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敦煌歌辞中的体育研究

    时间:2022-12-05 17:1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泽湘

    (中南大学 体育课部,湖南 长沙 410083)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把体育分为游戏类、休闲娱乐类和养生类。游戏类包括:斗草、竹马、空竹、跳绳、捉迷藏、击鼓传花、傀儡戏、陀螺等;
    休闲娱乐类包括:游春、踏青、养鸟、斗蟋蟀、斗鸡、斗牛、赏花、登高、秋千、风筝、藏钩、投壶、骰子、麻将等;
    竞技类包括:射箭、击鞠、贵由赤、弓射、蹴鞠、马球、捶丸、马术、游泳、摔跤、博弈等;
    养生类主要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导引等诸项目。

    (1)斗草

    斗草游戏可追溯到驱邪除毒风俗。斗草一般有三种玩法:其一斗草的韧性。参赛者各自采摘有相当韧性的草,互相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力拉扯,不断的一方则为胜者。其二比草的质量,比谁采的草好。其三是对花草名,通常由一方说出一种花草名,对方以另一种花草名相对。可见斗草在寓教于乐中,增长人们的植物知识与对自然的了解和热爱。

    敦煌文献S.6537、P.3271《斗百草词》记载:

    第一 建寺祈长生。花林摘浮郎。有情离合花①合花”即段成式《西阳杂俎》所见之合离草。。无风独摇草。喜去喜去觅草。色数莫令少。

    第二 佳丽重名城①按“名城”应同萧绎“邀游佳丽城”,李白“三吴佳丽城”,等诗之意指城。。簪花竞斗新。不怕西山白,惟须东海平。喜去喜去觅草。觉走斗花先。

    第三 望春②望春,是指宫名.“南楼”应指南望春宫.“缬”谓染印花纹,即统草唯衣。希长乐。南楼对百华。但看结李草。何时染颉花。喜去喜去觅草。斗罢且归家。

    第四 庭前一株花。芬芳独自好。欲摘问旁人。两两相捻笑。喜去喜觅兰草。灼灼其花报。③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85页。

    《水鼓子·官辞》记载:

    美人背看内园中。犹自风流看褪红。为赌金钱争百草。急行遣却玉珑璁。④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454页。

    这首歌辞描绘的是女子采花、斗草的场景和对花草的欣赏,充分展现出女子那种顽皮、可爱、愉悦之娇姿艳态,其中细雨、鸳鸯、野花、金柳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恬淡、诗意盎然的情境、以上可见,斗草丰富当时妇女、儿童的生活,以达到游戏娱乐之目的,故经久不衰,深受民间欢喜。

    (2)滑沙,印沙

    敦煌文献S.5448《敦煌录一本》记载:

    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⑤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6页。

    这种千百年前的民间习俗在敦煌地区沿袭至今。“滑沙”从当初的节日民俗逐渐演变为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它不止在端午时节才举行,成为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娱乐活动。“印沙”是指“在沙堆旁印塔形、像印、印沙滩,为塔形象”。相传其起源是五百童子曾以聚沙兴塔为乐。莫高窟盛唐第23窟壁画《法华经变》中绘有一群童子在做聚沙活动。敦煌文献 P.3730V、S.6537V《立社条件》、S.527《女人社再立条件》、P.4674等都对敦煌民间盛行的聚沙兴塔活动有所记载和反映。

    (1)春游、踏青

    春游是一种迎春活动,以顺阳气。春游既是顺天时、促进气的运行的活动;
    更可使人舒展身心,在田野呼吸新鲜空气、驱散心中郁结情绪,解放被寒冬压制的热情与活力。S.2200、S.5636、P.2646等卷《寒食相迎书》载:“时候花新,春阳满路。节名寒食,冷饭三展。为古人之绝烟,除盛夏之温气。空赍渌醹,野外散烦。伏惟同飨先灵,状至垂降处,谨状。”《荅书》中:“喜逢佳节,得遇芳春,路听莺啼,花开如锦。林间百鸟。啭弄新声。渌水游鱼,跃磷腾亹。千般景媚,万种芬菲。蕊绽红娇,百花竞放。欲拟游赏,独步怬之。忽奉来书,喜当难述,更不推延。条当面睹,不宜,谨状。”敦煌歌辞中描绘出一幅幅民众集体游玩、春意盎然、温风和煦的自然美景画面,将生机活力和百姓欢愉的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古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生活方式。这种赏春活动流传至今,已成为西北地区百姓养生修性的方法之一。

