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杭嘉湖桐乡石门镇农业景观特征解析与发展启示

    时间:2022-12-04 18:1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钱家豪, 张亚平, 徐斌b*

    (浙江农林大学a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b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农业景观是在自然基底上经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协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作品”,是人类的生产价值取向在土地上的投影[1],拥有城市景观无法取代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2],也是目前乡村建设的空间基底。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杭嘉湖地区原本适应手工耕作的农田斑块逐渐向适应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集约式农田斑块过渡,农业景观的原生特征已发生较大改变,进而影响农业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农业文化的传承。以往对于农业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包括农业景观的内涵界定[3-4]、农业景观分类研究[5-6]和农业景观格局变迁[7-8]等等,针对农业景观的实践往往将农业景观等同于乡村景观或农田景观[9-10],缺少地域性特征的归纳总结。为此,本文以杭嘉湖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调研法、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土地属性识别和文献查阅法对其进行特征解析,探索杭嘉湖平原农业景观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优化路径,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1.1 区域概况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与钱塘江之间,以太浦河、太湖南岸、东苕溪和钱塘江堤为界,全区土地面积7 480 km2。石门镇位于杭嘉湖平原的中心地带,全镇总面积63.23 km2,总人口5.21万人。石门镇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整个地势略呈东南部高,西北东北较低,海拔3.2~6.0 m,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图1)。石门镇境内河流属南太湖运河水系,京杭大运河自南而来,至镇中折向东去,纵贯全镇,境内流程8.3 km,素有“活水码头”之称[11]。文化资源丰厚,拥有以蚕桑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性特征文化;
    农业资源丰富,拥有以杭白菊、蚕桑、湖羊、特色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向来有“桐乡农业看石门”之说法。

    1.2 农业生产概况

    根据《2020年石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石门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3.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约10%。石门镇现有耕地2 729.2 hm2,其中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1 357.2 hm2,桑园面积707.7 hm2。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等;
    蔬菜包括:芥菜、青菜、白菜、萝卜、番薯、土豆等;
    水果包括:太秋甜柿、猕猴桃、蜜梨、葡萄、檇李、火龙果、蓝莓等;
    特色农作物包括:杭白菊、桑、食用菌等;
    畜牧养殖主要包括生猪和湖羊等。根据石门镇政府统计年报显示,粮食、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杭白菊、水果和湖羊养殖相对稳定,湖羊存栏量逐年下降,农业总产值略有下降趋势。

    表1为2008—2020年(部分年份资料缺失)石门镇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杭白菊、水果、蚕和湖羊等种养规模和产量统计数据。

    表1 石门镇主要农产品种、养规模和产量

    2.1 空间形态特征

    石门镇均为平原,但又有着微妙的高差变化,受杭嘉湖平原整体地势的影响,呈现东南部略高,西北部略低的地势。以京杭大运河为界,石门镇的基本农地类型分为运河北侧荡田区域和运河南侧平田区域。不同的农地区域受到水利格局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2.1.1 水利格局特征

    整个杭嘉湖平原的农业景观格局是随着水利系统的开发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水利格局主导着整个杭嘉湖地区农业景观布局。石门镇受京杭大运河的影响,形成了以运河为“主干”的网状水系结构,水系的末端往往以池塘或小河浜的形式极细地深入田间。运河以北的水系相对比较密集、破碎,田间用于灌溉的沟渠长度相对较短而曲折,有零星湖荡分布,整体向北流向湖州太湖区域;
    运河以南的水系相对规则、稀疏,用于灌溉的沟渠长度较长,呈经纬向规则分布,湖荡分布较少,整体向北流向运河。

    2.1.2 农耕形式特征

    石门镇农业用地类型以大运河为界分为北侧荡田区域和南侧平田区域。

    北侧荡田区域也是整个杭嘉湖平原环太湖溇港的典型区域,这种溇港系统以自然泥沙淤积形成的圩和岛屿为基础,经过农民不断的筑塘、清淤,河网水面不断细化、破碎化,造就了适合稻作和蚕桑的小环境,农业耕作单元尺度普遍偏小,耕作单元内往往包含有内河与溇荡,农田肌理复杂多样,形成了一系列的桑基圩田。以桑基圩田为主的荡田模式充分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既能缓解水灾影响,又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增加单位生产量。

    南侧平田区域地势低平,但相较荡田区域稍高,河网密度较荡田区偏低。平田分布于河网结构之中,农田肌理随着河流的走向均匀分布,边界较为规则,耕作单元面积均等。

    2.1.3 聚落分布特征

    石门镇乡村聚落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乡村特征,主要沿内河与溇荡等小水面的岸线集中分布,以聚落中心为圆心,聚落分布直径一般不超过300 m,南北差异不大。但受到相关政策影响,石门镇自然聚落普遍面临拆迁问题,新建的农民房多为整齐排列的独栋别墅,原有的乡村聚落肌理普遍被侵占破坏(图2)。

