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文学作品影视化的理路:专业、共情、匠心——以电视剧《人世间》为例

    时间:2022-12-04 17:2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秦尉

    (作者单位: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卫星电视中心)

    电视剧《人世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以下简称央视一套)播出后,不但创下央视一套近5年收视新高,在豆瓣上斩获了8.1的高分,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民追剧”热潮,无数年轻人更是“通宵追剧”,形成了“逢人必说”现象,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爆款,堪称文学作品影视化的范本。

    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否成功,忠于原著、不违时代的剧本改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学是一种介于静态与动态之间的艺术,是思维活动和交流的延伸,其意义更在于描述一个世界。影视作品作为多形式融合的艺术,是编剧根据生活的体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依靠自身创造力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加工、提炼,构思出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用创造性的思维设计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具有更丰富的信息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小说《人世间》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作家梁晓声向现实主义的致敬之作。115万字的宏大作品,无论是58集(播出剧长)还是88集(初剪剧长),想要把如此丰富的内容完整呈现都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创作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才华。

    1.1 责任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文艺工作者要满足人民对包括艺术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越来越高的要求,弘扬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优秀的内容,制作出好品质的文艺作品,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导演李路在执导《人世间》之前曾表示:“作为导演,作为制作人,总想现在的作品比起之前的作品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所以当有人问我想再拍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时,我开玩笑说‘伟大的’。”[1]导演如此,编剧依然,这几乎也是所有参加《人世间》影视化的演职员的共识,也正是因为创作团队有这样基本的责任意识和文化自觉,才能成就《人世间》这样的艺术作品。

    1.2 担当精神

    小说《人世间》聚焦民众砥砺奋斗的心路历程,透视丰富驳杂“民史”内涵,有历史纵深感,是具有“伟大性”的。在影视化过程中怎样合理取舍,让剧中故事和人物的生活、成长过程连续完整,绝非简单的“忠于原著”所能济事。《人世间》跨度时间很长,从1969年到2016年,将近50年,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00多个,影视化难度可想而知。连梁晓声也断言《人世间》“是不可能拍成电视剧的”[2],他“也决然没有往这方面来想”[2]。导演李路也曾坦言,《人世间》“是一点一滴的细节累积……吸引到习惯快节奏、多选择的观众,是一件很考耐力、底气的事”[3]。显然,成功实现《人世间》的影视化,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铺展一幅平民百姓为实现美好生活目标努力奋斗的恢宏画卷,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需要有一定担当精神的。

    1.3 专业水准

    对于名著的影视化改编问题,早有学者进行过研究(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结论是:选择的原著越重要、文学价值越高,一经改编就会破坏越多原始作品中既有的平衡[4]。

    文学作品影视化不但要与原著的艺术水准达到平衡,还要适合电影、电视的美学建构和审美认知,让故事符合时代要求、更具时代感,因而影视化团队必须适当跳出一些范畴,融入和体现改编者对文学作品核心内容与角色的理解。之于《人世间》,要在有限的时空中,通过周家三兄妹各自不同的婚姻、家庭、事业,展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普通人物生活细节和坚韧善良的品质,全方位生动展现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近五十年跨度的历史巨变,实现“以小见大”,并在“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内容的取舍,故事的浓缩与改编,对于导演和编剧都是一种专业水准的考验。

    看过原著的观众不难发现,电视剧《人世间》创作团队并没有全部按照文学作品内容来拍摄,而是在保证原著艺术效果和价值的前提下,对原著主要人物的职业经历(秉昆、秉义、冬梅)、人物关系(冯玥和周楠)、重大故事情节(周志刚夫妇去世、国庆赶超生死)、人物取舍(彭心生、姚立松、白先生)等,进行了重新编排和专业改写。其中加入了许多符合影视审美和艺术特点的情节(包括人物),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效果,更好地表现了主题思想,丰富了故事情节。所有改编都显示了《人世间》在影视化过程中,编剧、导演及创作人员对宏达叙事的把控能力,以及在影视化表达文学作品方面的专业水准。