    P.3251《菩萨蛮·抛鞭落》载:清明节近千山缘,轻盈士女腰如束。九陌正芳,少年骑马郎。罗衫香袖薄,佯醉抛鞭落。何用更回头,谩添春夜愁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223页。。

    歌辞描写了清明节日大地吐绿,一对未婚的男女相见相爱。其中士女体态纤美,细腰犹束帛。行走在青山绿水间,而骑马少年从长安八街九陌行来,带着青春的气息,他们邂逅的场景,闪出爱情的火花。这首词颂扬出春游的景象和欣喜的欢悦。

    P.3836《南歌子·赏春》载:“雪消冰解冻,烟凝地发萌。绿杨红药要两分明,万户千春色渐舒荣。忽覩双飞燕。时闻百啭鹭。日惠处处管丝声。公子王孙。赏玩惜芳情。”②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269页。此词描绘出欢快的春游场景:在花红叶绿、鸟莺鸣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安详平和的心情,衬托出优美意境。S.6171《水鼓子·宫辞》载:随他女伴赏春时。走下阶来独自迟。行把短红毛拂子,弄莺抛在百花枝③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458页。。全词虽只有二十七字,但细致生动地传达出女子赏春时气氛,语句行文结构与文字斟酌都十分出色。

    寒食、清明游春、踏青这种悠久的民间习俗传袭至今,成为百姓迎春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

    (2)赏花

    敦煌歌辞中有诸多赏花、咏花的词句,表现出敦煌人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的习俗。敦煌歌辞P.3994《虞美人》载:东风吹绽海棠花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本篇诗词主要颂扬美人折海棠花的情趣,及鲜花引蝴蝶绕人飞,美人扑蝶,将美人休闲娱乐的情景细节跃然纸上。

    S.5549《女人百岁篇》载:“一十花枝两斯兼,优柔婀娜复厌厌。二十笄年花蕊香,父娘聘许事功勋。”歌辞咏吟出男女青年二十岁正是花的年龄,并以花来表示青春之短暂与珍贵。

    另外,在敦煌歌辞中还有些佛教与花相关的诗句,如S.2947《缁门百步篇》、P.3734《太子二十时》、P.2066《出家乐赞》等。这些诗词都描写出敦煌佛教的兴盛和僧人们对花的欣赏。

    (3)采莲

    敦煌歌辞P.3361、S.1588《百岁篇·池上荷》载:

    一十一。池上新荷行花出。珠弹近追黄雀年。

    敦煌歌辞S.5643《红娘子》(秋水似天仙嵌曲名)载:

    □□□□宣。美人秋水似天仙。红娘子本住□□。蝶儿终日□花间,举头聚落秋□□。悔上采莲船。杨柳枝柔,堕落西番。

    荷莲在古代一直受人青睐,以采莲为娱乐活动的风气十分盛行,并出现观莲节。词句“红娘子”“遶花间”“落番”“采莲”虽均为曲调名,也是采摘民歌,采莲女不仅唱出劳动之景,也吟唱出思怨之情。