    图2 石门镇农田调查的样本分布

    2.2 农业生产格局

    石门镇自古以来由于堆土栽桑、围圩造田、挖河筑堤,形成田地交错高度悬殊的“桑基圩田”。圩田都是层次发育良好的水稻土,高程一般在3~4 m,耕种历史久远;
    旱地(水浇地)大部分是宋代以来为栽桑堆积而形成的旱地堆叠土。

    本文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010—2017)以及研究需要,将研究区用地类型组成分为耕地(水田、旱地)、林地(花卉、树木苗圃)、园地(特产园地、果园、桑园)、工业用地、村镇用地(居民点)和水域(水产养殖、河流湖泊)共六个大类,与石门镇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结合,采用ArcGIS10.5、ArcMap10.5、AutoCAD2020以及Excel2010等数据处理软件得出石门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图(图3)和面积占比等数据(表2)。根据图表分析可知石门镇土地利用类型最多的是耕地,占比超过52%,较显著地反映了石门镇是一个以农业景观为主导的地理区域。

    表2 石门镇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

    图3 石门镇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

    同时在如上所述成果的基础上,将农业用地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水田(稻田)、旱田(水浇地)、园地(桑林、杭白菊田)、果园(水果园)、林地(苗圃)五类。结合无人机航拍照片以及实地调研辨别,对石门镇农业用地面积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石门镇农业用地类型空间分布图(图4)。利用ArcGIS10.5、AutoCAD2020、Excel2010等数据统计软件,得到石门镇农业用地类型面积占比和对应斑块数量,具体数据见表3。

    图4 石门镇农业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

    表3 农业用地类型面积与数量统计

    由图4、表3可得:石门镇农业用地的斑块总数为836块,其中面积最大的斑块是水田和旱地组成的耕地,两者合计占据总面积的八成以上(84.99%),其次为园地、果园和林地,各占总面积的1%~8%;
    研究区域内东南部以旱田为主,北部以水田为主,与区域内整体地形符合;
    园地、果园分布与各个村落特产作物种植相关,整体分布较为零散,林地占地极少。

    2.3 历史人文资源

    石门镇地处水陆要冲,四周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古迹渊薮,人文资源丰厚。根据石门镇利星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角遗址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7 000 a前,石门已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

    近代石门镇杰出的名人当属丰子恺。丰子恺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大师[12-13]。

    石门镇养蚕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养蚕习俗和蚕桑文化。比如旧时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是蚕生日,为祈求蚕茧丰收,石门农村有祭祀“蚕花五圣”(天神、土地神、门神灶神、猪羊栏神)的习俗。当地农民用糯米粉做成形似蚕茧的圆子,俗称茧圆,再配以蔬菜,用以祭祀。每年清明这天,石门的养蚕姑娘总要佩戴纸花(俗称蚕花)、轧轧闹猛(俗称轧蚕花),在马鸣王(蚕神)菩萨前虔诚拜祭,祈求蚕茧丰收。以蚕桑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性特征文化在当地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4]。

    3.1 以特色农产品种养为主的农业经济

    农业特色产业在石门镇有重要地位,经过作者调研总结,石门镇的农业产业主要有七大类型,分别为:水果种植类、水禽养殖类、粮油生产类、食用菌种植类、苗木园艺类、蔬菜种植类及三产融合类,其中,以杭白菊、水果、食用菌为核心产业,以及苗木、蚕茧、湖羊等为特色优势产业。据《2019年石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特色水果与杭白菊种植产值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60%。可见,石门镇的农业经济是以杭白菊、水果、蚕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其他农产品为辅的农业经济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着石门镇当地农业景观的基本面貌。

    3.2 以空间利用为主的生态智慧营建

    在高人口密度和低人均耕地面积的现实条件下,石门镇的农民精巧地创造出了充分利用空间的水利技术和田地空间管理手段,形成了桑基圩田,粮、畜、桑互补互利的生态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水田种粮、旱地栽桑养蚕、家中饲养猪、羊三者结合,构成粮、畜、桑合理配置形式,其中有两个循环体系共同作用,一是以田泥培桑,桑叶养蚕,蚕沙及枯叶喂羊,羊粪肥田;
    二是田产粮,粮喂猪,猪粪肥田、肥桑,桑喂羊,羊肥粮、肥桑。由双重良性循环构成了境内粮桑并茂,六畜兴旺的多元生态系统(图5)。粮桑猪羊生态循环系统充分利用乡土空间资源,形成互惠互利的闭环结构,体现着以空间利用为主的生态智慧营建,利于提高乡村生态韧性,保障石门镇农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图5 粮、桑、猪、羊的生态循环

