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苏州古典园林博物馆化利用中的参观线路改造研究

    时间:2023-05-29 09:5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顾至欣

    古典园林与博物馆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紧密的现实联系。亨里埃塔·利奇(Henrietta Leach)从词源分析中判定,博物馆是充满智慧并能创造知识的场所,包括了开放的花园空间和封闭的研究区域[1]。西尔维亚·兰兹伯格(Sylvia Landsberg)认为园林与博物馆具有类似的文化内涵,并将园林称为活着的博物馆,认为两者在展示与传承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联系[2]。苏州既是“百园之城”,又是“百馆之城”,园林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相得益彰。当前,苏州市政府公布的《苏州园林名录》中,已有全晋会馆、玉涵堂、朴园、柴园等13座园林被改造为各类博物馆,丰富了市民们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参观线路的组织是营造良好观赏体验的重要环节,苏州古典园林的游赏路径以曲径通幽、灵活多变而见长,如何充分发挥园林载体优势,从线路组织的角度进行博物馆化改造是其空间更新的重要内容。为此,研究分析古典园林与博物馆在流线组织上的异同点,提出参观线路的设计思路与改造要点,以期为苏州古典园林博物馆化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从使用者的体验感知角度上看,古典园林与博物馆建筑具有一定共通性,其参观流线设置也存在联系。首先,共通性存在于流线组织形式方面,这也奠定了两者流线转换的基础。在古典园林中,一般都有环形的空间结构,这为人们在有限空间中的反复游赏提供了线索。环型展览流线在博物馆中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减少功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参观者的参观效率。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区大多使用串联型参观流线,形成门厅、轿厅、主厅堂、内宅院落的主轴线,通过直线或者折线相连,为使用者提供便利通道。当代博物馆设计也常常利用折线对人流进行单向性引导,人流从到达入口处至参观完毕时都安排在合理的空间序列中。同时,类似于苏州园林的庭院空间,博物馆展览流线中也会安排一些核心空间,通过空间对比来强化其在整个参观序列中的地位。

    其次,古典园林与博物馆对于参观流线的韵律与节奏感的把握是相似的。苏州园林本就是以“曲径通幽”而见长,不仅园中路径逶迤蜿蜒,曲路、曲桥和曲廊俯拾皆是,使得整体空间意境绵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理念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发展过程,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愉悦感是评价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指标。为此,博物馆参观流线设计往往采用路径曲折的策略,以便于形成空间体验和视觉景观的节奏变化,这不仅延长了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还增强了观众探索的欲望。学者余沈阳对中国古典园林体验特性与当代博物馆设计进行比较之后,认为博物馆流线设计在曲折性、隐蔽性、连续性、交往性等方面与古典园林有着相似的特色,借鉴园林设计手法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博物馆参观体验与空间感知[3]。

    虽然古典园林与博物馆在参观流线组织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古典园林和博物馆的功能用途、面向人群、建筑形式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其流线组织模式也相应地具有个性化特征。

    (一)环绕与放射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生活空间,围合的形态能够带来安定的心理暗示,并给出一个明确的空间限定范围。此类空间的鲜明特点就是参观路线首尾相连,形成一种循环结构。清代文人俞樾在《曲园记》中提到过类似的设计思想,“‘艮’,止也,园止此也。然‘艮宦’南,有小门,自吾内室往,可从此入,则又首‘艮宦’,艮固成终成始也。”而环绕空间的构成路径往往以曲线为主,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常以曲径来形成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人们在园中行走更加地自由与惬意。博物馆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空间,需要考虑人流的集散与引导问题。对于面积较大的博物馆来说,其空间序列往往是以集散空间为核心进行放射状布置,这样可使空间层次分明,动线丰富。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导览大厅、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广场等就是这方面的案例。而与古典园林空间具有差异的是,放射性空间的构成通常使用直线路径,具有一定的强制意味,展现了博物馆富有秩序感的空间组织形式。