    (4)藏钩

    藏钩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源于汉代,盛于隋唐。是一种用玉钩来作射覆之物的传统游艺活动,尤为女子喜爱。玩法通常是:众女子分为二队,每队有一支玉钩在众女子手中传递,双方互猜玉钩在谁手中,猜中率高的即为获胜方。后人将此游戏与钩戈夫人附会起来,这只不过是一种民间休闲活动而已。BD08333《父母恩重讲经文》、S.4474《释门杂文》中都有对藏钩的生动描述。敦煌歌辞中对藏钩有更为形象的描绘。S.2049、S.6171、P.2544《唐七言宫词》载:“欲得藏钩语多少,嫔妃宫女任相和。每朋一百人认定,遣赌三千匹彩罗。”又述:“两朋高语任争筹,夜半君王与打钩。恐欲天明催促漏,赢得光起口缠头。”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457页。可见藏钩在当时民间甚为盛行。一次参与者多达百余人,赌资押注竟多达三千匹绫罗绸缎,足见当时藏钩游戏规模之大。总之,藏钩是历代女子喜爱的一种游戏,当时的文人墨客也作诗来描绘藏钩游戏之盛行。

    (5)斗鸡

    斗鸡是一种通过训练鸡来参加竞技表演的活动。在先秦业已风行流行,诸多先秦典籍中对斗鸡都有言及。汉魏时期,斗鸡习俗更为风行,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涌现出不少相关的文学作品:东汉末刘桢的《斗鸡诗》、曹植的《斗鸡赋》、晋傅休奕的《斗鸡赋》、南陈褚玠的《斗鸡东郊道诗》、北周王褒的《看斗鸡诗》等。唐代多位皇帝都有此种喜好,还在宫内专设“鸡坊”,由宦官统领。当时不少士大夫如李白、韩愈等都写作许多诗文来描述斗鸡情景。

    敦煌歌辞也有斗鸡的记载,S.6171《宫词从钞》载:“春时□□宴文王。弄戏千般赏□□。移却御楼东畔屋。少阳宫里斗鸡场。”②“少阳”指的是太子住的宫殿。P.3608《寒食篇》载:“花纺共斗汝南鸡,春游遍在东郊道。”

    3.3.2 日照因素分析 在考虑降雨等对椒江径流补充的同时,探讨椒江径流蒸散发的影响.采用椒江流域及周边气象站点的日照数据,表征其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及2015年径流水体的蒸发强度,具体统计见图7.

    斗鸡活动的流行长达两千多年,因其成本低、开展容易,成为一种全民皆可的活动。甚至还出现有关斗鸡的行会组织与师承派系及大量文学作品。此等材料对研究古代斗鸡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斗蟋蟀

    从春秋至今,斗蟋蟀是一种人们热衷的竞技性极强的游戏活动。《诗经》言:“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又称“秋兴”“吟蛩”“促织”等。南宋贾似道《促织经》是专门研究蟋蟀的专著。此书不仅介绍数十种蟋蟀的形态颜色,还阐述蟋蟀争斗的规则、饲养方法、疾病防治和繁殖秘法等。

    敦煌歌辞P.3251《菩萨蛮·归不归》载:“香消罗幌堪魂断。唯间蟋蟀吟相伴。每岁送寒衣,到头归不归。”P.3821《浣溪沙·远客思归》载:“远客思归转砧杵夜。庭前口叶堕银篠。蟋蟀哀鸣阶砌下。恨长宵销。”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403、245页。P.2107《千门化·化三衣》载:“久吟经。坐深夜。蟋蟀哀鸣阶砌下。蝉声早响诣朱门。三衣佛嫩欶千门化。”通过上述文献可知畜养蟋蟀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总之,斗蟋蟀在古代是一件雅事,在敦煌民间也是一种观赏性的娱乐活动,当时被称为“雅戏”。

    (7)抛球

    抛球戏是唐人宴饮时玩耍的一种击鼓巡传游戏。活动中既抛彩球、又传花枝,须争速度。宴集时宾主皆回环而坐,当酒酣耳熟之时,音乐响起,人们依次抛球传球为戏。当音乐停止时,球在谁手中,就罚谁喝酒或演节目。玩抛球游戏时,人们还可闪避飞掷而来的香球,称“飞球”或“闪球”,使游戏进行得更加刺激。唐人诗文中有不少抛球戏的描绘,真实反映唐宋“抛球乐”的欢乐状况。敦煌歌辞中有两首《抛球乐》词曲,P.2838《抛球乐·五陵负恩》载:“珠淚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仔细思量着。淡薄知闻接人解么”②“抛球乐”是唐人酒筵行令之举,知其球必革制,而毛絮其中,轻轻多抛。急遂无患。。P.2838《抛球乐·阳家》载:“宝鬓钗横缀鬓斜。殊容绝胜上阳家。蛾眉不扫天生缘。莲脸能匀似早霞。舞端略人后园看。差煞庭中数树花”③“土阳家”指盛唐时长安后宫之色艺超群,为杨贵妃所妒,被配往洛阳上阳宫内作长期禁闭者。。可见敦煌歌辞中的《抛球乐》也是专为抛球游戏配的词曲。

