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11-05 10:20: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李国新 李斯

    作者李国新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作者李斯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后,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品质全面提升、城乡共同繁荣、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的新局面。

    10年间,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施总面积由570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1亿多平方米;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总人次由15亿多增加到30多亿;
    人均文化事业费由35.46元增加到80.20元。

    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改革创新促进重点突破,部分发展指标跨越攀升。写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10年间建成120个,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市级城市,同时建成遍布各省份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5个,形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引领示范高地。在国际可比的体现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共性指标中,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总量、设施总面积和纸质藏书总量,2019年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描绘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蓝图,开启了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征程。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2015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提出三大类14项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标准。2021年,我国又发布包括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的主要方面,以及相应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地方各级政府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陆续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构建起覆盖全国、上下衔接、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指标体系,形成了中国创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走出了一条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道路。

    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格局,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保持制度优势、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化发展新路径。以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特色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开展起来,到2019年底,全国各级政府使用公共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总支出近50亿元。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试点星火燎原,“十三五”期间全国有1.1万多家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探索了社会化管理运营新机制,激发了社会力量活力,也创造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以专业化和特色化为特征的文化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奉献社会、完善自我的文化志愿服务精神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增添了养料。到2019年底,全国文化志愿者达到265万人,在公共文化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是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2015年11月,原文化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专项规划、具体安排。经过艰苦努力,到2020年,七成以上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设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并实现了贫困地区县县有流动文化服务车,98%的乡镇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财政补贴、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农民送地方戏85万场以上,丰富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生活。

    培养一批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下的农村本土文化人才,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间,全国各级文化部门累计组织贫困地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13万班次,1400万人次接受了培训。全国各省份累计派出8万多名优秀文化工作者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三区”面对面培训基层文化骨干近40万人次。开发农村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民俗节事资源,是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截至2019年底,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建成“非遗扶贫工坊”2000多个,带动农民就业50多万人,助力20多万农户摆脱贫困。文旅部最新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落户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占了近30%,为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扶志扶智”资源和致富资源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战略判断,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

    深化均衡发展,夯实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成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升级版。新一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确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的原则,与之配套的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出台,促进公共财政保障进一步走向科学规范、权责相应。

    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是近10年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目前,全国95%左右的县(市、区)基本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分馆总数已达9.6万多个,遍布城乡的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总分馆制创新了图书馆文化馆的组织体系,优化了供给和服务方式,畅通了优质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延伸的渠道,为新时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品质发展,彰显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特征。10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遍布城乡的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建成1.8万多个。公共文化新空间以小而美、舒适化、智能型、嵌入式、多元业态、融入社区为特色,彻底改变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灰头土脸”的形象,成为城乡街头一道品质文化风景线。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经典诵读、“悦读”分享、大师讲座、艺术沙龙、街头艺人、创意市集、乡村春晚等服务和活动,改变着人们公共文化服务的接受方式、欣赏方式和体验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由“社区”向“社群”延伸,供给与需求对接跃上新层次,在广覆盖基础上追求高品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文化需求展现出新景象。

    加快数字化发展,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持续10多年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十三五”期间开始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转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带动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数字文化馆试点项目开启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新历程。分级分类分布式布局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取得新进展,存量资源达到3500TB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存储量10年间由1亿册增加到9.6亿册以上。

    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背景下,中央财政支持启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前不久,《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印发,提出了公共文化数字化跃上新台阶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构筑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全景呈现的中华文化数据库,打造更多老百姓身边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大屏小屏相补充的沉浸式、体验式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数字场景,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新方向、新任务。如今,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开花”,催生出了一大批新样态、新方式、新场景。

    坚持开放发展,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开放发展的重要体现。10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在已建成的9.6万多个图书馆文化馆分馆中,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占42%,近年来城乡新建的1.8万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占35%。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开创了供需直接见面的“文采会”模式,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近年来,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和实践提上日程,开放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个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促进融合发展,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融合发展是共享发展新理念的体现。1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呈现多点发力、多方突破的局面。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推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有效拓展了服务范围,提高了资源和服务共享水平。

    伴随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破题,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稳步推进,产生了一批有推广价值的案例。“双减”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机构强化面向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艺术养成、校外基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呈现新局面。近年来,公共文化机构之间的功能融合不断深化,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联动式机制、集成式推广、多样化方式层出不穷,不仅更接地气,更对老百姓口味,也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效益。

    以法律制度的力量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在公共文化领域扎实落地,公共文化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性成果,从侧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率先提出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的要求。2015年,中办、国办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的任务。201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这是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的法律,构筑起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保障制度的四梁八柱,奠定了维护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法律基石。紧接着,201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具体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国家专门立法,为公共图书馆充分发挥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推动、引导和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地方性公共文化法律制度建设与国家立法协同推进,成果斐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公共图书馆立法或政府规章,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战略任务。站在第二个百年征程新起点,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朝着具有文化强国底蕴、品质和气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宏伟目标扎实前进。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国际商业技术(2022年6期)2022-05-23图书馆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年10期)2018-02-19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采掘服务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49期)2015-09-10去图书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共产党员·上(2014年5期)2014-05-27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科技智囊(2009年8期)2009-08-26服务与咨询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09年5期)2009-05-26

    推荐访问:服务体系 跨越式发展 文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