    电视剧《人世间》主创人员在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总体上看,剧集把原著偏硬型、灰色调、钢铁式的色调调整为乐观的、明亮的、温暖的色调,并且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的严肃文学性和浓厚生活气息,同时加强了戏剧性和故事性[4]。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文学作品影视化成功的关键是演员对角色的演绎,而要完美饰演必须以角色为王,共情投入。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以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为代表的那种带有烟火气的百姓负重前行的故事,生动呈现了普通人身上善良、正直、担当、诚信的优良品质和团结精神。剧中人物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始终坚守着做一个好人的人生信念与信仰。“以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朴实日常的平民生活、接地气有温度的人物语言、可亲可敬的平民风格与史诗建构,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充满温暖情怀的平民群像,凸显出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4]《人世间》中所有大事件都是通过发生在周家和“光字片”社区普通人身上质朴而纯粹的爱情、亲情、友情的小故事来讲述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剧情代入感。这样的主题能获得电视剧受众认同,最重要的是与受众产生共情。在实现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勾连与感性情感认同方面,除了考验编创者的艺术创造力之外,还需要演职人员深入角色、共情投入,回归电视剧的创作根本。

    2.1 与人性共情

    对真善美的本能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天然期待是人性自然的流露,但对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普通百姓而言,这种向往与期待却带着痛感,痛感既来自希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源于区域发展程度不一造成的复杂心理状态。《人世间》的触角是抵达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以真实的肌理感,而不是悬浮的说教,还原了中国百姓近50年生活的沧桑巨变。《人世间》对于真善美的展现主要体现在普通百姓贫困境遇之下的人性的共情,其中有人性之困的真切,更有人性之美的真挚。为了抵达这种真实感,体现真善美,剧中的每一个演员都走进了角色里,走进了穿越时代的感动里。

    “光字片”区的普通百姓物质生活极度困难,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生活的住房条件整整困扰了他们几代人、几十年,但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朴素品质始终不变。郑娟母亲一个人靠捡拾破烂、卖冰棒养育捡来的郑娟和光明;
    周志刚遇事勇于担当且从不为嗟来之食而卑躬屈膝。周家三代人即便生活再艰辛,也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以周秉昆为首的“六小君子”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在彼此工作、生活遭遇困难的时候,抱团取暖,相互搀扶,凸显小人物的真诚、坦荡、仗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郑娟是一个柔弱的女人,但内心强大的力量和善良的品格让观众为之感动。

    《人世间》实力派演员用情奉上的对这些诚挚朴实、有着“缺陷”人物的精湛演绎,让剧中每个人物的成长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感人。

    2.2 与角色共情

    《人世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而是强质感、弱情节,“是一点一滴的细节累积,不能有戏说、演的感觉”[3],要让观众认可,关键在于融入角色,与角色共情。

    在《人世间》这样一个舒缓的、没有激烈冲突的电视剧里,以“四梁八柱”(“四梁”是周秉昆、周秉义、周蓉和郑娟的扮演者,“八柱”是周家父母、冬梅、金老太、曲老太、冯化成、骆士宾、周春燕等的扮演者)为代表的不分男女老少的演员,凭借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感情投入,跳脱出来去塑造角色,只为抵达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肌理,还原中国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融入剧情,鲜活角色,走进穿越时代的感动里,在大时代、大环境中雕镂出了细微精巧的群体肖像。

    《人世间》的演员内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完全与角色共情,把一个个角色演得十分到位。梁晓声曾惊讶地问:“剧组参加演出的人是演员吗?”原因是剧中人物太真实,是他看到了昔日的朋友和他小说笔下的真实形象,这是他难以想象的。