    (1)弓射

    原始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是人类懂得利用机械储存能量的最早实例之一。弓箭原始形态是所谓的“弦木为弧,木制为矢”,它最早主要用于狩猎和战争。随着时代的进步,弓箭又演变产生出礼射、乡射、秋射、泰射等。含有教育内涵的弓箭,并增强了竞技忌性。到了西周时,把“射”列为“六艺”教育的内容之一。敦煌文献中保存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弓箭文化的记载。如敦煌文献S.6171《水鼓子·官辞》:

    秋月君王多猎去,飞龙□□□□归。承思好马香汤洗。犹恐轻尘污御衣。中使先□□□。春明楼下马蹄声,宫人各各悬弓箭。欲向军前斗□□。上方处按收狐兔。教猎宫中贵在□。□□君王口口院。近闻中尉进花鹰。日晚中人走马来。宫门处处遣教开。传声亦过排军使。祗侯君王打猎回。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451-454页。

    P.3361、S.1588《百岁篇·池上何》载:“武略文章陌上谈。十月角弓鸣塞北。五花骏马猎城南。”P.4692《望远行·佐圣朝》载:“年少将军左圣朝。为国扫荡狂妖。弯弓如月射双鹏。马踏到处阵云消。”②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301、417、1070页。描写了少年将军的英武形象。P.6537《何满子辞》载:“城傍猎骑各翩翩。侧坐金鞍调马鞭。胡言汉语真难会。听取胡歌甚可怜。”P3812载:“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学他刺血写得书,书上千重万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逐令边人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这几首歌辞都讲述了宫中君王在野外狩猎维喜,以及教习宫女练习狩猎。这说明当时的狩猎已为宫中的一项娱乐活动。敦煌不仅在歌辞中有关于狩猎的描绘,而且在莫高窟壁画,嘉峪关的魏晋彩绘砖画中、汉简中、敦煌文献中存有大量的有关弓箭的文化,它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弓箭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蹴鞠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踢球的记载。传世史籍最早关于蹴鞠这类运动可追溯到《史记》。相传早在黄帝时代蹴鞠就已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广泛传播。其后又演变出击鞠、木射、步打球、捶丸等球戏活动。

    敦煌文献P.2619、P.3637《召蹴鞠书》载:“阴沉气凉,可以蹴鞠释闷,时哉!时哉!重情幸降趾。”元明时期,肃州一带出现一种女子蹴鞠运动。其规则是:数名女子玩一种用水牛膀胱制成的圆球,根据音乐节拍敏捷玩球,只能以脚背踢球,不能以手触球,也不能使球落地。同时不可令球踢出规定的圆圈之外。③李重申、李金梅《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9页。敦煌歌辞中所描述的蹴鞠,变幻无穷,千姿百态。它不仅使我们了解到敦煌社会市井艺人的一般生活风貌,而且也是我们研究敦煌的语言和体育的十分珍贵的重要文献资料。蹴鞠在古代中国曾有过荣耀,但业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足球的风靡世界。

    (3)马球

    马球起源于东汉时期,又称“击鞠”。应邵的《风俗通》对于击鞠运动有所记载。曹植《名都篇》描绘了京洛阳少年们身着华服、佩剑携弓,“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南朝梁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及唐人蔡乎《打球篇》也有关于击鞠的记载。另外敦煌文献P.3697、S.5439、S.5441《捉季布变文一卷》也载有打马球的内容。