    3.3 强调人地共生模式下的地域性特征文化

    石门镇的蚕桑文化、稻作文化和名人文化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地域性的特征文化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在人地共生的发展模式下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农业景观,并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被不断强化。

    蚕桑文化至今在石门镇各个乡村中仍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并在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了与蚕桑丝绸生产紧密联系的独特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养蚕习俗。

    以罗家角遗址为代表的稻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农业历史发展进程,罗家角遗址出土的距今7 000 a的稻谷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以及稻属植物的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自古以来由于适宜的耕作环境和便捷的水运交通,石门稻米在整个杭嘉湖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加上优良的品质,被称作“一湾好米”。

    石门镇名人文化的代表与核心就是丰子恺。石门镇复建了抗战中被炸毁的丰子恺住所“缘缘堂”,修建了丰子恺纪念馆和丰子恺漫画馆,东西向横穿石门镇的交通要道也被命名为“子恺路”。以丰子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深刻影响着石门镇的地域性历史文脉。

    传统农业景观是千年农业文明的智慧积累,是长期以来人与环境关系塑造而成的,体现着传统营建智慧。然而新一轮的城市化和现代规划理念正在抹去数千年来形成的农业景观格局,导致现存的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已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包括石门镇在内的众多传统农业重镇面临着产业衰退、发展滞后的问题。因此,如何汲取传统农业景观智慧、保护和利用地域性农业景观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有着迫切的需要。

    4.1 核心特色产业的优化与复兴

    核心特色产业是石门镇作为农业重镇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动力。石门镇的农产品具有自身特色,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规模化的品牌与产业链,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在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现代消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如今消费转型升级的时期,特色农产品应当重视除本体功能以外的附加价值,倡导精致消费、文化消费、象征消费。

    石门镇需要充分认识当前的消费环境,通过区域公共品牌进行全方位品牌打造,将石门镇特征性的产品贴合特征性的文化,形成一整套品牌标准体系。在这套标准体系下,通过政府引导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文创研发投入,形成杭白菊、石门湾大米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公共品牌;
    通过建立甜柿专业合作社、梨园人家等农旅融合的综合水果基地,整合原本散乱的生产基地,丰富业态,促进核心特色产业的优化与复兴。

    4.2 传统农业系统保护利用与功能再生

    石门镇传统农业系统体现的是资源的多方面利用并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的结果,这种营建智慧在当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利用。而由这种生产过程形成的土地格局也是石门镇地域特征的一大亮点,保护和延续这种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可以避免农业景观“趋同化”的趋势,极大地丰富国土景观类型与风貌。

    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利用并不是一味地保留,而是选择性的活态继承。石门镇现存的传统农业系统可以粗分为村庄聚落和农田。针对村庄聚落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村落进行特征延续和空间强化,植入特色民宿、艺术文创、民俗艺馆、特色餐饮等业态,使得传统村落空间重新适应当下经济需求;
    针对农田系统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地”、增设科普中心等进行活态展示和静态科普等方式转换价值,合理运用传统农业系统和资源利用体系,促进资源的高效整合。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农业系统的保护利用和功能再生。

    4.3 空间复合化利用,建立人地良性互动

    石门镇的农业景观格局仍然相对完整,具有地域特征和历史价值的区域仍有遗存,从保护延续的视角来看,它不应当做文物来保护,也不应全盘抹去,应当物尽其用,探索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新价值。

    对于石门镇而言,可以利用乡村旅游精品线串联沿线分散的村庄与景点,叠加观光巴士和环村落慢行系统,大力发展近郊乡村游,吸引外地游客前来玩赏游憩。使农业景观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空间复合化利用模式,建立人与土地的全方位良性互动。

    4.4 重塑文化容器,强调文化管理意识

    传统农业景观空间是一个内含丰富的文化容器,包含了交融一体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当文化在发展,配套的容器也应该得到更新与重塑。与此同时,村民对当地文化的管理意识也对农业景观的发展与保护具有关键作用。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村民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文化自信不足。石门镇可以结合丰子恺的名片,在公交站、道路护栏、城市Logo等公共品牌视觉形象中加入根据丰子恺设计的人物,建立镇域公共品牌形象;
    在景观配套设施建设中鼓励村民参与,由村民书写或提供文化素材进行文化植入;
    策划举办如春耕大会、梨花宴、丰收大会、漫画节等全年农文旅节事活动,重塑新形势下乡村文化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最终通过村民文化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使乡村文化景观成为新时代农业及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外在体现,强化文化振兴、人文复兴的内生动力。从长远来看,文化环境的改善也可以成为乡镇振兴和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景观农业文化 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客联(2022年3期)2022-05-31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景观平面图》鸭绿江·下半月(2019年12期)2019-10-21创意涂鸦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19年3期)2019-09-10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吉林农业·下半月(2017年6期)2017-06-22

    推荐访问:桐乡 石门 景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