    《人世间》中饰演周家小儿子周秉昆的演员,“把一个朴实、委屈、坚韧、顽强的人物演活了”[5]。而大哥周秉义的隐忍和担当,同样也被饰演者演活了。

    为了真实再现剧中角色,《人世间》中的女演员大多一素到底,仅用一张素颜朝天的脸,就精确无比且细致入微地诠释了角色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饰演吴倩的演员顶着一张纯素颜的脸,驾驭了各种短发造型;
    饰演乔春燕的演员单靠变化的发型,就展现了角色不同时期的不同气质;
    饰演周蓉的演员素颜出镜,用感情的投入和超群的演技,把周蓉自私任性的性格刻画地入木三分;
    饰演郝冬梅的演员对角色拿捏有度,演技细致入微,完全和角色融为一体;
    饰演郑娟的演员通过很多细节非常精准地演绎了生活中的郑娟,让观众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那个人”。

    《人世间》中的演员入戏忘我,与角色共舞,带给观众的感动与思考实在是太多,同时构成这部作品能够抵达观众内心的阶梯。

    2.3 与时代共情

    “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能够与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成为时代最强音。”[6]《人世间》讲述的是三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用一个家庭体现了整个中国社会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感,把庞大的时代浓缩进了一个区域,以一个区域反映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小切口,大主题,既符合历史进程的逻辑,又不显空洞。剧中周家三兄妹的身份发展变迁,也代表了中国在近几十年时代变迁中产生的阶层分化——周秉昆父子和朋友是任劳任怨、随着时代起伏的普通工人,周蓉代表着独立思想且极具个性的知识分子,而周秉义代表着有学识、有能力的干部阶层……在时代洪流涌来时,主人公既享有了时代上升时的光荣与梦想,也面临着经济变革下的艰难和抉择。“这些人物身上有时代的影子,有一代代中国人的影子,更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影子。”[5]

    小说《人世间》展现了近50年时间里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段内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但在影视化过程中,主创人员除了保留那些能够勾起观众共鸣的类似住房困难、下岗再就业、中年危机等共性话题外,有意识地加入了家庭生活、高考、为官之道、反腐等时代性很强的话题,同时给演员饰演角色、塑造人物留下了一定的创作空间。比如:

    《人世间》剧中保留了很多过年的片段,这其中,既有周家一家人对团聚的渴望,又有身边人美好友谊的陪伴,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每一次“过年”体现的都是国家与时代的变化,也对应着近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7]。

    另外,《人世间》中有许多让人回味无穷而又感同身受的情节和箴言金句。周秉昆在教育儿子周楠时说:“你觉得生活苦么?自己嚼嚼咽了”;
    秉义在拆迁现场那句“以混着当官为耻,以瞎当官为戒”;
    周志刚对秉昆说的“你说我势力,那是在侮辱我!”;
    国庆说“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要懂得知足”;
    周玥对遭遇婚变中的父亲说“你们有你们的生活”;
    蔡晓光对周蓉所说的“女人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示弱”的夫妻家庭生活准则……这些都是普通百姓不同时代面对生活、工作、环境的困苦,所表现出的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这样的奋斗精神和生活态度,对于人生、事业与理想而言都不可或缺。

    当然,即便是很有影响的文学名著,要想影视化成功并成为一部爆款剧,并不完全靠技艺,主创人员的观察能力和思想水平等综合素养,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对于时代的紧密思考,对于社会、时政和观众的所思所想的关注程度等,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学作品影视化成功的保障是精良制作,而精良制作的标准是匠心营造,以实现剧情的在地在场性。影视作品具象设计及场景搭建在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影视剧制作的核心环节。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的设计和应用除商业意义之外所能凸显的文化价值的权重,几乎已成为评判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影视剧中的服装是源于生活服装又有别于生活服装的,不仅可以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更是体现演出风格、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影视剧的演出风格设计制作统一的服装,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要求;
    影视剧的化妆除了美化人物形象,也涵盖了美化与丑化的人物“造型化”“角色化”“脸孔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对肤色、胖瘦、伤口等细节属性的仿真;
    符合事实与剧情,更贴近导演和演员想传达的信息的道具设计组织,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同时具备文学艺术修养和历史知识及电影艺术知识。