    敦煌歌辞S.2049、P.2544《仗前飞·马球》记载了唐五代时期人们打马球的情况:

    时仲春。草木新。□初雨后路无尘。林间往往临花马。楼上时时见美人。相唤同情共言语。闲闷结伴 (游)球场。传中手执白玉鞭。都史乘骑紫骝马。青一队。红一队。敲磕玲咙得人爱。前回断当不输赢。此度若输后须赛。脱绯紫。著锦衣。银蹬金鞍耀日晖。塌里尘飞马后去。空中球势杖前飞。球似星。杖如月。骤马随风直冲穴□□□□□□。□□□□□□□。人衣湿。马流汗。传声相问且须休。或为厨乏人力尽。还须连夜结残筹。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463页。

    这首歌辞反映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指出了比赛的时间是在仲春时节,比赛地点是在专门的球场,比赛时有美人观看,参赛者分青、红两队,又介绍了比赛的激烈精彩场面和“人衣湿,马流汗”的大强度运动量。S.6171《宫词·水鼓子》载:“先换音声看打球,独教口部在青楼。不排次第排恩泽。”同时,敦煌文献中应反映在马球比赛时有妇女观看球赛。另外,敦煌莫高窟唐代《张仪潮出行图》中也有马球的场景,以及敦煌地区的马球场等都可以印证敦煌曾一度盛行马球运动。好似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马球运动的精彩和激烈,马球比赛充溢着寓武于乐的豪情,反映了敦煌人英雄崇拜的情结。

    (4)捶丸

    捶丸是指以棒击球入穴的游戏。它自步打球演变而来,流行于宋元明期间。敦煌榆林窟五代第15库南壁就绘有一幅童子捶丸的图像。

    捶丸在传世史籍与出土文献中亦有一些记载。元人所著《丸经》记载:“宋徽宗,金章宗等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中也有关于捶丸的记载。另外,由中国人撰写,现存朝鲜博物馆的《朴通事谚解》一书,更为详细的阐述了捶丸比赛和战术。敦煌文献P.3608《寒食篇》载:“池中弄水白鹇飞,树下抛球彩莺去。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杖摇香径踏花回。”诗中描写了仕女捶丸的真实写照。敦煌文献关于捶丸的记载证实捶丸在宋元之际的流行。

    (5)竞渡

    从古代文献中得知,龙形舟船由秦、汉至隋唐都是由皇宫帝王专门享用的大型游船。船有五层楼,高达百尺,船上能够乘坐士兵七八百名。如隋炀帝造龙舟,规模浩大,但这种龙舟只是游船,不能用作竞渡。至于普通百姓不允许有龙形的船舟,更谈不上于龙舟来竞渡。到北宋时期,“诸王子继体为王者,……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不得拟象龙舟。”表明皇族王子等所乘之舟也不得以龙形出现。最早用于竟渡的船只因受地区鸟文化崇拜的影响,船头基本是鸟形,也称之为“鸟凫”“飞凫”“鹢舟”等。

    长期以来,竞渡的主要目的是“攘灾”,直到南宋之后,才真正出现了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动。敦煌歌辞S.6537、P.3271《泛龙舟·游江乐》载:“春风细雨霜衣湿。何时恍忽忆扬州。南至柳城新造口。北对兰陵孤驿楼。回头东西二湖水。复见长江万里流。白鹭双飞出谿壑。无数江鸥水上游。泛龙舟。游江乐。”“泛龙舟”是由隋炀帝作词、白明达作曲的。而在敦煌地区流行的“泛龙舟”,基本和隋炀帝的词相近。而他是一种舞曲,其舞容已经失传。据记载,当时以童子为舞人,舞时裸着一边的肩膊。敦煌歌辞中描写的《泛龙舟》内容,以的旖旎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古代“祈愿”“祝福”和“赏心”“乐事”的节日民俗主题,为我们窥视古人的民俗心理、文化、性格、情感取向的内涵。所以,隋炀帝所作之曲是指的龙舟游船,并非指竞渡,而敦煌的《泛龙舟》曲子词,主要指舞曲,以作童子舞之。