    (二)天成与人作

    古典园林与博物馆的参观流线的构造存在着建筑思想上的差异。古典园林设计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内部的游览路径也注重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调和,通过融入自然的路径设置,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体现了古典园林内部流线的自由度和舒适感。博物馆的展览流线同样丰富多变,但人工设计的印记比较明显。博物馆建造中为了避免单调和乏闷的情况,也经常通过折线式路径来营造“流动空间”,往往采用下沉、抬高、穿插等不同的空间操作手法塑造不同的空间感受。这样的手法虽然也可以丰富参观体验,但人工雕饰的意味比较强,对于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古典园林的改造并不完全适用。同时,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限制,过于人工的改造手法也会对古典园林的原真性造成破坏。

    (三)虚与实

    受到中国文化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追求“象外之景”的虚实相生意境。在参观路径中,设计者通过亭廊、花木、山石等障碍物形成具有朦胧美的多层次空间。这种虚实相间的参观路径使参观者对空间距离产生模糊、暧昧的视觉感知,形成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体验[4]。反观博物馆主要以建筑为载体,更强调“实”。注重有形的物体,如注重对建筑、天花板、墙体、展柜等实体的运用,加以严谨的几何轴线、逻辑的理性思考等方法来衔接空间,形成具象的流动路径。虽然,博物馆可以通过应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以及具有通透性的材质来增加不同空间之间的视线交流,但其空间层次与留白的意境仍无法与古典园林相提并论。

    苏州古典园林在进行博物馆化改造的过程中,既要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观环境优势,又要避免园林空间局限的缺陷,参观流线设计应积极借鉴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达成展陈空间与线路转化的目的,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林类博物馆。

    (一)参观流线的设计思路

    1.延长参观游览的时间

    在以曲径通幽见长的苏州园林基础之上改建的各类博物馆,空间体量往往较小,所能承载的展品数量也比较有限。如果按照一般博物馆放射式、大厅式路径的设计方法,此类博物馆难以吸引参观者深入地了解与观赏。因此,为了迎合园林自身的特点,设计者可以对园林部分建筑出入口、备弄、门洞进行封闭改造,通过降低空间连接性与可达性的方式,营造相对曲折的参观路线,从而充分延长参观者的停留时间,还能够增强游览者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张国维祠堂园林基础上改建的苏州南社纪念馆,利用游览线路将展馆与园林相互交融,在园林亭廊之中设置石碑,进行南社先贤的书画作品展,在室内展厅中设计了富于变化的曲折路径,让有限的展陈空间平添了多样化的参观路径。

    2.缓解博物馆疲劳问题

    博物馆通过参观路线的多样化设计,不仅是希望延长游客在馆内的停留时间,更重要的是增强参观的趣味性与体验感。学者在关于博物馆设计的研究中,一直关注着“博物馆疲劳现象”(Museum fatigue)[5],即长时间参观博物馆时,游客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会感到身体疲劳,心理上也容易产生厌倦感。如果从路径设置的角度进行考虑,就是要控制好参观流线上的主要节点,将博物馆休息区与室外景观设计融入参观流线,从而避免展陈布置过于紧凑。这恰好是园林类博物馆的优势,园林作为建筑与景观交融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室外空间与雅致的空间节点,可以作为游客缓解疲劳的休息区,亦可以作为室外展区进行布置。相比于室内的陈列展品的庄重感与距离感,园林中的草木水石、亭台楼阁等景观与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以此来缓解游客在室内博物馆中的参观疲劳。例如,南京的六朝博物馆在“六朝风采”展览中,将整个展厅布置成一片竹林,而文物所在的各个展区是竹林中的亭子,游客们置身于竹林中,与展品和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使参观过程更加轻松有趣。

    (二)参观流线的改造要点

    为了保持苏州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特色,实现延长游客参观游览的时间,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性,缓解其博物馆疲劳的改造目的,展现苏州古典园林博物馆化利用的综合价值,研究从功能布局、观赏体验与文化传承等三个方面探索其参观流线改造的主要方法。