    相较于古装剧、科幻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制作,现实题材的《人世间》影视化的在地在场性实现相对要容易一些。导演李路说:“《人世间》是一部现实主义得不能再现实主义的作品,描写的是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的生活。”[2]而且跨度时间很长(从1969年到2016年,近50年),又是非常平实的叙事,要把它拍好,需要温暖的主体、底色,需要真实的细节,更需要真实的故事。

    3.1 真实来自服装和道具

    在艺术世界中,真实性是全球性语言。《人世间》剧组为真实呈现年代感,把观众的思绪带回过去,让观众感受岁月的温暖、善良、勇敢与坚守,可谓做足了功课。不难发现,在《人世间》剧中,小到孩子们手中的弹珠和洋画片,街道上的墙报、屋檐下的冰溜子,周家墙上的画像、徽章与奖状和旧海报,大到每个人物的家庭、办公室摆设用具、人们的穿着,周家屋里摆放的年代久远的大水缸、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厨房的老碗柜;
    从BB机、大哥大,到笨重的拨盘老电话;
    从粮票、存折到汽水、自行车;
    从人们讨论的热门议题、看问题的角度,到日常用语……匠心制作的一幕幕取景、道具、服装,几乎都还原了当时的生活情景。真实、精准的细节把控,随处可见的用心,使得整部作品布景代入感极深、时代感十分强烈,真正使道具本身也成了一种具有穿透力的审美呈现。

    3.2 真实来源于场景

    只有真正还原属于那个年代的东西,才更容易把观众带回那个年代,让中年人怀念,让青年人了解那段曾经的时光。真实感和共情力成为《人世间》吸引观众的首要元素。

    李素华火车站送别丈夫和大儿子的场景:到处红旗飘扬、横幅铺天盖地、锣鼓声此起彼伏的车站,周志刚担心地看着眼前的妻儿,绿皮车上的人向亲人挥手告别,列车缓缓开动、李素华带着儿女跟着车向前小跑……此情此景,彻底把观众带回了那个年代。

    镜头中百姓排队买肉、挑净水倒污水、家人团聚吃饭睡觉、街坊邻里串门拜年等场景,无不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从剧中既看到了天生纯真善良的美德,也看到了狭隘自私可憎的丑陋。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逼真。”[8]在一幕幕细腻的笔触描绘中,观众循着生活在“光字片”区的周家三代人的命运轨迹,在近50年新旧嬗变的时代进程中,诵读着这篇平缓壮阔的平民史诗,也感悟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正是因为《人世间》创作团队这种匠心制作的精神,才能奉献出这样的精品,从而受到观众的充分肯定。

    观众对于年代剧的认可标准与看似琐碎的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回忆往往是最让人动情的。《人世间》描述的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的五十年,剧中每个人都与时代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整部剧具有一定的史诗感,但因涉及的内容太过庞大,所以对某些事件的细节刻画还是受到了篇幅的影响,略有欠缺,然,金无足赤。

    《人世间》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李路是近年来少有的能把握宏大题材的电视剧导演,梁晓声曾多年从事影视相关工作,而编剧王海鸰本身就是小说家,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与热播展示了“文学与影视融合而成的壮丽景象”。客观地讲,《人世间》影视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原著,其次是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主要创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演职人员的精湛演技,除此之外,主创人员对社会、百姓、时代极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是《人世间》爆款的因素之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照亮时代的一面镜子。现如今,人们需要文学作品净化心灵、照亮人生路。文学作品影视化需要影视化团队的专业素养、共情意识和匠心态度。毫不夸张地说,小说《人世间》的影视化过程,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提供了范本。

    猜你喜欢 人世间共情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中学生天地(B版)(2022年6期)2022-07-15人世间心声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人世间》: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共情疲劳家庭医药(2022年5期)2022-05-18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心理与健康(2020年4期)2020-04-19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19年8期)2019-01-19文学作品与数学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7期)2016-12-07医院岁月(2016年5期)2016-08-13

    推荐访问:理路 匠心 为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