    (6)垂钓

    垂钓源于上古先民的生产劳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钩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渔猎逐渐由捕鱼谋生手段变为一项休闲活动。在清静澄澈的水面垂钓来澄澈心境、洗涤心灵、净化自我。垂钓活动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涵养高雅情操、修身养性的休闲活动。

    敦煌歌辞《浣溪沙·厌良贤》载“捲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厌良贤。所以将身巖薮下,不朝天”①高国藩《敦煌曲子词欣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此诗描述一书生卷起诗书,披戴蓑笠弃书投笔,改从钓鱼的形象。《浣溪沙·幽静》载:“云掩茅亭书满牀。冰川松竹自清凉,幽静不曾凡客到。岂寻常。出入每教猿闭户。回来还伴鹤归装。闻至碧溪垂钓处。月如霜②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359页。。这首词意境深远:他的退居是由于时世的“掩良贤”,和自己的“不朝天”,表示出不沾染世俗、恬淡怡然自得生活于自然山林之中的态度。

    P.2554、S.2049载:“老人甲子难记论,耳中白毛三是根。钓鱼几年如一日,舩舷数寸青苔痕。”P.3960、P.3174、P.4972,P.3113等《古贤集》写本九种,其中载有:“太公少年不迁,八十屠钓自钓鱼”,刻画出老人划舟垂钓的情景③李重申《敦煌古代体育图录》,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5页。。S.2607载:“浪打轻船雨打蓬。遥看篷下有鱼翁。莎笠不收船不击,任西东。即间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鸥长相伴。五湖中。”描述鱼翁垂钓之后的休闲生活。宋代邵雍《渔樵问答》对钓竿鱼具作详细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钓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此六物至今都是垂钓必备的基本用具。垂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它并非孤立的,和许多文化现象勾联、依托、融合,形成一种有一定竞技性的垂钓运动。敦煌歌辞文献中所描述的垂钓是古代的重要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7)武术

    中国武术是一门既传统而又很世俗的技艺,其目的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武术运动极具哲学思维,传达出“有意达悟”的思维方式,综合天人、阴阳、内外、意形、动静等辩证思维,使得武术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性的精神标识之一。

    敦煌歌辞中有关武术的内容较多,P.2809《酒泉子·咏剑》载:“三尺青蛇。斩新铸就锋刃刚。沙鱼裹欛用银装。宝现七星光。曾经长蛇偃月阵。一编离匣神鬼遁。鸿蒙门会上佑明王。胜用一条枪。”还有P.3591《洞山和尚神剑歌》、P.3633《龙泉神剑歌》、P.3821《三尺龙泉剑》:“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只金花剑。为国竭忠贞,若处曾征战。”《却挂绿襕》“却挂绿兰用笔章,不籍你马上弄银枪。罢却龙泉身解甲,学文章。”可见剑术已经成为当时一种有体系的具有独立性的文化现象。S.3361《百岁篇,垅上苗》载:“开筵美酒正初合。弯弓直向单于北。仗剑仍过瀚海南。”S.6537、P.3271《何满子辞·长城侠客》载:“夜秋风凛凛高。长城侠客逞雄豪。手执钢刀利如雪。腰间恒挂可吹毛。”S.289《失调名·当身无敌》载:“骤马先驱北地。扬鞭复压西戎。南蛮标如落叶,东夷卷似飞蓬,塞上曾经提剑。河边几度弯弓。是以名书竹帛。能令万国皆通。”S.1441《破阵子·军帖书名》载:“年少征夫军贴①“军帖”名称最早见于崔颢《木兰歌》:“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书名年复年。为觅封候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②征夫因手中弓弦断而难续,兴起室家水隔之感。。S.2607《宫怨春·到边庭》载:“柳条垂处处。喜鹊语零零。焚香稽首表君情。慕得萧郎好武。累岁长征。向沙场里。轮宝剑。定欃枪。去时花欲谢。”P.3360《失调名·上战场》载:“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喫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鹫辔断。惆怅无人拦障。阴经下阙。”S.289《歌乐还乡》载:“匈奴扰乱四方。丈夫按剑而王。铁衣年年不脱。龙马岁岁长缰。腰间宝剑常挂。手里遮月恒张。一去扫除荡阵。为须歌乐还乡。”另外,莫高窟壁画及嘉峪关魏晋墓的彩绘砖画中也有生动形象的武术图像。敦煌歌辞中有关武术和军事作战方面的词曲,是古代武术的形象写真,具备其独特性,也表现出敦煌百姓对武术的认知及对人体的审美意识。

