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思政-专业双向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时间:2022-12-04 08:5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朱立琴,张欢欢,卢芳琪,王 莹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1100)

    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要想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的思政教育体系。大学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一般来说:一方面,专业课程占据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要远超思政课程;
    另一方面,相较于思政课教师,学生往往与专业课教师的亲和度更高。由此可见,在育人的目标上,专业课程的责任已不容忽视。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还是隐性教育的专业课程,对高校育人的功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高德毅教授提出的:“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综合相关文献研究可以较浅显地得出:课程思政应是指以各类课程为载体,旨在挖掘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在教育对象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实施思政教育,该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理念的逐渐成熟

    中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思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思政课程提到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育人工作实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贯彻“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新方式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2014年,课程思政率先在上海部分高校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的目的是探索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成效收获颇佳。2016 年,全国思政工作会后,各大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普遍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高潮;
    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高校召开“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了“上海经验”,开始推行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2020 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素质资源,发挥良好的每门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2],为各个高校、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描绘了蓝图。

    (一)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外延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科学理论,并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追求,养成优良的德性和品行[3]。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挖掘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法所包含的思政资源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重在强调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但在课程教学中又融合了思政育人元素,潜移默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类别,而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深化了课程价值导向的内涵,扩大了思政课程的外延。

    (二)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依托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由于课程思政育人的隐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不可能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完全与思政课程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相一致的育人目的。思政课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和精神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表现为显性。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育人的本质一样,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定位不同

    思政课程是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利用课堂为主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的宣传教育;
    而课程思政理念则侧重以各类课程(除了思政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局限性,两者的育人内容也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和制度的信心。课程思政则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与传授为前提,潜移默化进行育人。思政课程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强调一种共通性;
    课程思政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生,更具针对性。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统一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联系紧密,实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政课程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社会主义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反之,课程思政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范例和实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最终本质目的都是育人,体现了教育任务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二者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挥育人功能,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力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系统性亟待完善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致力于形成一种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不是课程之间各自独立,更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课程或用一些活动将其代替,浮于形式主义。目前,很多高校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忽视了课程思政所具有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缺乏整体设计的理念。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掌握不到位,混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没有能够从教书育人的视角来理解课程思政,只是简单机械地将有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与规范的文件内容,平移到自己的课程教学目标之中、造成了专业课程思政化现象,脱离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意,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导向难以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亟待完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前者是旗帜鲜明地讲思政,而后者则是在潜移默化地讲育人,最终是要做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在建设的实际中,若是脱离了育人的本质,把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都讲成了思政课程,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二)思政课程实效性有待增强

    2016 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效,思政课程教学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思政课程往往是作为公共课的形式出现在高校培养方案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教学环节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常采取的是同课同构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倾向,学生的获得感不够高,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认同感的后果。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4],虽然已经多次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并没有产生深层次的实质性进展,还是固守以师为本的传统讲授理念,教师丧失主动性,积极性,被动而非主动地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加之很多教师现有的能力水平难以支持其创造性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解答不同专业学生针对专业问题提出的思政困惑,长久以来,使得思政课程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待增强。

    (一)课程内容:融入而非嵌入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并不是指专业课程的教学全程都要讲思政,强行和思政扯上关系,这样容易造成专业课程思政化,忽视专业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挖掘专业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可以将其置于学校发展的特色背景之中。例如:工科专业相关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围绕“技术报国、突破封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探讨;
    作为水利特色高校河海大学,则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学校水文化历史发展的讲述,向学生展现水之子为国家水利事业建功立业的追求抱负等,鼓励学生爱国爱水爱校……

    由于专业课程本身的课程定位、作用功能的影响,往往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但在整体系统的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多门课程或者所有的课程汇聚到一起,就有可能整体化、系统化。并非是要专业课教师去承担或替代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专业课采用课程思政绝不可以强行嵌入思政元素,造成改变课程属性而去追求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后果,那便得不偿失了。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课程一定不能脱离本身专业课的教学而展开,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外,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思政教育工作应循序渐进,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挖掘专业课自身的思政元素,提高专业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二)课程设计:根据课程特点渗透思政元素

    选取专业课程中与思政元素相适应的部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政元素,确保思政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依据学生需要而设计教学,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思政元素相关的问题自然融入到成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中。例如:社会学专业可以多开展进社区调研,提高学生调研分析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关心社会现象;
    水文专业可以带学生进入实验室,或者到黄河长江等水利工程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发感受到祖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为之奋斗的信念……

    作为教育者,不论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这种责任在教学中转化为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诱导,而不是面对学生扔一堆思政概念、符号。一般来说,学生的专业课程中本身就会含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教师可以从专业课中发掘或引申的育人素材,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探讨,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殊性发挥不同侧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专业课程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政育人的双重意义。

    (三)教师配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良性互动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的焦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思政,而应该探讨两者如何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开展有效的协同育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在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课教师也应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主动消除头脑中“搞课程思政会是一种额外负担”的误区。专业课教师应当与思政课教师良性互动,通过借鉴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俗话说育人先育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要有价值认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树立理论自信,在专业课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提高自己的育德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给学生讲好专业课是前提条件,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进行交流。育人时不能硬性灌输给学生,理应从专业课程中提取思政元素,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课程思政理念。

    (一)课程内容:融入专业元素、增加专业案例

    思政课程应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基础上,融入不同专业学生熟知的专业元素,选取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并带有德育因素的教学案例,用案例代替空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改变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想状态,活化思政课程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这就要求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所偏差。例如:面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讲述在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国之重器中水文毕业学子做出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自信及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面向环境与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述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的故事,激励学生争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建设;
    面向哲学类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思政课程教学环节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专业而进行差异化的设计与讲授。做到同课异构,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挖掘专业元素,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倾向,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增加相关专业的案例,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设计:跨学科的课程讨论与互动

    “跨学科的课程讨论与互动”模式,也是一种学科综合化的体现。传统的思政课程课堂教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教育,问题的讨论及答案千篇一律,学生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价值判断情景,可以展现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具有的独特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有利于思政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综合化。例如: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上,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百年党史中进行推演,从时间线角度梳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列举建党百年来,我国成功恢复了被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重要地位……

    不同专业的学生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跨学科的互动交流,创新课堂形式,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专业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情感态度转变,使思政课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三)教师配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组合

    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是课程思政的一体两面[5]。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直接实施者的思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理念,立足专业课和思政课两个维度,积极主动推动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思政课教师应时刻把握好思政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特点。紧跟时事热点,积极寻找与学生专业知识的交叉点,确保思政课程的政治性;
    将丰富的素材引入思政的教学当中,并辅之以情感为基础的表达方式,提高思政课程的理论高度。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增加其思想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其中就有一条“视野要广”。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有讲好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有理论功底和综合素养方面的积累,比如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尤其是“四史”等方面的积累,避免让自己的思维、视野被所在的思政课领域所限制。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师能够立足本身掌握的丰富的专业优势,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向学生讲授专业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及当前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思政育人,鼓励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纳思政课程,落实思政课程的实效性。

    高校课程思政的受益者应当是学生,不是老师也不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现的是高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站位和育人理念。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正确、积极引导;
    专业课程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要能够挖掘和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推行思政-专业两者双向融合改革的教学新路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组合创新,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打造个性化思政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大化。思政课教师可以为专业课教师提供育人知识的理论指导,专业课教师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理论支撑。如此一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者形成良好的交叉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育人上的合力作用,真正去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共同推进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9期)2022-10-19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22年1期)2022-04-08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20期)2021-11-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英语笔记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年2期)2019-06-27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推荐访问:思政 双向 教育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