    1.增强展区空间联系,促进功能布局优化

    参观流线设置将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功能空间布局的优劣。古典园林本身并非为博物馆而建,其空间布局具有起居生活的特点,与展示空间要求存在明显差距。改造为博物馆后,要想提升功能空间的使用效能,首先要保证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尤其是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类博物馆来说,保证室内外展区的空间渗透,相互连接,形成连贯的空间路线,使得参观路线具有多变性和往复性,是改造中的首要问题。其次,需要注意园林次要院落组团的利用。实践中,不少苏州园林类博物馆都是利用住宅、祠堂建筑等空间进行陈列展览的,这些空间连接度与秩序性不强,在改建为展厅的过程中,需要和主要厅堂进行流线串联。例如:东莞可园博物馆通过参观流线连接了室外院落,将其改造为“叠石”“理水”“植物”及石雕的系列展示区,实现了室内外展厅的充分结合,将关注度较少的建筑与院落赋予新的功能,有助于分散人流,增加园林的环境容量。

    2.丰富路线空间节奏,提升参观游览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在遵循“移步异景”造园手法的前提下,通常讲究设置多样化的路径结构带来观赏上的韵律感。那么,这种具有节奏感与层次感的路径设置方法也应当在其博物馆化利用中得到传承。作为关注参观者体验的博物馆来说,应该让展览内容与形式呈规律性、周期性变化,让游览路径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变,产生不断变化的空间体验。例如:郫县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中,设计师在一、二层展览空间纵向上营造了曲折的空间变化,丰富了游客的游览路径和空间体验[6]。此外,可以考虑对于不同类型观众(如学者、普通观众、儿童等),设置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参观路径,例如:既可以为普通游客提供快速概览路径,又为专家学者提供仔细考察的研究型路径。瑞典索菲罗城堡花园展览馆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设计了“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等4条包含室内外空间的游览线路,并详细注明了费用、时间、活动内容,方便游客们自主加以选择。

    3.建立展览文脉线索,构建文化叙事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是建筑与造景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学、曲艺、书法、绘画等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想体现园林类博物馆的展陈特色,就必须发挥其文化优势。从这个角度上看,在参观路线的设计中不能仅仅考虑实体空间与展品,还要考虑文脉线索的梳理,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叙事空间。

    所谓叙事空间就是把主题、内容、空间环境相结合,以空间序列作为叙事表达的介质,通过展览内容的组合排列变化达到组织故事情节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本身就善于运用这样的叙事手法,甚至与传统文学有着共通之处。例如:《桃花源记》的游览体验就是以“忽逢桃花林”作为开端,通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窄,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一系列具有戏剧性的空间体验,为桃花源神秘叙事奠定基础。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在苏州艺圃的设计中就有所体现,艺圃虽小但入园前须经过一条深邃廊道,并且墙面丛生的蔷薇花遮蔽了部分天空,使得廊道静谧之感更强,人们也渐生淡逸之情;
    当走出廊道之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生机勃勃的园林景象,给人惊喜之感。在博物馆中以叙事方式串联起不同空间与展品,推动情节发展,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帮助其理解展品。由波兰建筑师丹尼尔·里柏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就是利用参观路径讲故事的佳例,在通往“屠杀之塔”的参观流线上,冰冷的水泥墙面,狭窄的空间,给人一种绝望的压迫感,暗示其在流亡过程中的艰难处境和无所适从之感。这种文化叙事线索的建立,让博物馆即便没有展品介绍,也能渲染出故事情节。

    猜你喜欢 流线古典园林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21年12期)2021-12-08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清代园林初探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古代园林里的“美人”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几何映射VOGUE服饰与美容(2019年10期)2019-12-02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怎样读古典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5期)2016-03-15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8期)2015-10-21轻古典风缤纷家居(2008年7期)2008-09-05

    推荐访问:苏州 博物馆 园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