。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培育学生所需的专家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课程中发生,长歌行同频创课,让开放又富有活力的好课程充满无限可能。

    2016年9月,基于 “互联网+”的同频创课研究入展全国第二届创新教育成果博览会。

    2019年7月,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 “诗与乐相结合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立项。

    2020年4月,参与立项彩虹花和阅汇初中晨诵课程的开发,形成 “新语娃行动”课程研发群,构建 “中华诗礼乐”课程体系。2021年9月7日,课程组研发的 “文化润心·诗画润疆”项目正式启动。“诗词育人的文化润疆网络教育实践”课题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为新疆的孩子提供优质的诗词课程,用诗词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课程到课题的不断蜕变,是诗词教育的不断深化,是中华文脉的传承传播。跨地域、跨学段、跨学科的同频创课,落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全国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协同进步。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课题音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我的微课题研究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4-15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1期)2021-04-14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湘潮(上半月)(2019年8期)2019-05-22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推荐访问:歌行 课长 课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