    (8)乐舞

    乐舞的舞姿形态主要有“健舞”“软舞”等。一般来说,动作刚劲雄健、气势粗犷、节奏明快,竞技性强的称为“健舞”,如剑器舞、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达摩支、阿辽等;
    动作舒缓、飘逸、抒情、柔媚、轻盈的称为“软舞”,如袖舞、巾舞、甘州、绿腰、霓裳羽衣等。除敦煌莫高窟经变画中反映有大量乐舞形态之外,敦煌歌辞也有许多记载。如S.6171《水鼓子·官辞》载:“花开欲幸教口时。桃□□令隔宿知。闻出内家新舞女。翰材别进柘枝词。”S.2607《临江仙·求仙》载:“神方求尽愿为丹。夜深长舞炉前。”P.3994《菩萨蛮·溪边舞叠字体》载:“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雨雨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去粉妆。”从敦煌文献这些记载来看,其所反映的乐舞展现出一种奔放、飘逸、活泼、刚柔的风格。

    我国自春秋时期就盛行斗剑之风,汉以后还非常流行佩剑。但有关“剑器”出现于唐时期,杜甫诗中有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描述。敦煌文献S.6537《剑器辞·上秦王》载:“皇帝持刀强。一一上秦王。斗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应手三五个。万人谁敢当。从家缘业重。终日事三郎。”“丈夫气力全。一个拟当千。猛气衡心出。视死亦如眠。弯弓不离手,恒日在阵前。譬如鹘打雁。左右悉皆穿。”“排备白旗舞,先自有由来。合如花焰秀,散若雷光开。喊声天地裂,腾踏山岳摧。剑器呈多少,混脱向前来。”①任中敏编著,何剑平、张长彬校理《敦煌歌辞总编》,第1075页。“剑器”为健舞曲名,可见段安节《乐府杂录》。这首词描述了《舞剑器》与《秦王破阵乐》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书写了剑器舞的舞打精彩场面,充分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精神面貌。

    敦煌歌辞所描述的体育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对于体育活动的热情追求,深切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深入人类生存方方面面的细节当中。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常深远,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敦煌一地,敦煌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影响了周边的民众。敦煌体育文化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中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来。敦煌体育是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运动层面,也反映了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值得我们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解读。

    敦煌歌辞中的体育从原始内涵到图像显现,从历史文本到动态还原,反映了古代体育发展演变的过程,体育运动原本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古人保健身心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敦煌歌辞中的体育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反映了体育哲学、运动理念不断成熟的过程。比如敦煌体育中反映出古人将健身、娱乐的闲情逸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统一、五行相生、阴阳共存等哲学理念的融合,反映了官方礼仪与民间风俗文化的融合等等。敦煌文献中保留的相关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极具研究价值。借用当代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敦煌体育所蕴含的信息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体现出体育本身的内在逻辑。从敦煌文献的体育记载中,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研究敦煌体育。通过我们的研究,敦煌歌辞中完整的古代敦煌体育的架构得以呈现出来。可以说,敦煌体育凝聚了古代民间风俗、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整体性为我们探究敦煌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11-09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读者·原创版(2022年8期)2022-11-09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读者·原创版(2022年8期)2022-08-17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04-14亮丽的敦煌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听敦煌讲故事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敦煌,跨越千年的美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绝世敦煌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推荐访问:敦煌 研究 体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